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上截骨与踝关节融合术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23-07-19 10:36蔡蔚范文俊付帅洲赵进喜
系统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融合术创伤性踝关节

蔡蔚,范文俊,付帅洲,赵进喜

麻城市人民医院骨外科,湖北麻城 438300

踝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生于踝关节且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退行性病变,通常以韧带损伤、踝关节骨折最多发;当发生踝骨关节炎后,患者通常会有多种临床表现发生,而最常见的有活动受限、关节畸形、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等,严重者可引发残疾[1]。当前,临床多采用保守方案来对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但是如果效果不佳,则需要实施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方式上,主要有踝关节融合术、踝上截骨术及关节置换术等,但究竟何种术式效能最理想,临床中仍存在不小的争议[2]。针对踝关节融合术而言,其为对创伤性踝关节炎进行治疗的首选术式,可以促进患者疼痛感的减轻,对畸形进行有效矫正,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提高[3]。但有研究指出,采用踝上截骨术对创伤性踝关节炎进行治疗,也能够获得良好效果[4]。对此,本文选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12 月麻城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90 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踝上截骨术、踝关节融合术来展开治疗,对比其最终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90 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所选病例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X 线片检查明确踝关节存在退行性病变;存在手术适应证;病程均≥6 个月;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同意书;年龄均>18 岁。

排除标准:踝关节存在间隙,或者是软组织存在感染情况者;正处在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合并有凝血、免疫系统异常者;脏器功能存在障碍(如心、脑、肾等)者;伴精神疾病者;难以配合手术者。

1.3 方法

A 组实施踝上开放楔形截骨术。即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辅助患者行标准的仰卧位(躺于手术台上),对铺巾等进行常规消毒,于胫骨远端内侧位置处,作长度为8 cm 切口,在此过程中,需要防止对大隐静脉、神经造成损伤;把小腿深筋膜予以切开,将胫骨下段、踝穴均暴露出来,并对内侧距骨软骨所存在的剥脱情况进行详细探查,如果关节腔当中存在炎性组织滑膜,那么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依据术前所明确的胫骨截骨平面与角度,实施微骨折技术,于踝上约5 cm 位置处,实施截骨操作,且将其撑开;于C 形臂机的监视下,对力线进行调整,并且在透视下证实胫骨远端外侧角、踝穴位置以及角度均已恢复正常后,便可用克氏针实施固定,并用1 枚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钛板把截骨断端予以固定,另用自体骨或者是同种异体骨条,置入到截骨断端;当此操作完成后,便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后将切口逐层关闭。

术后处理:用弹力绷带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3 d,同时用踝关节石膏加以固定,并把患肢适当抬高;术后栓修改至B 超检查,如果没有发现血栓,则可叮嘱患者拄双拐下地,患肢不能着地,且应保持没有负重状态,持续4~6 周;之后便可将石膏拆除,改为佩戴踝关节支具,且遵医嘱实施踝关节功能锻炼。

B 组实施踝关节融合术。即在外踝中心上方约5 cm 位置处作切口,沿腓骨向下延伸10 cm,另外,沿着外侧一直延伸到患者的第4 跖骨底。将切口的深度控制好,至达骨面,对骨膜实施剥离,将手术野充分暴露出来,后于胫腓联合上方约2 cm 位置处,将腓骨斜形截断,以此将踝关节直观显示出来。将关节软骨面、滑膜以及纤维瘢痕组织清除干净,并对残留松质骨面实施切除,保证足处于0°~5°外旋、0°背屈及5°~10°外旋状态;借助薄型撑开器,撑开踝关节,且将胫骨及距骨进行对合,在C 形臂机透视辅助下,对胫距关节的实际对合情况进行细致观察,经皮分别从患者胫骨远端的前、后侧,将导针植入,使其直达距骨体的后、前侧;当此操作完成后,便可沿导针,将中空加压螺钉植入,以此对胫距关节面实施加压固定操作,且把加压钢板置入胫骨距骨外侧面;用螺钉实施固定后,在C 形臂机下,对患肢力线情况进行观察,如果理想,便可将引路管置入,并实施缝合操作。术后处理同A 组。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关节融合时间、住院时间。

