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城教融合育人路径探析

2023-06-28 08:22杨芳王晓蕾齐再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杨芳 王晓蕾 齐再前

[摘 要]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动融入和服务城市发展是其必然选择。应用型大学以大学的五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着力点开展城教融合。北京联合大学育人路径的探索是应用型大学城教融合的生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带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带动教育链与创新链融合,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带动供给侧与需求侧融合,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动力带动大学文化与城市品质融合,以国际交流合作为路径带动城市与国际融合,通过五大着力点融入和服务北京发展,实现高校和城市互融共促。

[关键词] 城教融合;应用型大学;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2-0045-06

An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Path of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YANG  Fang, WANG  Xiaolei, QI  Zaiqian

(Division of Academic Affair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sourc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t is inevitabl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integrate and serv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education revolving around their five basic functions(namely,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is a vivid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promot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with talent training as the cor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with social service as the goal,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 and urban quality with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worl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s the path, in order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hus realizing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edu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Path of talents cultivation

高校發源于城市,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的发展受益于高校,城市因高校而盛。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城市为高校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与资源,高校与城市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相得益彰。城市与高校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城市与高校互动、融合发展的成果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1]。城市与高校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引擎,如何进行城教融合、相互促进是城市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应用型大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联系日益紧密,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能否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应用型大学具备城教融合的思维与举措,因此,探索城教融合育人路径已成为应用型大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城教融合概述

城教融合是高校与城市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城市发展等方面推动协同、融合发展的过程。“融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城教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城市与高校雙向发力、深度融合、一体发展,高校与城市相互融合、互相支持,二者形成一体化互动关系。

城教融合是高校和城市的融合。高校和城市的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高校与城市各要素主体的融合,是高校与城市自然资源、政府、企业、社区、城市文化等构成要素的融合。因此,城教融合呈现城校融合、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产城教融合等多种具体形态,这些具体形态在高校和城市的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城教融合是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与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2]。高校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是促进融合发展的基础,城教融合是城市与高校双方的最佳选择,更是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1)城市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对高校而言,城市为高校提供物质资源、政策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支持,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为高校提供基础支撑,如:高校校园、校舍、公共设施等基础资源保障,师生员工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资保障,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等教学条件保障。城市宜居的环境和人才政策是吸引一流人才、一流师资的关键因素,城市为高校师资提供宜居的家园,同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城市是高校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高校的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支持。城市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往往对高校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成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底蕴[3]。

2)高校是城市发展和兴盛的引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滋养。对城市而言,高校为城市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人文支持等,是城市发展和兴盛的强大动力。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人才和创新,高校恰恰是人才的基地,既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又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地。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都在高等学校[4],高校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是城市创新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高校浓厚的人文氛围、学者的前沿理论成果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文氛围的塑造者。

3)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必须走城教融合之路。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5]。应用型大学多为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多以扎根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地方性、应用型是其鲜明特征[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和其所在城市的天然联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色,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通力合作。应用型大学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都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实习实践、创业活动都要依托当地城市的发展。“扎根地方、面向应用、面向需求、面向社会”是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应用型大学必须坚持“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特色办学道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7]。应用型大学独特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必须走城教融合之路,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

3 应用型大学城教融合的着力点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8]。应用型大学城教融合育人路径以大学的五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着力点,创建以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教育链与创新链融合、供给侧与需求侧融合、大学文化与城市品质融合、城市与国际融合为特色的教育体系。

3.1 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带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与城市最重要的连接点,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着眼于城市的发展需求,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上进行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专业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深度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应用型大学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和省(区、市)重大战略需要设立专业。应用型大学要利用大数据对城市人才需求及人才岗位信息进行搜集及数据分析,通过校企合作确定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根据岗位需求的变化修正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驱动的“产教联动、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大数据客观分析结果驱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产业调整相匹配,建立人才培养过程随产业变化的自诊断、自改进调节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产业人才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及相互关系,将岗位规格融入教学资源。以此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方面,全方位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3.2 以科学研究为着力点带动教育链与创新链融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应用型大学的科研成果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创新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助推城市创新发展。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点在于科研。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既要立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又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体现创新的价值,从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成果应用等角度提升应用型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9]。

3.3 以社会服务为着力点带动供给侧与需求侧融合

重视、引导和促进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政策取向[10]。应用型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城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阵地,需要在城市社会服务中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人才。应用型大学科研成果的创新源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又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科研成果只有真正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才能发挥科学研究的价值。当前,应用型大学在乡村振兴、企业科技攻关等社会重大活动中都体现着社会服务功能。

3.4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带动大学文化与城市品质融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大学道德、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等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11]。应用型大学要强化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要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融入所在城市;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城市文化元素,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引领城市文化建设。应用型大学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使校园文化具有鮮明的当地社会文化特色,又要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服务,成为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策源地[12]。

3.5 以国际交流合作为着力点带动城市与国际融合

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优秀人才“输入”与“输出”的互动,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应用型大学通过与国外优质高校进行师生互换、学者互访、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援助等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应用型大学还可以通过学分互认、学位联授和证书引进、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本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促进城市与国际的融合。

