高校校园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社会价值、新闻机制与传播路径探究

2023-06-28 08:02金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渠道充分融合的今天,做好师生的舆论引导和网络思政工作,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责。而应对与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社会面临的新考验、硬要求。高校作为集中型社区子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高校利用融媒体平台,持续推动网络思政工作,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践证明,高校唯有探索可持续的新闻宣传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维传播路径,才能发挥应有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文章在明确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采用资料查阅、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解构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事件信息掌握不及时,校媒融合不足;缺乏顶层指导性策略,传播节奏不稳;所表达内容和方式不亲切,受众联系不紧;媒体技术和设备不足,团队专业不全等。文章针对性地指出高校亟须探索高站位、强策划、快响应、重融合的新闻宣传机制,提出从四个维度优化传播路径,包括横向同类领域传播、靶向目标人群触达、纵向深度话题挖掘、径向辐射全民关注。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新闻宣传;媒体融合传播;治理能力现代化;传播与社会;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083-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时代科学传播范式转化及路径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692107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至关重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校园媒体融合创新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是校园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校园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社会价值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众的信息获取、认知途径、身心感知等发生了多重转变,信念、信心、信号等都需重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发挥关键引导作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大学生学习力强、个性鲜明,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心理也更脆弱敏感,同时容易受片面信息、极端言语和负面情绪的错误引导。近年来,高校依托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大学生在线、易班等实践优势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在主题活动、专项视频、互动推文等方面探索尝试。高校通过官方平台,以及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师生博主达人等聚合联动,生产系列优秀作品,共同构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向师生校友传递正能量。

(二)缓解师生恐慌情绪

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回应群众基本诉求和进行心理疏导是官方媒体工作的重要板块[2]。其中,医学和心理学专家的在线直播、科普推文、书籍分享,可以科学引导大众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节,在非常环境下,科学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群体敏感脆弱[3]的神经,解决其思想困惑,缓解焦虑,消除社会大众的疑虑。2022年4月,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开通,面向全社会提供心理援助和网络服务,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普及科学防护健康知识

对全社会而言,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优质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卫生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至关重要[4]。就高校校园媒体来看,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中,结合医学等众多领域专家,展示了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和学以致用的智慧实力。比如,2020年4月,山东科技大学学生设计了环境消杀机器人和高空监测机器人。2022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组建数据分析研判小组,为精准应对提供数据依据和支撑。

(四)为政府决策应对提供参考

高校官方平台不同于一般自媒体,具有正式性、权威性、时效性、认证性,通过舆论宣传统一思想,筑牢网络防线。通过对高校系列新闻报道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梳理受众阅读互动特征和传播路径数据,为政府决策应对提供参考。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网络指导机制,创新网络监管方式,对网络社会中不良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在广泛的主题宣传和警示教育中,提高Z世代大学生对网络安全与网络素养的认识。

二、高校校园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核心发布平台以及校园融媒体矩阵以图文影音形式发布各类要闻资讯、信息服务等内容,是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好高校融媒体平台,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价值,增强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融媒体发展中,采用新颖的形式和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将使媒体传播更具表现力。2019年底,教育部发布首批15家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已有30家试点单位,且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发展成效。总体来看,高校融媒体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一)事件信息掌握不及时,校媒融合不足

媒介是公众获取社会资料和风险信息的重要来源,发布方和接收方对于信息内容和时效的不对称,是群众报道心理恐慌和诉求表达的主要原因,官方消息与主流媒体报道能够覆盖此类需求。对高校而言,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校内电子屏等平台是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在事件突发的初期,校园媒体应迅速响应,整合内容、协调各方声音,第一时间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5]。当前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广播台、学校网站、学校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抖音号等,不同主体的校园媒体缺乏线索共采、资源共享、集合群力的宣传意识和整合渠道,出现新闻内容同质重复、时间竞争干扰等问题,未将资源有效利用,亟须进行实质性融合发展。

(二)缺乏顶层指导性策略,传播节奏不稳

高校新闻宣传团队的人员构成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很大一部分都是行政人员,专业对口比率不高,对新闻策划、生产、传播的技巧与规律等各个方面了解不足。在事件初期,部分高校校园媒体只对现状和校内应对措施进行平铺直叙式的报道,缺乏在时效、内容、形式、度量等方面的策略指导。时效性上,高校着力于生活学习方面的保障,宣传环节相对薄弱,遇突发状况时,会打乱传播节奏。度量上,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容易受到媒体的中介化作用的影响,高校报道内容既有权威价值,也有情绪中介引导作用,若校园媒体报道内容不当、形式不佳、度量不准、节奏不稳,容易造成过度宣传,使校内外人员进一步滋生不满情绪,放大焦虑。

