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和皮损改善探讨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的应用价值

2023-07-15 08:31杨雪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结节性湿疹皮损

杨雪丽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的皮肤病,而结节性湿疹指结节性的湿疹状态,一般结节是独立存在的,结节性湿疹病程较长、顽固且容易反复[1]。结节性湿疹在中医中归属于“马疥”“顽湿散结”等范畴,认为其与风、毒、瘀、热有关,其病机为内受情志内伤,外感风湿热邪,乃至风湿热蕴肤,治疗以散瘀止痒为主[3]。苍肤止痒酊由地肤子、苍耳子、苦参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解毒祛风的功效。但目前关于苍肤止痒酊对结节性湿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皮损改善情况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基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和皮损改善探讨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21 年1 月-2022 年2 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本院接受治疗的180 例结节性湿疹患者分为A、B、C 三组,各60 例。其中A组男25 例,女35 例;年龄25 ~67 岁,平均(47.54±9.45)岁;病程1 ~20 个月,平均(10.98±4.34)个月。B 组男26 例,女34 例;年龄25 ~68 岁,平均(47.78±9.56)岁;病程2 ~21 个月,平均(11.12±4.38)个月。C 组男24 例,女36 例;年龄27 ~68 岁,平均(48.03±9.64)岁;病程2 ~20个月,平均(11.04±4.34)个月。比较3 组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试验设计,且已获得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4]中关于结节性湿疹的相关诊断标准,皮损表现为散在分布的黄豆大小、皮褐色或褐红,表面光滑的半球状坚实结节,顶部有增生或角质明显;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马疥”“顽湿散结”的相关诊断标准,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灰褐或红,触之坚实,散在孤立,剧痒时作。

1.3 纳入、排除、脱落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1)近14 d 内未进行过相关治疗者;2)治疗配合度较高,无精神系统疾病者;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等。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耐受者;2)酒精过敏者;3)皮损表现为继发感染伴渗出者;4)伴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者;5)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等。脱落标准:1)不遵从医嘱者;2)主动撤回知情同意书者。剔除标准:误纳入者。

1.4 治疗方法

A 组采用苍肤止痒酊治疗,药物组成:地肤子、苍耳子、白鲜皮、苦参、百部各30 g,用2 000 mL 75%的酒精浸泡48 h 后制成酊剂,取澄清的药液用于患者皮损部位,每天2 次;根据皮损形态可每周1 次。B 组采用卤米松乳膏(湖南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031,0.05%)在皮损部位进行涂抹,每天2 次;根据皮损形态可每周1 次。C 组采用75%的酒精于皮损部位进行涂抹治疗,每天2 次。3 组均治疗35 d。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的疗效指数(疗效指数=100%-治疗后皮损症状积分/治疗前皮损症状积分×100%)对3 组治疗35 d 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患者皮损消退<30%,疗效指数<31%,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缓解或加重为无效;患者皮损消退30%~69%,疗效指数31%~70%,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为有效;患者皮损消退>69%,疗效指数71%~90%,且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为显效;患者疗效指数>90%,丘疹、皮肤色泽及瘙痒等临床症状几乎消失为治愈,总有效率=100%-无效/例数/总例数×100%。2)炎性因子:于治疗前、治疗35 d 后,采集3 组空腹静脉血3 mL,制备血清(3 500 r·min-1转速下离心10 min),血清白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干扰素γ(IFN-γ)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Quark K600)进行检测。3)皮损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35 d 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皮损症状改善情况,包括面积、色泽、丘疹、瘙痒4 方面,每方面得分均为0 ~3 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4)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7]、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8]、生活质量:采用SCORAD 评评估患者特应性皮炎严重情况,分值0 ~100 分,得分与患者严重程度成正比;采用EASI 评估皮损症状严重程度,分值0 ~18分,得分越高患者皮损症状整体越严重;并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DLQI)[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30 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反比。5)安全性:观察3 组发生灼热刺痛、消化道症状、头晕等情况的发生,记录并统计3 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予以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卡方趋势检验;计量资料经K-S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分别予以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 组疗效与症状缓解时间比较(n= 60)

2.2 3 组炎性因子比较

见表2。

表2 3 组炎性因子比较(±s ,n= 60)

表2 3 组炎性因子比较(±s ,n= 6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C 组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IL-6/(pg·mL-1) IL-4/(pg·mL) TNF-α/(ng·mL) LTB4/(pg·mL-1) IFN-γ/(pg·mL-1)A 组 治疗前 115.84±18.85 51.83±7.84 34.98±4.74 324.43±98.53 20.12±4.24治疗35 d 后 51.91±6.36#△▲ 38.54±4.33#△▲ 21.54±6.33#△▲ 143.54±49.54#△▲ 45.37±7.41#△▲B 组 治疗前 113.14±14.48 52.14±7.93 36.13±4.94 323.54±97.98 19.87±4.20治疗35 d 后 73.08±7.57#△ 43.36±4.82#△ 24.91±2.60#△ 189.76±65.76#△ 34.66±7.46#△C 组 治疗前 117.18±19.30 52.03±6.36 35.03±8.36 323.87±98.06 20.04±5.23治疗35 d 后 82.93±6.58# 46.92±5.94# 27.24±2.32# 238.65±75.43# 28.12±6.57#

