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意境的净化、深化与美化

2023-07-06 03:44陈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陶诗陶渊明田园

陈琳

被称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杨焄《诗品译注》)的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位厌弃世俗、向往自然的诗人身上,既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的时代缩影,又有诗人作为一个觉醒的个体,所体现出的高昂的个人意识。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祸乱频发,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兴替最频繁的时期。在混乱的环境下,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由外向内转变,玄学取代两汉经学思潮,并从此兴盛起来。尽管陶渊明并不是玄言诗作家,他的诗歌也几乎没有直接谈论玄理的词句,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其诗歌还是不可避免的带有玄学色彩,关于自然的诗意与哲理的韵味便悄无声息地融入了陶渊明的诗句之中。从而,以极高的艺术水平流芳百世。

意境是一种富有韵味且虚实相生的境界。如何创造诗歌意境,是诗歌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陶渊明诗的整体风格多倾向于平淡朴素、率真自然,在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多优美而又充满深意。这种意境的形成,与他在诗歌创作中的净化、深化、美化有着密切关系。“三化”共同作用,使得陶渊明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和谐统一。

一、陶渊明诗歌的“净化”

所谓“净化”,指的是通过对优美意境的欣赏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悲剧欣赏时提出:净化的主旨是通过与著者和欣赏者的现实有一定距离的“别样人生”的悲剧欣赏,将“过分强烈的情绪”转化为“平静”,而其目的是“恢复和保持住心理健康”。中国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虚静”说。结合两家之言,净化的含义有追求道德和情感的平衡与适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的都是隐居之所的自然风光,所涵盖的意象包括远山、溪水、花卉等自然意象,以及村庄、屋舍、农田等人文意象,这些意象所构成的陶诗架构,呈现的是一种田园式的恬淡与安静。这份安静中,诗人摒弃了外界的钩心斗角与利欲熏心,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感受诗歌中,达到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平衡。即陶诗意境的“净化”。

(一)社会层面的净化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的桃源,就是他本人对污浊世界做出的最努力的净化。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桃花源作为理想社会的标志,代表了诗人的理想,诗人希望通过对理想化社会的描绘,达到净化世人内心的目的。在文章开头,陶渊明用一片灿烂的桃花林作为桃花源外的第一景。桃花的特有属性丰富了文章意境,桃花代表春天,春天万物复苏,蕴涵着无尽的希望。这就与桃花源内部欣欣向荣的环境相互呼应,也与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二)内心层面的净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其五)在诗中,诗人精妙地描绘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世人皆醉心于权欲富贵、钩心斗角,整日奔波辛苦,而在陶渊明这里,采撷菊花,眺望青山。山间美景不变,但是世人大多忙于蝇营狗苟,不会注意此美景,只有在陶渊明的眼中才会有山间四时俱佳的美感,也正是因为心向自然,飞鸟才会愿意与之结伴同归。陶渊明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融入诗歌中,使读者感到心灵被净化。

同样,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大量描写,体现了乡村的生机盎然。“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其乐融融的场景读来使人感到温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卸下了世俗的繁重枷锁之后,就连风儿也变得轻松起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啸,是一种情感的宣泄。魏晋时期是“啸”的繁荣时期,此时的人们追求精神解放并崇尚自然。士大夫们更是把“啸”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张应斌在《魏晋六朝的啸—兼论啸与魏晋风度》中提到:“啸在这个时候成为专门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开始成为人们表达内在精神的寄托物。士大夫把魏晋之啸推向历史的高峰。”陶渊明在内心对自由的崇敬与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下,登高舒啸,发出了对世俗人心乃至自我的净化。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诗人以动衬静,达到了一种自然的“热闹”。作为田园生活的典型意象,“鸡鸣”和“狗吠”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欢乐与热闹。同时,正因为乡村足够安静,才可以凸显出犬吠鸡鸣。宁静的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使人心情平静。

二、陶渊明诗歌的“深化”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对诗歌美学做出了精妙概括,即“言有尽而意无穷”。元代诗论家杨载也认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歌要在表层之下,即深层的地方表达充分的情感和理趣。在陶诗中,诗歌意境的深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单纯的诗歌意境有内涵更加丰富的深层含义;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人格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升华,而使其艺术审美理想、思想境界比前人更深刻。因此,在诗歌中赋予了相同意象新的时代内容和审美情趣。

(一)诗歌意境深层含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开篇就点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他本性就向往自然,从来没有迎合世俗的意愿。既无此种意愿,那么进入官场就当然可以算作是“误落尘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句本身营造了一种躬耕田园的闲适意境,更深层的含义则隐藏在后半句之中。“守拙”是陶渊明对自己归隐田园后生活的概述,“守拙”是相对于“机巧”而言的,“机巧”是指世俗的纷乱与争斗,而“守拙”守的是诗人的本心与淳朴的天性。为守住本心,陶渊明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再与黑暗的世俗有任何牵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樊笼比喻黑暗的官场,陶渊明虽多次为官,但每次时间都不长。即使时间短暂,反映在诗中,却是久久地被困在囚笼之中,对于心存理想与希望的陶渊明来说异常痛苦。因此,当他再一次回归自然时,他感到的是无限欣喜和对未来的期待。

