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经典与时代矛盾的多元调和

2023-07-06 23:00葛夷辰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葛夷辰

摘 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没有太多兴趣。教学经典和时代矛盾随之产生,教师需要做充分的教学调研,正视经典文学与学生思想、现实的矛盾冲突,积极引导,作出更多恰当调整与合理解读,让更多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自觉接受经典,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经典文学  时代矛盾  多元调和

中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与当今学生生活认知距离较远,学生生长在现代文化环境中,难以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消费文化、传媒技术的广泛渗透,学生接受到的文学信息更为现代,对学生审美价值观也造成一定影响,在对待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反应往往比较冷淡。教师要对经典与时代矛盾进行多元调和,促使学生进入经典文学学习中,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文化传承意识和能力。

一、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的调和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说明经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语文学科具有诸多历史使命,传承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深度研究,确定研学目标,对学情作客观评估,以便作出针对性指导和调和,让学生自然进入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中。

《故都的秋》堪称经典散文,其创作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展开引导,组织学生对文本画面、描写手段、主旨情感等进行文学鉴赏。学生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是多元化的,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来源。古代的、近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多种信息的荟萃,对学生思想和认知带来一定触动和挑战。《故都的秋》反应背景是近现代的,学生对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了解,但占有的信息是零散的,教师要借助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介绍背景资料,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素材,参与到集体展示活动中。在信息展示环节,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现场做对话交流,课堂研学渐入佳境。

教师对学情有充分了解,推出信息搜集整合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素材搜集,设计一些阅读交流活动。学生从信息搜集过程中获得学习启示,自然形成研学热情。虽然只是一个信息搜集任务,却能将学生阅读主动性调动起来,说明教师作出了适合的调和设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想的对接自然达成。

二、经典文本与社会问题的调和

经典文本与现实社会问题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惑。教师要作好教学观察,对学生阅读疑问展开深入研究,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价值观、不同群体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点作客观分析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比学习,了解不同历史不同群体的价值追求,不能人为地进行硬性对接。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学生阅读这样的文本,很容易产生一些关联性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如:鲁迅先生是民主斗士和革命战士,面对时弊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们现实社会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我们是不是要展开同样的行动呢?教师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展开思考和分析,并对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作对比,让学生理解鲁迅精神的本质和内涵,鲁迅先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者,而当时白色统治,官僚是欺压百姓的黑势力。现在社会已经没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国家政策都是惠民利民的。我们看到社会弊端时,需要用主人翁的身份,从更负责任的角度展开思考,而不是抱怨,更不能产生“抵触”。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和启示,逐渐认识到历史背景的差异,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全新理解。

鲁迅作品属于经典范畴,教师对学生阅读理解上存在的疑惑展开公开讨论,为学生创造深度研学的机会。从学生反馈可以看出,教師解读是比较到位的,学生能够跨越时代进行对接性思考。

三、教学形式与现代艺术的调和

经典文本教学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之中,学生学力基础、思想认知、审美趋向都带有时代感,这样很容易产生一些矛盾。教学形式可以随时调整和改变,教师要做好教学自查自纠。学生对现代艺术形式比较熟悉,如何找到经典文学与现代艺术对接点,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苏轼《赤壁赋》是一篇古代散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展开说理。学生阅读这篇散文时,不仅在阅读文本、梳理文本、解析文本上存在一些障碍,对作者阐释的道理也没有太多兴趣,自然难以引起阅读学习主动性。教师针对这种学情,研究文本内容,组织学生解读文本,梳理文言现象,扫除阅读障碍,最后是设计现场演绎活动,要求学生创编课本剧,自行组合成表演对子。学生虽然对文本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但对演绎活动却是比较期待。教师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快速行动,顺利进入到演绎准备环节。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演绎脚本创编、演绎训练彩排情况进行观察、指导。经过反复编排训练,学生课本剧表演顺利展开,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人物思想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将文言经典作品改编成现代话剧、小品进行表演,直接对接学生感知体验点,效果显著。学生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对现代文学表现形式比较有兴趣,教师要做好对应调研,及时做出调整和设计,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核心,在创造性学习和活动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

四、文言文体与现代语言的调和

经典文学有比较固定的表现形式,古代诗词歌赋有特殊的文体特征,学生阅读这些文体的确存在一定障碍,自然会消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作好教学设计和组织,推出更多灵活的学习方式,组织一些演绎、游戏、竞赛、辩论等学习活动,对经典文本作仿写、改写、续写训练,创造对接融合机会,提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围绕“愁”展开抒情,阅读时会产生某种“矫情”的感觉,因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诗词创作大多带有“闺怨”味道,读者对其情感表达难以形成共鸣,特别是现代高中生接受的信息比较丰富,对古装剧也有一定接触,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婉约风情显得有些“保守”,自然不能建立认同感。教师要对学生思维特点作深度分析,结合这首词的特点进行鉴赏,引导学生从忧国忧民角度感知体验,从精美词句方向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找到阅读切点,激发探究热情。

教师针对古代文体特点和现代语言风格矛盾展开调和处理,为学生带来积极阅读启示。学生从更高视角看待这首词,对作者的认识也会更为全面。李清照词风婉约,但她有崇高的理想,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她自然高大起来。还有精美的词句,这也是一大看点,教师从语言鉴赏角度进行引导,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调和作用。

传统文化具有经典属性,学生学习追求时代色彩,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两种目标追求出现矛盾在所难免。教师要作好深入的教学调研,对经典文本与时代思想矛盾情况作客观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高中生有比较成熟的思想,教师结合学生思想倾向展开对应指导,使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展示出来,找到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与学生思想价值追求的契合点,促进经典与时代矛盾的有效解决。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