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奔子栏锅庄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023-07-17 04:00李楚婷
艺术评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非遗

李楚婷

摘要: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的奔子栏锅庄作为迪庆藏族锅庄的重要构成部分,蕴含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理论研究者和舞蹈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奔子栏锅庄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观照奔子栏锅庄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立足已有研究成果,探究了奔子栏锅庄在社会变迁中如何保留完整的舞蹈形态,并对奔子栏锅庄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艺术政策、当地政府作为、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的联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遗  藏族舞蹈  奔子栏锅庄  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2-0001-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体现出该地区民间舞蹈的历史性、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彰显出当代舞蹈工作者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敬畏与文化自觉。2006年,迪庆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奔子栏锅庄便是迪庆锅庄舞的重要构成部分。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关于奔子栏锅庄这一舞蹈形态的研究文献较少。以知网为搜索范围,2012—2021年间,关于“奔子栏锅庄”共有5篇学术期刊,无学位论文;关于“奔子栏文化”共有27篇期刊刊载的论文和4篇学位论文。相关书目有李志农教授出版的《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2009年);《汉藏文化边缘藏族村落——奔子栏民族志》(2009年);高镀、黄奕华教授主编的《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2014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德钦卓)等。相关项目有2009年云南大学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211项目《奔子栏——一个遥远藏族村落的民族志》。以上文献明确记录和描述了迪庆藏族锅庄的文化背景、舞蹈形态、舞蹈仪式等方面。通过对奔子栏锅庄研究学者加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作者通常属于云南藏区历史文化和文化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在跨学科研究中,多是从音乐学、旅游学等角度将奔子栏锅庄视为参照物进行研究,几乎没有直接对奔子栏锅庄的研究,可以说奔子栏锅庄研究仍是待探索的空白区域。从舞蹈学的角度分析,很多学者将视角聚焦于藏族锅庄的综述,文献资料多有重复,对于奔子栏锅庄的本体形态、源流、功能及当代发展的关注不足,缺少相应的文化解读。因此关于奔子栏锅庄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舞蹈形态的特殊性,并对其进行文化阐释,也需要了解它在传承与流变过程中形成的可持续化发展路径,由此观照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非遗舞蹈的发展。

就传承角度而言,奔子栏锅庄至少有6名国家级、省、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创建舞蹈传习中心,开展“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为奔子栏锅庄的当代传承与接续助力。就发展角度而言,当地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与时代优势,推动了奔子栏锅庄的传播。迪庆境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衍化出了奔子栏锅庄民间舞蹈多线并行的发展模式,如举办民间歌舞展演、申报文化艺术之乡等。奔子栏锅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传承与发展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发展具备借鉴意义。

一、非遗舞蹈:国家级非遗“奔子栏锅庄”

奔子栏锅庄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隶属于迪庆锅庄舞。锅庄又称“果桌”“哥庄”“卓”,藏语意为围圈起舞,载歌载舞。德钦县金沙江沿岸地区的锅庄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奔子栏地区保存得最为完整。从历史渊源来看,奔子栏锅庄的起源与南诏公主出嫁密切相关。据奔子栏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的主任此里此姆介绍,奔子栏锅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姜萨取追进藏的时候。“南诏国公主经过,被咱们奔子栏锅庄给吸引下来了,然后她跟老百姓跳了三天三夜。算起来,从她进藏的时候到现在,至少是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奔子栏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地名由此而来,藏语意为“公主起舞的乐园”,由此也映射出奔子栏锅庄发展历史悠久。2005年9月,奔子栏被迪庆州人民政府授予“锅庄之乡”的称号。2006年5月,奔子栏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规划为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同年,迪庆锅庄舞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9月,奔子栏镇被云南省民宗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2018年8月,奔子栏镇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藏族锅庄舞文化之乡”称号。2018年10月11日,首届奔子栏锅庄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由此可见,国家和迪庆州政府对于奔子栏锅庄的重视,不仅为奔子栏锅庄带来相关研究项目与资金支持,更推动了奔子栏锅庄的当代发展。