2.3 3 组皮损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3 组皮损改善情况比较(±s ,n = 60) 分

表3 3 组皮损改善情况比较(±s ,n = 6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C 组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面积 色泽 丘疹 瘙痒A 组 治疗前 2.01±0.40 2.15±0.41 1.82±0.66 2.35±0.23治疗35 d 后 0.42±0.34#△▲ 0.59±0.38#△▲ 0.37±0.28#△▲ 0.81±0.38#△▲B 组 治疗前 1.94±0.52 2.08±0.48 1.78±0.57 2.38±0.27治疗35 d 后 1.26±0.32#△ 1.05±0.32#△ 0.83±0.36#△ 1.32±0.54#△C 组 治疗前 2.06±0.44 2.18±0.59 1.73±0.60 2.41±0.21治疗35 d 后 1.75±0.45# 1.49±0.52# 1.35±0.39# 1.74±0.58#

2.4 3 组SCORAD 评分、EASI 评分、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4。

表4 3 组SCORAD 评分、EASI 评分、生活质量比较(±s ,n = 6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C 组比较,△P <0.05;与B 组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SCORAD 评分 EASI 评分 DLQI 评分A 组 治疗前 43.87±17.54 4.97±0.53 15.87±6.32治疗35 d 后 14.43±5.32#△▲ 1.23±0.37#△▲ 4.16±2.01#△▲B 组 治疗前 44.12±17.65 5.08±0.49 15.87±6.54治疗35 d 后 21.32±6.32#△ 1.84±0.38#△ 6.54±2.12#△C 组 治疗前 44.02±16.99 4.93±0.46 16.04±6.70治疗35 d 后 26.87±6.98# 2.77±0.53# 8.54±2.65#

2.5 2组安全性比较

见表5。

表5 2组安全性比较(n= 60) 例

3 讨论

结节性湿疹的主要特征为结节性损害和剧痒,主要发生于四肢,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代谢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结节性湿疹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因抓挠而对皮损部位造成刺激,进而发生破溃、感染等[10]。西医常采用酒精或卤米松乳膏等药物对症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1]。故需探讨更为有效的方式以提高结节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研究成果尚可。

中医认为结节性湿疹是指令身体发生敏感及排斥反应的热毒,主要病因多为风热之邪蕴阻肌肤静脉,情志抑郁于肝,乃至肝气郁结,日久使肌肤失养,以祛风燥湿、行气活血为治疗原则[12-13]。苍肤止痒酊由地肤子、苍耳子、白鲜皮、苦参及百部5 种中药成分组成,其中地肤子及苍耳子为君药,地肤子具有祛风止痒止痛、清热利湿的功效,苍耳子可调和气血、发散风寒;苦参为臣药,可发挥清热燥湿之效;百部为佐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白鲜皮为使药,能够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全方共奏解毒祛风、活血止痒、祛瘀润燥之效[14-15]。故将苍肤止痒酊用于结节性湿疹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皮损症状的改善,减轻结节性湿疹患者特异性皮炎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酒精虽对结节性湿疹伤口细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若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疹恶化而影响治疗效果;卤米松乳膏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但部分患者使用后病情仍得不到控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结果分别采用酒精、卤米松乳膏及苍肤止痒酊对结节性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发现,A 组治疗35 d 后的总有效率比B 组和C 组高,B 组比C 组高;A 组面积、色泽、丘疹、瘙痒、SCORAD、EASI、DLQI 评分均比C 组、B 组低,B组比C 组低。治疗期间,3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了苍肤止痒酊能够有效减轻结节性湿疹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疗效较高,且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节性湿疹患者存在的T 辅助细胞分化失衡现象导致的细胞因子分泌分化失衡在患者炎症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IL-6、IL-4 是免疫系统中的效应因子,二者水平升高,会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及细胞免疫,并介导炎症反应;TNF-α 会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炎症反应,其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加重,LTB4 是一种较强的促炎症介质,参与湿疹的发生,而IFN-γ能够对抗细胞内的免疫应答,其水平降低,会导致炎性因子大量释放[16-18]。本研究发现,A 组治疗35 d 后的血清IL-6、IL-4、TNF-α、LTB4 水平均比C 组、B 组低,B 组比C 组低;A 组血清IFN-γ 水比C 组、B 组高,B 组比C 组高,提示了肤止痒酊能够有效减轻结节性湿疹患者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酒精具有杀菌作用,但其消炎作用不强,卤米松乳膏不良反应较多,如色素沉着、激素性痤疮等,而苍肤止痒酊中的地肤子70%纯提取物能够抑制I、Ⅲ、Ⅳ型变态反应及炎症反应;苍耳子中含有抗炎镇痛强的有效成分[19];白鲜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20];苦参中的苦参水煎液及苦参碱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多种炎性反应;百部的主要功效包括抗菌抗炎,故而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能够显著抑制患者炎症反应。

综上,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可有效缓解患者皮损症状,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进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有限、单中心研究等的不足之处,可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以探讨苍肤止痒酊治疗结节性湿疹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结节性湿疹皮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姜兆俊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经验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研究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