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

2023-07-10 14:19任从俊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3年27期
关键词:华山论剑白描外貌

任从俊

名家引路

(范进)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吴敬梓《儒林外史》

●阅读心得

作者用白描手法,只三言两语,将范进中举后的丑态、疯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出来。把一个醉心科举以致一中举就因喜而疯的腐儒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叶夫根尼·瓦西里耶夫,”巴扎罗夫不慌不忙地翻了一下外衣领子,懒散地答道。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盯着他整个面孔。这是一张瘦长脸,前额宽宽的,上平下尖的鼻子,一双略显绿色的大眼睛,沙色的下垂的络腮胡子;沉稳的笑容使他显得容光焕发,显得自信和聪明。

——屠格列夫《父与子》

●阅读心得

作者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写人物,通过尼古拉的视角,用“前额宽宽的”“上平下尖的鼻子”“略显绿色的大眼睛”“下垂的络腮胡子”等词句,寥寥几笔,刻画出巴扎罗夫智慧且自信的医者形象。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鲁迅《孔乙己》

●阅读心得

这段文字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抓住孔乙己的外貌特点,非常精确地表现了一个读书人在封建社会的凄凉与不幸。身材高大,说明他有足够的劳动力;青白脸色,可见其憔悴;乱蓬蓬的胡子,说明他不修边幅。文段仅用两句简单的外貌描写便凸显出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也暗示了他后来的悲惨命运。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阅读心得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扣”“伸”等动词将鲁迅先生干练敏捷、果敢爽利的形象通过走路的姿态表现出来,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他的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鲁迅《范爱农》

●阅读心得

这两处对范爱农的肖像描写前后照应。整段话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真实简单的外貌描写。然而,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到已有白发、身着寒素的教书者,中间只隔了短短几年——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文字中体会到,范爱农完全被当时的黑暗社会吞噬了。

写作借鉴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或景物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通过品味白描手法,可以使读者更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

学生习作

我心中的“牛”人

◎李成湘

他来了,他来了,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来了!

一时间,桌椅碰撞,刚刚还团团围坐,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同学们瞬间感知到了“危险”,纷纷手忙脚乱地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又忙不迭地抽出书“哗哗”翻动,捡起笔“刷刷”写字。个个正襟危坐,“奋笔疾书”,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丝毫不见先前那仿佛“花果山开会”的热闹场面。

究竟是何方神圣,哪位“牛”人,能让这群“花果山”的“大王”们安静如斯?欲知详情,请继续往下看——

其人姓张,名文元,乃13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也。此人身材伟岸,鬓角的头发短短的,眉毛浓黑而整齐,时有凌厉的目光从他眼里迸射出来,浑身上下都透着一个词:干练。他还是一位真正做到“站如松,坐如钟”的人——不论站、坐,背脊永远挺直,侧看永远是一个“1”,像一把行走的标尺。

张老师走路的姿势跟鲁迅先生极为相似,喜欢左手插兜,右膀夹书,摆臂的同时腿也伸出去,向前跨一步,大步流星,脚底生风,又快又稳定,令人望而却步。

想当初,他第一次和我们见面,就成功震慑住全班99%的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心中的“牛”人。

张老师还有个特殊技能——“瞬移”。如今,同学们都表示已经见怪不怪了。

每节自习课,为了守护这不可多得的自由时光,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我们班通常只开前门,紧锁后门(“突袭”往往从后门进入)。但是,明明没有一点儿开锁声,前门也无人进入,每当有人高谈阔论时,总会有一道冰冷的目光直勾勾盯着他,令他如芒刺背。往后一看,后門敞开着,张老师已经出现在身后,准备把闹事者“捉拿归案”“绳之以法”。天哪!整个自修时间,张老师便在“消失”“出现”间来回切换。这个特殊技能让人不得不佩服!

“教室就是战场,学习就要‘拼命。”这是张老师一直秉承的信念。到现在,我们已在这个“战场”上“厮杀”一年了,几乎每周我们都得来个“华山论剑”——周测。只是这“剑”都还没来得及磨呢,怎么“论”呐?于是乎,一道道几何、代数如万箭齐发,让人心态爆炸,直接“破防”。下课铃成了“催命符”,我们颤颤巍巍将试卷递上去后,犹如淋了一场倾盆大雨,感觉“透心凉”。而始作俑者坐于讲台上,双手撑着讲桌,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令人好生气闷。不是没有同学想要“揭竿而起”,可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却一点“反抗”的心思也没了,只能灰溜溜地回到座位订正错题。张老师只用一次“华山论剑”就平息了叛乱。“牛”人果然最“牛”呀!

其实,张老师的“凌厉”“瞬移”“华山论剑”,只是为了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期待,所以严苛。这些,才是张老师在我心中真正“牛”的地方。

【重庆市开州区西街中学】

点评

本文对白描手法的运用非常典型,写张老师的外貌:“头发短短的,眉毛浓黑而整齐”“凌厉”“干练”“不论站、坐,背脊永远挺直,侧看永远是一个‘1,像一把行走的标尺”。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干练、严谨的老师形象。“左手插兜,右膀夹书,摆臂的同时腿也伸出去,向前跨一步,大步流星,脚底生风”,表现了老师精神十足、行动力强的特点,也为下文的“瞬移”功夫和“华山论剑”做了铺垫。

猜你喜欢
华山论剑白描外貌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描荷卷》自跋
2016华山论剑·第13届中国美业领袖年会10月 强势来袭!
华山论剑1
不饮“华山论剑”,不醉
吴绪经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