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023-07-14 05:38陈丽萍郝帅帅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陈丽萍 郝帅帅 刘 亢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公民个人人生梦想的需要,而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则是实现创新创业(亦称“双创”)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虽取得一定成绩,但部分院校在“双创”教育中存在课程体系缺失、教学模式单一、专创教育分离、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失

调查发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设计与规划,主要开课方式为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导论或创业基础理论课,辅以各类“双创”赛事为实践手段。在主管部门设置上,除少数高职院校专设了创新创业学院/部门来负责“双创”教育,大部分院校主要将“双创”教育挂靠在教务处、二级学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缺乏一个统筹部门,从而导致“双创”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更无法做到分层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双创”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和误解,这些高职院校并未将“双创”课程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中,“双创”课程体系缺失。

(二)教学模式单一

高教大众化带来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当前,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各有区别,大致包括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单招与对招、扩招、区域专题项目等。高职生源来自不同渠道,基础不同、层次不一、需求各异、个体差异很大,未来发展方向也多元多样,单一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用,教学模式急需改革,课程体系需分层分类分阶段设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却基本单一固定,主要开设一两门理论基础课,把各类竞赛作为“双创”实践课程,有些院校甚至除了给普通全日制学生开设“双创”线上基础课以外,其他生源类型并未涉及“双创”教育。

(三)专创教育分离

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脱节、“两张皮”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体系建设上,“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疏离,“双创”课程缺少系统设计与规划,课程设置独立性与随意性大,“双创”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二是能力培养衔接上,学生“双创”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对接不紧密、“双创”能力与专业能力提升同频共振不显著[1]。三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充分,无法实现教育与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达到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交融贯通。四是全面覆盖与个性化指导相割裂,“双创”素质普惠教育与拔尖“双创”人才培养的协同度不高等[1]。

(四)师资水平参差

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师队伍的构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行政人员,如辅导员、招就处或教务处人员,这类教师大部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对“双创”基础知识的了解与研究相对不够,教学基本功欠缺。二是指派或自愿授课的教师,如公共课、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大部分教学基本功良好,但对创新创业缺乏系统化的理解与研究,只能进行零碎化、片面化的知识传授。三是聘请的具有相关“双创”经验的社会人员,如企业高管或一线骨干等,这类人员的经历经验值得借鉴,但大部分人员能做不能教。因此,大部分“双创”教师无法真正发挥其系统化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

二、STEAM 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机制的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STEAM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机制上探索解决之道。STEAM是一种以突破学科界限,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以全科思维方式解决真实问题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构建、创新驱动,体现出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等诸多特征[2]。STEAM 的“创新与跨界”理念与众创时代的教育目标及愿景高度契合,更顺应了社会对高素质、跨学科创新人才的需求,将STEAM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将带来巨大的叠加效应,其融合切入点主要可从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方面着手。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多元全面发展”培养目标

目前,专创教育疏离现象还较为普遍,且在专创融合实施时存有困难,而解决这一困难的方法可从核心素养和STEAM教育理念着手。首先,专创融合无论采取何种模式、何种方法,第一步就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而核心素养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些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等方面,而这也正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目标所在,两者可以以核心素养为结合点,进一步探讨融合模式和融合方法。其次,STEAM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双创”教育可将原有课程进行跨界融合,以基于项目/问题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学科(专业)融合和共享开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并与他人协作沟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时空跨界的教学空间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融合式实践学习活动,培养核心素养,多元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突破学科界限,构建“分层共享互补”课程体系

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因而往往在教学中会产生学科(专业)壁垒。然而在实现生活中所遇问题、难题都很难仅靠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就能得以解决,它需要综合运用到多学科知识。所以,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突破学科界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STEAM教育理念,从开放融合出发,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设计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作为主线,实现分层式重构学校课程设置,避免传统拼盘式课程设计的弊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需要注重学科和学习阶段的融合,并且重视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角度。在制定教育目标时,需要考虑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素质的可操作性,以实现最终教育目标。

三、基于STEAM 理念的“双创”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基于STEAM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体系做统一设计(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体系构建思路

1.分层次。对于生源结构复杂多元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基础不同、层次不一、需求各异,“双创”教育不仅要“全覆盖”,而且也要“差异化”。因此,“双创”课程体系的构建需分层次,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体学生,主要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主要需要创业知识、创业流程、创业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三是少数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在校生、毕业生,其需求更偏向新创企业运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支持[3]。

2.分类型。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为各学科、专业学生,在构建高职“双创”课程体系时,还要结合文、理、艺术或体育等不同学科类型学生特点,设计“跨界融合+理实一体”双体系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组建“必修+选修+专修”的三类“课程模块池”,以构建丰富多样,学科融合,且能实现“全覆盖”和“个性化”目标的“双创”课程体系。

