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23-07-12 15:57李木香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李木香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立德树人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将逐步扩展的学生生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本文首先对生活化教学概念、生活化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进行分析,其次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着重探讨,希望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效率更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215-03

道德与法治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方面起着非常关键作用的一门课程,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人物和学生真实内心体验,教师需要系统的把这些体验串联起来,让学生形成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和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亲历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生活中,使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锻炼综合能力,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进而全面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1.生活化教学概念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采用生活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教育即生长。生活是道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赖以存在的根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世界和日益增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2.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生活中成长,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底色。而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反映学生成长需求,解决他们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能引导他们更好地生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1)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进学生的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初中生对待事物的看法以及思考的方式都是从小学过渡之后形成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生活或者学习上的看法,因此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以及喜欢钻牛角尖。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倡导教师从学生经验和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生活的场景和内容展开教学,以学习知识为明线,以学生生活为暗线,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知识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把课程的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即符合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价值,提升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源于社会和学生生活,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从与学生成长、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副科,对这一科目不太重视。而生活化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将有助于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既能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价值,提升核心素养。

(3)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实践的精神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而且学生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甚至对某些问题已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场景等。教师善于抓住这些有利的资源,让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信心。

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就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大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捕捉家庭、学校、社会等熟悉的生活现象,善于挖掘资源,选择学生真正观察、感受、体验、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进入课堂,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枯燥为有趣,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原来道德与法治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在思考中分析、选择、感悟、内化,从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交流、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教师首先可以出示一组城市的图片,里面有美景、美食及建筑和交通工具,让学生发现自己家乡的独特之美,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化身为课堂的小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去思考问题,从浅显易懂的生活案例中汲取知识,拓展思维,激发兴趣,体会学习乐趣。

(2)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如果离开了生活,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融入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带给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达成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以教学“孝亲敬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下父母的角色,感受父母每天起早貪黑,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为孩子的学习操心,让学生从一天的角色扮演中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进而深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明确了解作为孩子,自己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体验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并学会为父母分担,在生活实际中行动起来孝敬父母。再如,在讲述九年级“参与民主生活”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小福因为附近夜间施工扰民,于是拨打市长热线电话进行反映。你如何看待小福拨打市长热线电话的行为?小福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反映社会问题?”这个事件与学生日常联系紧密,是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事件,学生自然参与热情就高。贴近生活,基于生活,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清晰、客观地看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探究

关注时政热点、拓展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是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将时事热点新闻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对生活化教学的贯彻与落实,同时也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主动解决一些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用时政热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设计、开展教学,如制作手抄报、课前三分钟时政播报、热点话题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对热点的分析和探究,让课堂更加生动新颖。例如,在开展“踏上强国之路”教学时,教师在讲解有关“共同富裕”的知识点过程中,可以引入当前的时政热点,如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为青少年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或乡村振兴做些什么贡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4)整合多种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必然要有好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在教学中要想发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这要求教师多去寻找、认识、选择和积累资源,然后精选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用于课堂。例如,教师可以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可以结合本地区道德模范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培养学生向榜样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

(5)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素养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道德与法治学习不只在课程中、课堂上,还在课堂外。而且课外实践活动更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怀。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例如,在教学“国家权力机关”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会议;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在学习“绿色发展”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观察调研等。除此之外,在上完“服务社会”这一课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关爱老人、去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去本地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感悟和学习,与此同时,用实践活动代替纸笔考核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可以让学生乐于实践、敢于表达、善于合作,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真正植根于学生成长的土壤中。

(6)布置生活化作业,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作业作为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渠道,也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过去部分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且作业功能结构单一、目标意识缺乏、机械重复性类型多,主要以做题、背诵的枯燥形式为主,导致学生见题就烦、望之生厌,作业负担大,导致出现应付、抄袭现象,没有认真消化课堂上收获的知识。生活化教学下,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和生活紧密结合。加入生活元素不但可以减轻作业,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平台,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学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落实国家“减负提质”要求,真正实现作业应有的价值。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共筑生命家园”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作业:针对你所生活的村庄、乡镇、城市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环保倡议书,向你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理念。与背诵知识相比,这种开放性强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作业,学生更乐意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对重难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提高了环保意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

4.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综合素养、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理念,以学生生活为核心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生活情境化的教学融入课堂中,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启发思维,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道德认知,在生活中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邵素红.基于生活化教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2019(07).

[2]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王文彦.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心灵[J].中国德育,2019(08).

[4]鲁晓琳.浅析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8).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