奔子栏锅庄是一种综合性的藏族舞蹈表现形式,集唱词、曲调、舞蹈于一体,无器乐伴奏。根据曲调长短、唱腔形式、舞蹈节奏来分析,奔子栏锅庄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坐唱为主的“吆”;第二,拖腔长,曲调悠扬,唱词固定的“卓金”;第三,无伴奏,以舞步为主,来回唱跳3遍的“霞卓”;第四,节奏明快,唱词多元,结构工整的“卓草”。就队形调度而言,奔子栏锅庄多围圈起舞,按照顺时针方向弧形行进,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嫁接使用”。奔子栏锅庄有默认的表演场地,如“拉丝节”祭祀神山后,村民会在集体公房摆放桌椅、围圈起舞;有固定的迎賓程序,如仪瓦、央卓、思卓、堆卓、宗卓、主卓、卦卓、尾歌等;有严格的表演程式,如男性先跳唱,女性再跳唱,以此反复三遍。聚焦奔子栏锅庄的舞蹈动态,其动律特征可以概括为“上身直立”“下身坠地”“同手同脚”,核心动作主要有踢踏舞袖、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弓腰摆步、单脚跺步、支金下卓等。奔子栏锅庄的重心下沉,如此里拉姆所说:“都是那种轻快的,都是感觉浮在空中。那种感觉不行。奔子栏必须是接地气的,你必须是要下坠的那种。”由此可见,奔子栏锅庄表现形式的完整性、舞蹈动态的独特性、唱词曲调的多元性,映射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观念,不失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舞蹈资源之一。

按照风格特征,奔子栏可以划分为“嘎卓”和“筛巴卓”,“筛巴卓”依据歌词曲调,又可以分为“吆”“卓金”“霞卓”“卓草”四类。按照表演场域,奔子栏锅庄可以划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指宗教仪式类锅庄和民俗庆典类锅庄,多在山神祭祀、婚丧嫁娶、新屋落成等重大日子表演,映射出奔子栏村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小锅庄”指娱乐性锅庄,多出现在日常生活或朋友聚会等场合,彰显出奔子栏锅庄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既可以用于表达喜悦情绪,维系村落关系,也可以自娱自乐,强健人民身体。按照功能特征,奔子栏锅庄可以划分为民俗锅庄舞和祈福锅庄舞。民俗锅庄舞包含相会锅庄、挽留锅庄、辞别锅庄和逐客锅庄。祈福锅庄舞包含祝福锅庄、赞颂锅庄和祈福锅庄。多元的分类方式更体现出奔子栏锅庄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多元性。

二、奔子栏锅庄的纵向传承:历时性传承价值

奔子栏锅庄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迪庆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名片,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民间舞蹈的创作与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将舞蹈置于综合文化场景之中,能够为高等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编创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传承好奔子栏锅庄,既是延续中华优秀民间文化的需要,也是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要,主要可以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认知。

(一)艺术价值:丰富民族舞蹈资源

从艺术价值来看,奔子栏锅庄为当代高校民间舞蹈教学、院团民间舞蹈创作等提供了丰富的民族舞蹈资源,有利于缓解创作素材匮乏等问题。据笔者采风访谈观察,奔子栏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选择的田野考察点之一,每年都有硕士研究生将奔子栏“拉斯节”或奔子栏锅庄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前往奔子栏锅庄进行为期6—12个月的田野调查,以此完成相关调研。从奔子栏锅庄本体来看,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完整的表演仪式、清晰的传承脉络,映射出藏族民间舞蹈沉淀的厚重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奔子栏锅庄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就教材而言,北京舞蹈学院高度、黄奕华《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2014)以云南迪庆香格里拉藏区传统民间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中甸锅庄、奔子栏锅庄和尼西情舞三个不同地域的舞蹈形态进行研究。在尊重舞蹈文化原生性及本土风格性的基础上,编写了具有实用性的藏族民间舞蹈教材。此外,高度教授编创了《奔子栏锅庄》这一舞蹈节目,通过舞台化编创方式和专业舞者的身体表演奔子栏锅庄,使更多人了解、熟悉甚至研究奔子栏锅庄,有利于为奔子栏锅庄的传承拓宽路径。