除了田园诗中深化的意境,陶诗的其他题材也有深化的体现。《杂事十二首》其一,首联将人生比作道中尘埃,极言人生来渺小。对于短暂的人生,陶渊明主张要珍惜时光,及时行乐。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直接点出光阴易逝,时不我待,深化了主题。因此,我们更要认真把握人生的每一刻。

(二)诗歌意境塑造较前人的深化

有别于大多数陶诗恬淡的风格,《读山海经》其十,充满了斗志昂扬的奋发之情。在陶渊明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精卫与刑天都是作为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出现的,所创造的意境富有斗争意味。陶渊明是第一位揭示它们悲剧内核的诗人,在沿用这两种意象斗争精神的同时,深化了二者的思想内核,即坚守本心。“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此来激励自己用坚毅的品格去坚守心中的道义。诗歌情绪起伏跌宕,跨度极大,由豪情万丈转为慷慨悲壮,引人深思,同时,怀才不遇,又使读者感到悲痛叹息。意境中深刻的悲剧精神,是前人未塑造出来的。

在《饮酒二十首》其五中,作者“结庐在人境”,“庐”既指自己的房屋,更指自己内心的道义。将房子建在喧嚣之处,却能不受车马声的干扰,守住本心,即便世道污浊,作者也能遗世独立。作为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描写菊花的诗人,陶渊明完美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菊花在陶渊明的诗里被赋予了高洁的特征。简单日常的意象串联,充满了悠远的情思韵味。复归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自由,飞鸟意象不仅是山间飞过的动物,更是作者自由的灵魂。末尾深化了整首诗的意境,将所有意象带入了新的境界。《老子》第四十一章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饮酒二十首》表达的正是这种思想。

三、陶渊明诗歌的“美化”

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错彩镂金”,另一种是“芙蓉出水”。陶渊明的诗歌意境之美显然是后者,即闲适、平淡。诗歌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就是将诗人要用到的意象加以提炼和美化。这种美化包含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而当这种审美价值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审美价值时,诗人所创造的美的诗歌意境也就达成了。作为田园诗歌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的诗歌意象不可谓不美。在陶诗中,诗人将普通的生活场景加以提炼、升华,搭配简单的意象组合,便带给人极致的美的享受。

(一)田园之美

首先,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之美表现在意象群的组合上。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对于自家房屋如此描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十多亩宅院,八九间茅屋,房屋前后种植着各种树木。简单的意象排列构成了一幅恬淡安静的田园风光图,对于这些意象,诗人没有多加点缀,仅仅用了“暧暧”“依依”来形容,就使得田园生活的闲适淡然跃然纸上,同时,也烘托出陶渊明本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喜爱。

其次,田园的美丽风光还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和不經人为修饰的自生自荣的美上。《停云》中“蔼蔼停云,濛濛时雨”,通过对春日阴雨的描写,引出无法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烟雨朦胧的意境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自己躬耕归来所见的田园景色:“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虽然没有对田园的过度修饰,只是简单的描绘,但是恣意生长的草木充满了自由的气息与欣欣向荣的活力。在这种气氛下,即使衣服被露水沾湿,诗人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并不足以惋惜,而是将躬耕之苦转化为悠闲之乐。

(二)劳动之美

相较于前人,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一大进步就是,他不是只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他还描写亲自参与农业活动的情景,将劳动诗化。《归园田居》其三就是一篇对耕作日常的描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简单几句,就将躬耕的时间、地点写清。在诗中,诗人的躬耕生活委实说不上顺利,“晨兴”外出,“带月”归家。但即使面对这样早出晚归,收获不多的生活,诗人还是发出了“但使愿无违”的感叹。月下荷锄而归,充满了诗意与生活情调。清代温汝能评价此句“‘带月句,真而警,可谓诗中有画”(温汝能《陶诗汇评》)。

(三)人心之美

陶诗中的人心之美既包含本人的内心之美,又包含身边之人的内心之美。关于自己,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种淳朴的性情外化为对亲朋好友的真挚。如在《与殷晋安别》中,“游好非久长,一遇尽殷勤……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陶渊明没有从送别起笔,而是从两人相识写到相交,再写如今即将离别,最后写了对友人的期许。虽然即将离别,但没有过多的离愁别绪。在比较完“良才”和“贫贱”之后,陶渊明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急转直下,开始对友人寄予厚望。整首诗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歌中性格直率与语言平实的高度统一,人心美与艺术美浑融一体。

关于身边的人情之美则多体现在陶渊明与农夫之间的交往上。如《归去来兮辞》中“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耕临近,热情的农人前来告知农事将近。还有,在《移居二首》其一中都有提及,“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诗人听说南村居住着许多朴素的人,因此很乐意搬过去与他们一同生活。又在《归园田居》其三中,陶渊明与农夫“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见面不谈论让人心生厌烦的世俗之事,只谈论田地里农作物的长势。农村人的淳朴与热情激发了陶渊明心中的那份温暖,虽然归于平淡,但诗人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

最能体现这种意境的当属《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徜徉于天地间,与美景做伴,得飞鸟作陪,在这种物我浑融的境界之中,言语虽尽,但意蕴无穷。王国维的“物我为一”说的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境界。

作为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地意境极大的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他的诗歌意境中的净化、深化、美化,更影响着后世人的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陶诗陶渊明田园
你好,陶渊明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田园乐趣多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