4 北京联合大学城教融合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时代首都发展,根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中蕴含的巨大发展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应用型大学要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在北京市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立足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对标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着力点,深度融入北京发展,对应用型大学城教融合育人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4.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打造应用型大学的聚合力

1)对标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北京联合大学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入手,构建了一个全面融入北京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标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多年立足北京,依托行业办学,对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北京高校的生源状况有清晰的认知,主动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从办学定位出发,确定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专业基于人才培养总目标,契合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贯彻落实OBE理念,根据人才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确保人才培养适应北京市“四个中心”的需求。

2)对接北京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专业是产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联结点,也是应用型大学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北京联合大学适应北京经济发展,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学校对接北京市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停招经济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并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适应“北京智造”的专业。同时,学校适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加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建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性专业群,探索产业主导型学院建设,创建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

3)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育人模式。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特色。北京联合大学完善对接产业、亲近行业、携手企业的运行机制,引导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对接,推动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搭建开放式政产学研用合作发展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中心,将行业企业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如旅游学院与首旅集团合作共建面向“旅游全产业链”的旅游实践教学中心,统筹产教需求,共建高水平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2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着力锻造应用型大学的原动力

北京联合大学围绕首都发展需求,通过学科交叉来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问题,培养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型研究机构组织和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共享、高效的跨学科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北京的能力和贡献度。学校成立城市服务大数据中心、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通过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大数据云上链共享、举办“城市服务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学术论坛等途径,搭建了大数据信息驱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

各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科研,服务城市产业发展。机器人学院与北京汽车集团研究院合作研发低速无人车,成立“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创新团队。“十四五”期间,学校新增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助力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

学校以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探索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3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着力提高应用型大学的贡献力

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应用科研,为提升“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竞争力、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服贸会,服务北京“两区”建设,举办数字货币技术与应用论坛,助力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学校北京学研究基地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借助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人文北京建设服务。学校参与完成《建筑物名称规划标准》项目,为北京市建筑物名称的使用提供标准,提高首都建筑物名称的标准化,推进北京市地名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人文北京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山西忻州等地共同探索研究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方案”和“高校智慧”。

学校以社会服务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强化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在“志愿北京”网络平台注册正式会员一万多人,新生会员注册率100%,连续多年获评“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4.4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动力,着力施展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力

北京联合大学积极依托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历史名城的优势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成立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院,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成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对接北京“一城三带”的保护发展。学校积极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首都文化深度挖掘、北京考古、城乡社区治理等领域,持续产出高水平文化智库成果。学校组织师生对北京红色遗址进行深入调研,对包括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墓等革命遗迹在内的北京西山红色带进行深入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北京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建言献策。

北京联合大学坚持弘扬北京传统文化,吸收北京城市文明成果,促进北京文化交流,培养能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北京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之路,促使文化传承创新对接课堂教学,实现优秀文化嵌入课堂、融入专业。艺术学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近非遗艺术,进行文化传承创新。

4.5 以国际交流合作为路径,着力扩大应用型大学的影响力

北京联合大学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将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与服务首都发展、展现北京文化相结合,形成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国际化特有的北京味道。聚焦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定位,学校发起成立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中心”;设立黑山下戈里察大学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蕴含北京历史人文和旅游文化的中国故事;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与俄罗斯高校合作举办“大都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搭建服务首都建设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北京联合大学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聚焦欧亚交通走廊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积极开展轨道交通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培养“语言+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办联合交通学院,探索新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5 结束语

城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要主动顺应城市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着力点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城市定位、城市发展为应用型大学的育人路径指引方向,二者的深度融合能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互促共进。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EB/OL]. (2020-11-14) [2022-06-28].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3697.html.

[2] 人民日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写在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N/OL]. (2007-05-16) [2022-06-28]. https://www.tongji.edu.cn/info/1033/15117.htm.

[3] 王晓芳.高校与城市协同互动大有可为[N].中国教育报,2020-11-13(2).

[4] 张思楠.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N].中国财经报,2021-04-01(1).

[5]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EB/OL].(2015-10-23)[2022-07-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6] 楚国清.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N].学习时报,2022-05-13(7).

[7] 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3-12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2-07-28].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9] 张艳,杨允仙.应用型大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路径解析[J].科技和产业,2020,20(8):10-16.

[10] 侯定凯.以社会服务能力定义一流大学[EB/OL]. (2019-03-27) [2022-08-0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3/424531.shtm.

[11] 劉刚,殷建瓴,刘静.中国企业文化70年:实践发展与理论构建[J].经济管理,2019,41(10):194-208.

[12] 别敦荣.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8.

(责任编辑 编辑柴 智)

[收稿日期] 2022-08-17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优先关注项目“‘城教融合的内涵、形式及体制机制研究”(CAEA2020004)。

[作者简介] 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王晓蕾(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齐再前(1964—),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材料学。E-mail:yangfang@buu.edu.cn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试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导向模式
面向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