(二)社会价值:维系村落族群关系

从社会价值来看,奔子栏锅庄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也是盛大仪式“拉斯节”的核心环节之一,在特定的场域之中将村民集合起来,在相同的宗教信仰中共享观念,有利于个体融入团体之中,推动维系村落的族群关系。李志农指出,“拉斯节”具有整合功能、道德秩序的建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心灵抚慰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娱乐功能,“不仅是物质功能空间,同时又是文化、社会和政治公共空间,在村庄秩序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质上,奔子栏锅庄的表演是“拉斯节”空间意义上的表现手段,无器乐伴奏,村民需要通过与身边人的感应协调动作,在呼吸气口的一致下统一步伐节奏,因而身体的“在场”能够让奔子栏村民获得参与感,感受到舞动时迸发的群体力量。由此可见,奔子栏锅庄渗透于藏族人民社会生活之中,饱含藏族人民的美好祝福与未来憧憬,也沉淀着藏族人民传统的宗教信仰、价值文化观念,仪式表达了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心理,起到了整合村落、凝聚人心的社会作用。

(三)文化价值:建立民族身份认同

从文化价值来看,民间对于奔子栏锅庄起源的传说体现了一种文化溯源,而有关奔子栏锅庄的传承活动则体现出当地村民对于这一舞蹈形式的认可,有助于建立族群的身份认同。

民间舞蹈具有民族性、群众性、集体性特征,人们通过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获得一种生理和心理层面的自我满足感,获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奔子栏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的主任此里此姆谈到奔子栏锅庄进校园活动时提到,其上小学的儿子会唱、会跳奔子栏锅庄,并且会非常骄傲地说自己是“奔子栏人”,并愿意向他人介绍奔子栏锅庄。由此可见,奔子栏锅庄的传承不仅仅是表层技艺形态学习,更是由内心生发的文化自信延續。

三、奔子栏锅庄的横向拓宽:共时性发展路径

聚焦奔子栏锅庄往年的发展状况,已有研究成果表示存在传承纽带断层、外来文化冲击、文化自觉意识缺乏等问题,由此提出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构建传承人才队伍;重视“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价值导向;编创乡土教材,鼓励自主课程设计等解决路径。基于迪庆锅庄的传承价值,专家学者认为需站在微观与宏观结合的研究视角,厘清主次顺序,把握重点,同时观照整体,即“注重锅庄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的关联性分析、研究,既注重锅庄艺术的整体保护,又注重活态性保护;既保护锅庄艺术本身,又保护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艺术种类。”

非遗视域下,奔子栏锅庄的传承主要有纵向和横向两条发展路径,一是在教学中纵向延续,让奔子栏锅庄走进校园,为奔子栏锅庄当地传承培育更多潜在的传承人,完善代际传承机制,扩大奔子栏锅庄的整体传承规模;二是在展演中横向弘扬,让奔子栏锅庄参与到州级、国家级竞演活动,推动奔子栏锅庄走出迪庆、走出云南,在比赛和表演中展现奔子栏锅庄的独特魅力,奠定奔子栏锅庄的观众基础,打造奔子栏专属“文化名片”。

(一)在教学中纵向延续

首先是教学场地的设立。2018年奔子栏锅庄传习中心建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包含奔子栏镇简介、奔子栏锅庄历史、服饰、歌词及传承等内容。其次是教学体系的建构。按照场域,可以将教学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校园场域内的舞蹈传承活动。贯彻“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精神,奔子栏已经被编成课间操,在当地中小学进行教授与实践,培育奔子栏锅庄的新鲜血液。二是社会场域的舞蹈教学活动。与“家族式”传承相异,据此里此姆所言:“奔子栏锅庄传承跟别的那些比起来的话,怎么有特色?咱们的宗旨就是一月一公益,或者一月一传承,意思是一个月一定要下一个公益活动。或者说作为锅庄的传承人,他必须要交一个徒弟,必须报到那个群里。”奔子栏锅庄传承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承担重要责任与义务,“我觉得从咱们整个迪庆州而言,奔子栏对传承人的管理也好,传承人的素质都比别的地方高。因为咱们参加的公益比别的乡镇多,然后培训班也好,志愿活动特别多,尤其是文化这一块。文化志愿服务这块的话,主力又是咱们的传承人。”同时,为丰富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奔子栏镇定期举办青少年锅庄舞培训班,邀请传承人担任指导教师,以更好保护、传承、弘扬奔子栏锅庄。“文化第一是搞得好,第二是人积极,人积极了,这个事情就自然而然成了,所以说奔子栏文化全是靠传承人,传承人不努力就弄不出去。”

