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大”课堂 师生共成长

2023-07-10 18:31茅丽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诗意人文儿童

茅丽琴

儿童教育的落脚点,毫无疑问是课堂。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已不仅仅是囿于教室之内的学科课堂,而是在各种场域中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处于特定场所下“人”“物”“境”的立体交融,互融互促,和谐共生。

一、入情入境,渲染“情境化”课堂

情感是各门学科教学的灵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内容创设相应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心灵共鸣,奠定课堂总基调。情感渲染式的导入可以是教师激情的语言描述,也可以是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给予学生以熏陶。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子,达到共情,就是情感创设的成功。

学生在学习中还需质疑解疑,需要热烈的讨论探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有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才能引导讨论探究,激发儿童的诗性智慧,创新思维,追根溯源,揭示科学的真谛。

二、全域联结,打造“开放性”课堂

1.场域开放,触类旁通“大”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的“蓝天下的学校”信奉解除传统学校的禁锢,回归自然,读大自然的书。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发生在规整的教室,更可以安放在有灵魂、有温度,能承载所有与之相关生命体的自然人文空间。这样的空间接纳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同时也被儿童所激活。景观各个相同,有儿童的景观各个不同,不同儿童所参与的景观又会生发出不同的儿童课堂,各美其美!

校内课堂是基础。我们打造校园“行知馆”“种植园”“百草园”等园子,让儿童在自然景观环境中学习生活。让现有的生态环境“活”起来,让静态的生态场域发挥它特有的育人功能,与儿童学习生活创造性地发生关联,很好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校外课堂促提升。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筛选,选择如“诗词楹联协会”“水晶山民俗馆”等富有特色的场馆,提供多样态的体验平台,辐射家庭、社区和社会,形成校外学习大课堂,助力儿童诗意成长!

云端课堂开眼界。网络使我们更便捷地走向社会。借助微信、腾讯会议视频等平台,不仅把优质的学科视频推送给学生,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未来生活发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拓宽了儿童的视野。

2.思维开放,形式多样“趣”课堂

有趣的灵魂,人人喜欢,有趣的课堂,学生也心向往之。课堂导入耳目一新;课堂理解旁征博引,论证严密;课堂提问巧妙设问,引发思考……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堂趣味无限,活力倍增。

新课标强调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以二年级秋之歌吟“树之歌”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我们引导孩子寻访秋天的校园,认识校园中的各种树木,唤醒“草木之心”,走访校园的每株植物,感受草木的呼吸,扫描植物上悬挂的二维码,植物的名字,种植的时间,科属特征,物种价值,它的品格精神,有关它的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等,涵盖了科学、文学、数学、美术等多个学科。丰富的课程活动让儿童在“促学”中快乐成长。

在儿童与“物”之间,在儿童与儿童之间,“人”与“物”“境”终将生发出无限可能的活泼景象,形成立体的丰富的诗意课堂。

三、自主合作,构建“合作化”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导”“学”结合,促进理解

教师有效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教师清晰地“导”,学生扎实地“练”,只有将这几方面相互结合,精讲实练,以学定教,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导学要求,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与思考;优化课内解惑策略,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与释疑;优化课内检测与反馈策略,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与应用。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理解。

2.“合作”“分享”,共同进步

新课改倡导合作。“合作”“分享”学习明确合作小组成员的职责,以实现成员的良性互动和友好合作。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荣辱与共”。

在“合作”“分享”学习小组中,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相互协作。比如,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纠错员等等,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实现小组目标。再如,把学习资料的不同部分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只负责一部分,每个人要想掌握全部内容,必须靠其他成员的协作,通过互教互学才能实现,从而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人文关怀,呼唤“人文性”课堂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认为“人文关怀是为人师表的第一前提”。教育是两种精神的相遇,正在成长的精神(学生)与已然成熟的精神(学校和教师)的心灵碰撞。基于此,我们的课堂也必然应该是一个“人文性”的课堂。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子曰:有教无类。作为教师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简单粗暴贴标签。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孩子接受程度不一样,也许是时间问题,也许是知识认知上的偏差,假以时日,静待花开。每个儿童都有他所擅长的一面,都有其被温柔对待,诗意成长的理由。

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也要用不同的态度面对,因为个性差异,必须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学业成长、精神成长,蹲下身子平视,牵起小手助推,在满溢着浓郁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儿童必然是轻松自如地詩意成长。

2.“道”之首要,“业”随而至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首要的是传道!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也必将是弥散着人文精神的“诗意”课堂。“道”之首要,“业”随而至。

传道贯穿于一切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弥散在各门学科的课堂之内。我们的课堂,要将学科知识和人文教育和谐统一,让诗情、诗性、诗境衍射到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意识、巧妙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语文课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等课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能丰富儿童的眼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音乐、美术课结合现有的诗意景观场域,激发儿童感性直觉逻辑、音乐性逻辑、想象的逻辑,感受美,体验美,提升美。体育课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自然地习得,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以任务群的习得方式进行实践感悟。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活动。诗意的“大”课堂一定是人文精神贯穿其中的课堂。具备了“情境化、开放性、合作化、人文性”的诗意“大”课堂一定能促进学生的诗意成长,同时也成就教师,为成人的诗意栖居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诗意人文儿童
诗意地栖居
人文绍兴
被耽搁的诗意
留守儿童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