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探究

2023-07-04 15:20袁旦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后,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在不同学段进行教学,但是鉴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在高三复习中更适合开展基于大概念的单元复习教学,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专家式”思维。以人教版地理1模块中“地球上的水”和选择性必修1中“水的运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连贯的教学情境,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和连续性多元评价,从而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提升单元复习的效能。

关键词 大概念 高中地理 单元复习教学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袁旦萍(1983—),女,浙江绍兴人,宁波象山县第二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2XSGH1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地理1、地理2两个必修模块是针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地理的学生还要继续学习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但是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和学习时间的影响,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仍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巩固、加深和拓展,如果以知识点为单位,按教材顺序的传统复习方法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会存在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模块中“地球上的水”和选择性必修1中“水的运动”两个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连贯的教学情境,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和连续性多元评价,从而在“水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概念的引领下提升单元复习的效能。

一、传统地理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教学知识琐碎

复习课中,一些老师常常进行面面俱到、“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把复习变成了知识点的堆砌,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以地理1中“水循环”和“海水的性质”为例,复习内容有:水循环有哪些环节,几种类型,带来什么地理意义;海水的性质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上述复习方法,知识点就像散落的珍珠,虽珍贵但零散,因为其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海水温度的不同影响水循环的强度,反过来又对海水的盐度和密度有影响。传统的复习方法从短期看,确实有利于单个知识点的巩固和加深,但从长远看,知识缺乏内在的联系,十分零散、破碎,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结构松散

传统的复习方法因为知识点的堆砌,导致课堂结构松散,课与课之间关系不紧密,甚至相互脱离,知识点没有构成一个整体,没有一条主线串联,没有一个鲜明主题,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魂”,教学目的虽然明确,但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思维。以地理1中“水循环”和“海水的性质”为例,如果没有建立起水循环和海水性质之间的关系,这两节课会是完全没有联系、相互独立、离散的课。

(三)教学情境关联小

为了使复习课不那么枯燥乏味,也为了给知识点的应用一个支点,我们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课中也往往会加入一些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传统复习方法存在知识的碎片化和课与课之间关系离散化的问题,所以设置的教学情境往往关联度不大,甚至是毫无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点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结构的紧密性。仍然以地理1中“水循环”和“海水的性质”为例,传统的复习课设置水循环的复习教学时一般会设置古诗文情境;海水性质会设置某次航海遭遇的情境,但两个情境间几乎没有联系。这种只为引入而设的情境,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某种联系性,不能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铺垫,也就不能为知识网络的建立起到更多的作用。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复习教学的价值

大概念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出现的问题。大概念是指学科体系中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原理或方法,它是学科体系中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可以使事实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利用[1]。杜威提到过三种水平的教学,第一种水平的教学把一节课当一节课教,第二种水平的教学会关注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无论程度如何,只囿于学科内和学校内),而第三種水平的教学则是联系真实生活来思考教学。大部分老师停留在第一种水平或第二种水平,而大概念教学则是第三种水平的教学,大概念打通的不仅是学科内的知识,而且还有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路径[2]46-47。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复习方法的价值与优势体现为:一是,大概念教学可以用具有“核心”“共识”“统领”“本质”的概念将琐碎、离散的不同单元主题“有意义”地“黏连”起来,构建知识体系,解决地理问题。二是,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使学生从更核心、更上位的层面进行思考,形成“专家式思维”,从“宽而浅”的学习转化为“少而深”探究,实现知识的高通路迁移[2]17,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三是,大概念引领教师达到新的教学境界。“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国内外引起重视,给广大高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可能引领教师们达到新的教学境界。很多带高三年级的教师是经验丰富,带过多届学生的老教师,对于学科内的知识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大概念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提炼出“核心”的概念,带领学生将有关知识融会贯通,这是一个新的高度,新的领域,让我们教授的知识并不仅仅只适用于一节课、一个学科,而是能给学生留下可以受益一生的知识。

高三地理复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如果不以大概念为视角,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可以重新编排教材的章节教学顺序),特别是地理1模块,地理2模块的复习会变得索然无味,不能达到水平3和水平4的要求,并让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的复习没有落脚点。因而,要打破传统知识点教学的弊端,需要在大概念统摄下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创设相互关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链或任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能力,更好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策略

(一)聚焦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确定复习单元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要以 “大概念”为单元教学的“魂”,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地理1模块“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选择性必修1“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90-91。例如,从地理1的“地球上的水”到选择性必修1的“水的运动”,都与“水”有关,有纵向的深入,也有横向的拓展,不同时间水体运动形式不同,不同区域内的水体运动有变化,不同尺度的水体有不同的运动类型,因而带来不同的影响,可以看出“运动变化”是这几章节的核心,“水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这一单元“大概念”由此得出。基于以上,在高三复习时可以进行内容的整合,形成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以下简称“水”单元)。又如,地理必修2中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中的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第二章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这两个模块中有关于海洋的内容,也可以整合进来,作为横向拓展内容。综上,可构建“水”单元大概念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虚线框,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进行拓展。

(二)体现大概念,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核心问题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最终能够将获得的“大概念”转化为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组织“水圈是不斷运动变化的”为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时,一要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大概念的统摄作用、知识的进阶要求;二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最终目标来制定单元教学的目标。为了更好落实大概念教学,应设置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不断深入,进而更好达到教学目标。具体课时安排及目标详见表1。

(三)渗透大概念,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渗透大概念的关键,教学过程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教学目标落实,不仅强调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为了更好渗透单元大概念,建议创设具有连贯性、统领性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力求吸引学生。地理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同时,要注意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关联性。下面以“水”单元的第一课时至第四课时为例,说明单元教学情境创设及设计意图,具体见表2。

(四)内化大概念,结合多元评价,检视学习效果

地理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地理能力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3]192。在以往的评价中,我们过于注重对知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但是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往往涉及较少,层次较浅。在现阶段我们不仅要关注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要着重对行为表现过程中的能力、情意、素养等内容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资料收集、模型制作、演示实验等任务,为了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践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为了对单元教学有效性有更直观的、更有针对性的评定,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便于教师因材施教,需要对不同的任务设置一系列表现性评价指标。例如,表3是针对“水循环模型制作”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指标。其他适用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过程还有:水循环的实验设计、台风资料收集整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分析,等等。其他的评价方法还有通过测验练习来进行诊断性评价;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来进行思维结构式评价;通过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综合表现来进行总结性评价,等等。

四、结语

针对高三第一轮传统地理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开展适合的学习探究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概念建构能力,理解大概念,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参 考 文 献]

[1]顿继安,何彩霞.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8):6-11.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7-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李云鹏.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上半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4):44-46.

[5]杨丽.精准剖析 合理建构 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苏教版“自然数的认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3):48-53.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大概念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