(三)所表达内容及方式不亲切,受众联系不紧

高校新闻宣传和理论思想工作的生命力体现在扎根师生实际[6]。目前,高校宣传仍存在众多普遍性问题,如发布内容单一,多为传达学校的政策文件;宣传视角创新度不高,多为校内各单位工作部署,缺乏人文关怀,滞后于师生的信息资源需求等。部分校园新媒体运营仍停留在“掌上新闻网”,只转载常规新闻稿,没有与社会热点、热门事件、校园趣闻、朋辈人物等话题相结合,远离了学生层面的话语体系与呈现形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高校媒介除了信息传递外,还有思想统一、舆论引导的作用,一旦与受众需求视角不吻合,便会降低公信力,进而影响传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从而逐渐失去网络育人的阵地效应。

(四)媒体技术和设备不足,团队专业不全

当下,5G+8K使用覆盖广泛,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校园媒体可以把技术元素渗透到信息采编、新闻报道、互动交流的各个环节[7]。要迎合需求,发挥内容分发、知识学习、情感抒发、价值培育等优势,提供多元化、交互性的线上服务。校园媒体运营团队一般由指导教师和核心学生组成,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不仅要具备政治觉悟高、新闻素养强等基础条件,而且要熟练运用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但当前大部分高校负责管理媒体运营的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性的学习培训;参与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存在精力时间不济、经验不足、稳定性弱等问题,限制了校园媒体工作队伍整体发展水平[9]。

三、高校校园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新闻宣传机制探索

近年来,高校依托融媒体中心建设,从策、采、编、播、发、管、控、馈八个关键节点进行结构优化,为融媒体新闻资源导入、产品开发、渠道推送、效果评价等提供支持。形成了融媒体集约流程,对新闻选题及文稿、图片、视频、程序等素材实行“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分级开发、全媒发布、深度评估”的策略。突发事件主题的报道具有形势动态、涉及广泛、舆论复杂、时机多变等特点,为高校新闻宣传和情绪引导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在此类话题报道中,应探索相关新闻宣传机制,推动提质增效。

(一)高站位:構建新闻发布矩阵,完善校内平台覆盖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构建全球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流模式。面对动态多变、较难预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形成集内宣外宣、新兴媒体、舆论保障共同发力的宣传态势。在“硬件”方面,高校应注重持续投入,有针对性地引入现代化技术设备,完善融媒体平台运作机制;在“软件”方面,高校应夯实阵地建设,引进传播专业教师,建立学生团队,利用各类新媒体形成传播矩阵[10],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实效和活力;在“布线”方面,高校应密切联动社会主流媒体,实现发声聚合效应。

校园网站、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平台,既是发布信息和展示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回应师生诉求、传播校园文化、引领网络价值的第三课堂。高校需建立校园网络阵地管理制度,严格遵照落实负面清单,不断优化新媒体运营方式,建立激励奖惩、业务培训、研学结合等机制,激发宣传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策划:优化主题内容供给,生动发出一线声音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优化主题内容策划。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在预见性、针对性、正向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高校融媒体中心信息全面、渠道广泛、设备充分、技能专业等优势,围绕信息速递、一线事迹、基础科普等话题原创作品,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参与新闻发布、在线直播、讲座论坛,借助专业性与公信力,提高信息传播效能。

校园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特定的、复杂的、有养分的思想环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应切实做到“严字当头、暖字打底”,坚持把师生诉求揣在心中,通过一系列新闻宣传让受众树立信心、倍感安心、深觉暖心。

(三)快响应:加强应急处理能力,提升舆论引导效果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在育人中的有效作用,起到构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新格局的积极作用。在日常新闻报道中,需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常态多级审核发布制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特色化+规范化+动态化”的突发应对机制[11],推进大学生立体思政教育,用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主流舆论引领网络空间。

此外,高校还应优化校园网络环境,通过建章立制、统筹部署,形成部处协同、校院联动的科学有效工作机制,对校内各级融媒体平台进行拉网式巡查;设置舆情预判、漏洞通报、重点提醒、实时监测、定时回应等环节,制定网络舆情前置预防实施办法;加强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建设,用好大数据舆情系统;筛选典型案例,构筑工作合力,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育人生态。

(四)重融合:提升融媒能力建设,促进长效发展格局

当下自媒体迅速发展,每个人都有流量禀赋,都是新闻的制作者和舆论的传播者。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高校需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和风险预判能力,充分融合资源渠道[12],组建校级层面的核心团队、二级单位和院系宣传队伍、校园网络文化师生工作室、专家智库和特色学科支撑等多支融媒体工作队伍。

深耕多重维度的融合,形成持续发展格局。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传统新闻行业,依托高校专业领域优势和师资力量,与主流媒体共建联合实验室或育人实践基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整合新闻传播、广视编导、数据开发等,以云搜索等新技术连接端、传、库、云、口,实现前方采集、后方编辑、审核发布、评论管理同步运行;推动传播渠道融合,实现校内、校外,传统、新兴,线上、线下,大屏、小屏多种形式渠道,最大程度增益传播。

