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07-10 21:13朱丽君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阐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路径:扩大农村金融专业招生,培养高质量农村金融人才;理论、实践与培养目标并行,培养“懂农”“爱农”的农村金融人才;重构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1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村金融是“三农”工作的动力支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不断创新改革,高职院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农村金融人才,以知识技能助推乡村振兴。近五年广西金融业发展稳步上升,高职院校应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农村金融人才,以缓解农村金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农村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金融体系发展速度,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受到严峻挑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支持国家建设“三农”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向乡村振兴新阶段转化,“三农”工作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发展农村金融是我国落实“三农”工作的需要,通过金融法律科普、振兴农村社区、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等才能实现强农兴农。乡村振兴需要以农村金融发展为支撑。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农村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涉农贷款项目不断覆盖,金融产品功能不断更新,部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但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农村金融发展尚需努力。国家对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高要求,有利于加快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教育创新,激发农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

(二)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目前,市场不景气、交通不便等因素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户经济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风险控制,通过合理的金融业务筹措资金,吸收和分配社会资金,降低农户及涉农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以大北农、新希望为主的涉农企业已经逐步进驻农村。在现代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推动下,农村金融逐步得到革命性的创新,涉农企业的发展对扩大区域经济调控、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足农村金融人才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为“三农”工作提供保障和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金融逐渐进入农村市场,这对发展“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在“三农”工作的持续开展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得益于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普及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和涉农企业发展速度快、覆盖面不断扩展,农村金融的服务体系越来越多元化。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数据,我国各类涉农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持续覆盖农村市场。涉农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对农村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也相应增加。农村金融人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的振兴是整个战略发展的基础。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扩大农村金融专业招生,培养高质量农村金融人才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需要更多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扩大农村金融专业招生规模和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改革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可适当降低金融专业的招生门槛,降低录取分数线、取消对特定科目的限制。比如,取消对高中阶段学习数学、物理科目的要求,将招生对象扩大到不同选科背景的学生,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金融专业学习;调整金融专业招生计划,增加金融专业录取名额,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制订针对金融专业的优待政策,如减免学费、设置奖学金、给予生活补贴等,以吸引更多学生选择金融专业。

二是扩大招生宣传。为了吸引更多生源,高职院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对专业进行宣传。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如通过采访报道、校内外宣传展板、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金融专业的特点、优势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招生推广活动,如开设金融专业的公开课、线上直播、名师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提高金融专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此外,可以采用“面对面、送到家”的入户宣传模式,招生宣传团队直接走进当地中学进行宣传,将宣传材料送到有意向报考金融专业的学生手中。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多方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金融专业的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与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就业的机会,进而提高金融专业的就业质量和影响力。其次,积极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借鉴教学研究成果,提高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共同推进金融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最后,高职院校应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例如,广西银行学校与南宁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展开合作,共同打造金融实训基地,利用南宁市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联合当地多家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金融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觸到金融行业的实际运作项目。

(二)理论、实践与培养目标并行,培养“懂农”“爱农”的农村金融人才

教育部发布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旨在鼓励高校的涉农专业强化耕读教育,大力培养“懂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耕读教育,需要强化学生的“三农”情怀和对国家的情感,以此实现人才反哺农村,以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汇集全面振兴农村的力量。对此,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三农”工作为导向,从学生兴趣视角出发培养农村金融人才。

一是打造精品活动,激发学生助农兴趣。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助农活动,以此拉近金融专业学生同农民的距离,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助农”“兴农”的兴致,增强投身“三农”事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特色活动,聚焦农村金融,让学生深入体会为农服务的深刻内涵。比如,开展助农文化节,以“电商助农”为主题,举办大学生农产品营销大赛,组织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进行农产品销售比赛,以丰厚奖金和证书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化身主播在互联网上“带货”,不仅能增添大赛的竞技趣味,而且能更真切地感受农产品生产的不易以及销售过程的艰辛。

二是注重农村实践,激发学生强农技能。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实践,发展耕读教育,将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精神教育与技术技能锻炼相融合。也可联合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发社会化实践课程。例如,搭建校农合作圈,开展“乡村寻访”“志愿三下乡”“农耕劳动”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走出校门,投身农村,学以致用。例如,广西银行学校实践服务团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学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理论+实践”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学习假钞识别、金融诈骗防范等相关知识;还组织学生针对乡村青年回乡创业、乡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展开全面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并形成调研报告呈交村委会,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三是设置培养人才梯度目标和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明确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梯度目标(如下页图1所示):第一梯度目标为具备良好的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第二梯度目标为具备良好的农村金融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第三梯度目标为对农村有感情、愿意扎根基层。高职院校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要以第一梯度为最终目标,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则作为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技术技能基础。学校教育在第三梯度的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融入思政元素,可通过“三农”故事分享会的形式讲述榜样故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民院士”朱有勇等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农”“助农”的情怀。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在每周主题班会上开展专题学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学习、党史专题学习等,使“强农”“兴农”的责任使命深植于学生内心。第二梯度以金融专业知识为主导,将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例如,在农村通识课大国“三农”的教学中,讲解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引导学生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第一梯度的教学则是在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的教学基礎上,从社会实践出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开展金融普法、防诈骗等义务教学讲堂,解决农民实际金融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农村志愿服务,假期走进农村服务农民。另一方面,学校推进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就业机会,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三农”情怀。