由此可见,奔子栏锅庄传承规模与成效离不开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文化有高度的认知与认同,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公益活动之中,进而推动奔子栏锅庄的当代传承。

(二)在展演中横向弘扬

奔子栏内锅庄展演可以分为表演性演出与竞技性演出。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由于传承主体、传承媒介的减少和文化独特性的削弱等,影响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王潇潇提炼出德钦地区“一模式多空间”的舞蹈保护模式。奔子栏锅庄置身于文旅融合场域,脱离了传统的传承场域,董林指出传承人的身份认知发生转变,“逐渐被融入‘自我与‘他者共同的文化空间”,进而使得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和文化功能发生变迁。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切入,蓝文思指出奔子栏锅庄对传统仪轨中的舞蹈段落进行提炼筛选,将快节奏、多元化的“迎宾锅庄或娱乐性锅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由此分析奔子栏锅庄作为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带来的利弊。笔者通过对奔子栏锅庄研究中关于传承发展的部分进行提炼汇总,结合目前奔子栏地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将相关活动分类并进行了梳理。

就表演性演出而言,1997年开设的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云南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届。2018年举办的首届“奔子栏锅庄艺术节”以及“首届中国藏族锅庄文化高峰论坛”也不失为奔子栏锅庄提高了知名度。奔子栏锅庄参加了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一带一路”民族传统舞蹈展演,为大众了解藏族文化提供了载体。

奔子栏锅庄的发展并未处于封闭式空间,就竞技性演出而言,除自行举办的展演活动外,当地舞蹈团体也积极参与全国性演出竞赛,奔子栏锅庄2013年在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荣获金奖。同时,奔子栏锅庄也走出国门, 从1999年开始,奔子栏锅庄先后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演出,并多次在各项大赛中载誉而归,成为德钦文化的一张名片。可以看到,奔子栏锅庄具备传承完整性、形式多样性、表演程式性、地域特色性等优势,通过参与展演活动获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在整个迪庆锅庄舞大家庭中独树一帜。

四、结语

奔子栏锅庄作为国家级非遗舞蹈,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步形成颇具成效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体现出非遗保护机制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力度。在传承过程中,奔子栏镇的传承人与文化站工作人员是奔子栏锅庄的传承主体,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下,奔子栏锅庄的活态传承得到保障,为奔子栏锅庄的传承不断增添新生血液。奔子栏锅庄的发展路径具有多元化特征,在教学、竞赛、展演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奔子栏锅庄的知名度,共同打造德钦奔子栏的“文化名片”;学术研讨会明确了奔子栏锅庄的价值,将活态舞蹈转化为文化符号,丰富奔子栏锅庄的学术资源,推进迪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理;在旅游场域中拓宽受众覆盖面,将文化符号转变为文化产品,满足游客对于奔子栏锅庄的期待心理,提高奔子栏地区群众的整体收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保护机制与传承发展模式,由此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志农,乔文红.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拉斯节”为例[J].学术探索,2011(04):61-65.

[2]蓝文思.民族歌舞的展演与营销——云南德钦奔子栏锅庄的资本化[J].贵州民族研究,2021(06):102-107.

[3]苟克美.迪庆锅庄舞现状及其艺术魅力评述[J].民族音乐,2014(02):54-57.

[4]木丽英.浅谈迪庆锅庄的保护与传承——以奔子栏锅庄为例[J].民族音乐,2016(02):49-51.

[5]叶远飘.论村落共同体视域下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保护路径[J].青年与社会,2019(16):251-252.

[6]董林.旅游场域之下的迪庆藏族锅庄传承现状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14(06):98-103.

[7]蓝文思.阈限·交融·记忆:滇西北奔子栏拉斯节的锅庄歌舞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03):52-62.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