四、高校校园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传播路径

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由多个环节构成,媒体融合背景为传播路径扩展和优化带来更多可能。对于此类主题报道,高校除了探索新闻宣传机制以外,还需要探析可落地的传播路径,以此组成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进一步提升高校新闻工作外展形象、内聚人心实效。

(一)横向同类领域传播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初期,高校媒体的响应需及时且有度[13]。在同一时期学习了解其他高校的宣传内容,不仅能在主题资源分享中快速建立应对体系,还能有效借鉴各类案例,规避无效和负面报道。2022年3月,上海多所高校的官微发布数据显示,涉及“情况通报、防护贴士、一线事迹”的内容传播度较高,多条内容在24小时内突破十万阅读量。同时,高校横向领域间的互动传播也能实现加持效应。2020年初,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协同合作,发布的主题和内容相似,围绕数据信息、校内情况、应对措施、在线教学等话题,组成了坚不可破的“防卫联盟”。

(二)靶向目标人群触达

除横向联动之外,高校新闻传播还需分层级、精准地、针对性地有效触达各目标群体。针对校内师生,最重要的是信息透明、及时传递、政策发布、动态回应,保证师生情绪稳定、生活稳定、学业跟进;针对家长,通报校内环境现状、展示学生生活学习状态,疏解担忧情绪;针对校友,感恩倾力驰援,公开物资去向,让每一份力量都用得实;针对社会大众,营造立体氛围,减少谣言传播,突出高校形象[14]。2020年,“武汉大学学生用代码敲出樱花绽放”登上热搜的同時,校友企业家们的援助事迹和也通过校园媒体整合发布,是高校新闻有效应对和积极传播的典型。

(三)纵向深度话题挖掘

横向同类领域传播存在信息碎片化的特征[12]。因此,纵向深度话题的挖掘、完整而权威的科普也是高校应对事件报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各高校应积极倡导,专业教师深挖应对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学科教育中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可运用专业学科、专家力量、先进技术等优势,进行主题深度报道,聚焦相关研发成果。清华大学于2020年5月官宣开发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通过审批,获批后立即紧急援助医院,大幅提升检测效率。

(四)径向辐射全民关注

除了和目标受众紧密联系,高校还需在此类主题宣传中以创新方式直击人心,突破圈层,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影响效力。2020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有序组织留学生拍摄校园樱花,请全球校友云赏樱,短视频一经播出,迅速打破外界的负面声音,并被央视频等主流媒体转载。2022年3月,新华社官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老师为学生送餐,甚至利用建模分析,研究出最优化的汽车后备厢放置方式及送餐路线,硬核内容令无数网友留言点赞。此外,微言教育也发布多篇高校报道,从校内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径向圈层辐射传播,取得了很好的链式叠加效应。

五、结语

在宏观的社会层面上,现代人群越发依赖网络媒介来获取信息,也更容易被网络评论引导情绪。探索可持续的宣传机制、运用有实效的传播路径,高校校园媒体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为社会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分析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校园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宣传机制,并指出优化新闻传播的四个路径,旨在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进行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价值引领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陈瑜,桑志芹,奚佩娟,等.疫情中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6):1348-1352.

[3] 周敏.后疫情时代高校新媒体传播的五个转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12):18-20.

[4] 郑源,刘沁.全媒体背景下公立医院健康科普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普实践经验为例[J].华西医学,2022,37(9):6.

[5] 王晓红.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传媒预警的数据化研究[J].青年记者,2019(21):36-68.

[6] 殷承泰.论高校新闻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59-61.

[7] 何志武,陈天明.场景嵌接、多元定制、全息传播:5G时代知识付费的“3C”逻辑[J].中国编辑,2021(5):22-27.

[8] 闫志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研究[J].新闻传播,2022(5):23-25.

[9] 俞珂瑶,马向东.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校园新媒体思政功能的激活与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7):27-29.

[10] 程早霞,李芳园.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J].人民论坛,2020(Z1):120-121.

[11] 钟开斌.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信息管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文摘,2020(3):5-7.

[12] 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9):67-73.

[13] 邓喆,刘相君,康卓栋.高校新媒体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论宣传及其思想教育功能研究:基于42所“双一流”大学2966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3):38-43.

[14] 袁姝.疫情防控常态化视域下高校新媒体宣传工作创新研究:以南京某高校新媒体中心为例[J].华东科技,2022(2):89-92.

[15] 周艺璇,王长恒.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69-71.

作者简介 金雪,助理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主编,研究方向:网络思政育人、新媒体建设、融媒体宣传。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新媒体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