(三)重构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

重构农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要结合农村金融行业需求,教学定位应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的态势,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小微金融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等基层岗位需求。为此,可通过构建“一链、四环、三载体”的课程体系模式,培养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

“一链”指教学过程链,以顶岗实习为教学实践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对教学过程链进行细分,课堂教学围绕教师、课堂、学生、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对标金融行业、金融企业、金融岗位以及技能应用四个维度(如图2所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农村金融环境现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初步认识农村金融的市场和环境;通过课堂讲授农村金融企业的发展和内部结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金融格局;结合学生需求和岗位需求设计相应的教案,精准培养农村金融人才;通过实践课堂、模拟岗位场景、沙盘模拟经营等实操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以金融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农村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产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农产品的进货及售卖等各个环节工作,并展开营销大赛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主动性与行动力。

“四环”是指从导学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应用环节4个维度出发培养“爱农、懂农、助农、兴农”的农村金融人才(如图3所示)。导学环节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农村金融专业招生宣传环节中,借助农村金融毕业学子的优秀案例激起新生对农村工作的兴趣;二是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各系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和未来就业等进行引导教育,鼓励学生多了解乡镇职业岗位;三是通过农村职业情景模拟和“我喜欢的农村生活”共享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感。教学环节是通过企业案例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金融管理技能。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为主,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沙盘模拟经营、金融管理实操等来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应用环节以技能大赛和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技能,并有技术突破等;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农村,切实感受农村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在这期间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三载体”指的是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文化载体、具有育人特性的活动载体和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共享载体所共同组成的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载体(如图4所示)。文化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理念和开放共享的金融发展意识。例如,广西银行学校结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办学定位,构建了以茶业为代表的农业“文化+”育人体系,鼓励成立民族茶艺兴趣社团,积极开展“思茗”文化艺术节、“无我茶会”等课外活动,学校带头组建中国茶叶职业教育集团协同育人平台,推行校园文化下企业文化进校园、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将“崇德强技、尚美至臻”的“思茗文化”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活动载体旨在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共同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实践技能。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以理论宣讲和田间课堂等形式,向农村金融专业学生传授农村金融知识及技术,并带领学生参与农村金融模块化课堂。例如,广西银行学校在第一课堂中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如农村金融业务实务、农村金融市场与政策、农村信用社管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等课程,教师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掌握农村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学校还邀请行业专家、银行业内资深从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金融发展前沿动态。在第二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到农村金融机构实习、参与农村金融项目调研、开展农村金融产品推广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平台。

(四)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人才

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是基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求学生具有诚信、合作等基本素养,掌握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等专业知识,又要求具备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人才不仅要优化知识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还要从现实出发,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需要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针对特定职位要求,共同制订课程内容并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金融企业培养个性化人才,还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更深入了解金融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更新、优化金融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订单培养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金融机构通力合作。首先,高职院校应与农村金融机构达成共识,并签署规范、明确的合作协议。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制订符合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要求的精品课程。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农村金融机构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实战能力。最后,高职院校与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的金融人才。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规范,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能够了解农村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进或开展新的人才培养项目,提升学校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首先应与农村金融企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以学生实践为重点,强调合作方案的可操作性,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确立合作方案后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如联合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协会等,促进技术交流,通过合作推动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还应与农村金融企业搭建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如开展实习、实训、毕业实践等,促进知识传导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农村金融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或新开设课程,推进产教融合。

三是建立农村金融人才培训中心。金融人才培训中心是专门从事金融人才培训和教育的组织机构,能够为金融行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高职院校建立金融人才培训中心是一项系统工作,首先要明确培训目标和制订培训计划,与金融行业共同制订系统的办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其次要配备优质的师资力量,引入农村金融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高管、知名经济学者等。在创建教学体系中,农村金融人才培训中心要根据培训计划与目标设计公开课、专题讲座、实训实操等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农村金融机构,让学生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运作方式。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应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考核、学生考试及评估等,以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大力推广农村金融人才培训中心的优势与成果,开展行业活动,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加入培训中心,为农村金融领域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詹小颖,姚高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2).

[2]高敬.农村金融人才岗位需求分析: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视角[J].对外经贸,2022(5).

[3]陈艳华.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22(11).

[4]何婧,任金政,王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人才培养实践课程改革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5]林万龙,崔情情,何志巍,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踐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4).

[6]刘军君,徐丽娜,祝国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需求、要素与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金融创新人才能力提升研究”(2022KY15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丽君(1983— ),广西平乐人,研究方向为创新人才、学生管理。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