3.分阶段。依据个体差异,结合“双创”教育不同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创新教育阶段、专门教育阶段、创业实践阶段)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课程模块”开展“双创”教育。例如,在理论教学上,设置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四创”课程模块;在实践教学上,设置专创实训实践、“双创”训练竞赛、“双创”项目培育、产创实际运营层级递进式实践模块。

(二)课程目标设计

“双创”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创业素质和潜能的开拓型人才,其中基础目标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核心目标是创新创业知识转化及技能养成。在落实细化到课程载体时,课程目标的设计则不仅要考虑“双创”教育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国家、地方、具体课程这三个层面来设计。首先,国家宏观层面可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总体框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高职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细化与提炼,准确定位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地方具体人才需求方向,地方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创”教育总体目标设计时可以适当往这些方向进行侧重,以实现“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耦合。最后,还要考虑具体课程本身的课程目标,应将“双创”目标与具体课程目标有机融合,实现专创目标协同落实。

(三)课程内容设计

“双创”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同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设计必修、选修和专修三个类,组建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课程模块池。

1.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可分为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类课程模块。

(1)思创融合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目的是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造同向同心育人格局。该模块可与校内思政类课程统筹设计。

(2)专创融合课程模块主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也融入创新思维与意识、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3)科创融合课程模块主要引导学生基于企业、行业、产业需求,利用现有科技手段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4)产创融合课程模块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侧重市场化运营。而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不是割裂分离的,它可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设计为递进式实践实战活动,具体可分为专创实训实践、“双创”训练竞赛、“双创”项目培育、产创实际运营。总之,课程体系虽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然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在实施时,它们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

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将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专修三类。

(1)必修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全体在校生,主要是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属于“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选修课程模块主要为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所开设,主要教授创业流程、企业运营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实战技能。

(2)选修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选修和专业选修两大类,通识选修课主要围绕创业所需知识与技能来开设,如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流程、企业运营等;而专业选修课则需结合不同学科/专业来开设,可借助文、理、艺、体等不同学科/专业的优质课程资源,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此外,也可结合前沿热点、学生兴趣爱好来开设选修课程。

(3)专修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少数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所开设,对象可能是在校生,也包含选择创业的毕业生,所授内容的本质是为这些创业者提供继续教育和创业援助,目的是协助新创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使其快速步入正轨。

(四)课程实施设计

在具体课程实施上,高职院校可以综合采用包括讲授创业案例、传授创新方法、开展企业家讲座等在内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在实践活动层面,高校一方面可以依据学院特点与专长,鼓励各院系、研究中心等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改革,通过积极开展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各教学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活动[4]。

(五)课程评价设计

很多高职院校在设计“双创”课程体系时缺少课程评价或缺乏评价系统设计,如有些采取提交一份团队合作撰写的“双创”计划书进行终结性评价即结束,有些以教学督导为评价主体,采用通用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浮于表面,也忽视了“双创”教育特殊性,无法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学校及各二级学院或各专业“双创”教育评价体系框架可由教学评价、实践评价、成果评价三类构成,每类评价下面可依据具体情况设立二级评价指标,细化评价内容,在评价主体上可邀请政行企等人员参与评价,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多样的立体化“双创”课程评价体系。

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建设

为使上述课程体系能正常运行,还需要建设多方主体团结协作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平台、师资等方面的保障支持。

(一)制度建设

“双创”课程体系需相关制度进行保障。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各教学单位之间的职责,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使“双创”教育的正常运行有据可依;其次,要建立教学信息共享机制和实践教学服务机制,如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高校自建课程资源和校外开发的共享课程,建立数据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信息平台[3];同时,高校还可联合政府、企业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开放、及时、持续的教学信息共享机制和实践教学服务机制。

(二)平台搭建

“双创”课程体系的落实还需搭建“教育——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教育平台除了构建上述“双创”课程体系,还应拓宽培养路径,创设更多适合学生需求的培养形式,如组织工匠培育班、非遗传承班、技能拔尖班、创客实验班及各类兴趣小组或社团,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方案。实践平台可通过建立校内外“双创”实训实践基地,以各类特色班、兴趣小组或社团为载体,以项目为牵引、竞赛为辅助、成果为导向,利用智慧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项目导向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平台主要为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提供条件支持,该平台可融合政校企资源和平台,主要以众创空间、创业园等为载体,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系统支持[5]。

(三)师资建设

专业化的课程师资是“双创”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足点和关键点,高职院校在构建“双创”课程师资队伍时,可引培并举。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双创”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吸纳社会企业家、投资人、教育家等具有丰富“双创”经验的社会人员,可采用专兼聘任等方式灵活安置引进的师资。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现有“双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开展定期培训、专题讲座、“双创”实践、比赛打磨、挂职锻炼等方式解决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质短板,不断提高本校“双创”师资水平,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双创”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不仅关乎学校“双创”教育的成效,更关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以及学生个人就业及人生理想的实现。因此,做好“双创”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在实际建设时,还需结合学校特点与实际对具体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完善,这样才能因地制宜达成“双创”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双创课程体系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新双创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