②对比两组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实施评定。0 分表示没有疼痛,10 分代表剧痛,得分越高,代表疼痛感越重[5]。

③对比两组Kofoed 评分。采用踝关节评分标准(Kofoed Score of Ankle, Kofoed)[6]进行评分。此量表涉及内容有活动度、功能与疼痛,对应分值为0~20分、0~30 分、0~50 分,满分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越好[7]。

④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踝周肿痛及力线异常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与A 组相比,B 组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关节融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A 组(n=45)B 组(n=45)t 值P 值术中出血量(mL)86.61±9.04 69.37±5.93 10.697<0.001手术时间(min)140.84±14.25 126.31±12.66 5.113<0.001术后关节融合时间(周)13.36±1.57 10.24±1.63 9.248<0.001住院时间(d)7.04±0.82 5.11±0.67 12.227<0.001

2.2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且B 组评分较A 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A 组(n=45)B 组(n=45)t 值P 值术前6.07±0.62 6.11±0.64 0.301 0.764术后6 个月(2.22±0.26)*(1.01±0.14)*27.487<0.001

2.3 两组患者Kofoed 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Kofoe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B 组评分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ofoed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ofoed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A 组(n=45)B 组(n=45)t 值P 值术前39.96±4.22 40.07±4.25 0.123 0.902术后6 个月(63.12±6.79)*(68.74±7.20)*3.809<0.001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B 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当前,随着临床对创伤性踝关节炎研究的日渐深入,其手术治疗手段日渐丰富,除了有踝关节融合术之外,还有踝上截骨术、关节置换术等;其中,踝上截骨术是一种较常用的手术方式,其在选择截骨处时,主要选在距离胫骨远端关节约4 cm 的干骺端,此处实为松质骨与皮质骨之间交界处,因而有助于骨折愈合,且还便于畸形纠正[8-9]。需指出的是,如果有着太高的截骨平面,那么便可能会造成愈合的延迟,甚至出现不愈合的情况;如果有着太低的截骨平面,可能会影响到关节面,引发踝关节变形等[10]。因此,选择合适的截骨平面尤为重要。本文选择距离胫骨远端关节约4 cm 的干骺端处,可以较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针对踝关节融合术而言,是一种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的成熟术式,疗效理想,同时还是许多晚期踝关节炎患者治疗的首选术式[11-12]。有研究指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踝关节融合术有着更清晰的手术视野,更轻的损伤,而且清理更为彻底[13]。需强调的是,踝关节融合术在入路方式上,较常用的有前侧、后侧及外侧、内侧等,还可依据病情情况、软组织特点,对后外侧入路进行选择。本文选择前、后侧入路方式,对于此方式而言,其能够减少大面积骨膜剥离情况的发生,而且还能减少皮瓣坏死,对距骨血运进行有效保护,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对患者早期功能恢复有利。

相关研究指出,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术中出血量为[(68.34±5.74)mL],明显低于踝上截骨术[(89.64±7.29)mL][14];另外还能显著其术后恢复时间,如住院时间等。另有报道强调,采用踝关节融合术与踝上截骨相比,在降低患者的VAS、Kofoed 评分上[(1.15±0.19)分 vs (2.38±0.29)分,(62.65±7.18)分 vs(67.20±7.69)分][15],另外,还能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69% vs 17.32%)。从本文结果可知,在围术期指标上,与A组相比较,B 组术中出血量更少,而且无论是手术时间,还是在术后关节融合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更短(P<0.05)。此结果一致于上述报道。提示踝关节融合术与踝上截骨术相比,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速度更快。另从本文发现,相比于A 组,B 组术后6 个月时,有着更低的VAS 评分,及更高的Kofoed 评分。表明踝关节融合术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且在踝关节功能恢复上,效能更突出。还从本文得知,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较A 组的20.00%更低(P<0.05)。此结果与上述报道的结论相同。提示踝关节融合术术后不易引发并发症,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踝关节融合术应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与踝上截骨术相比较,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速度更快,疼痛感较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术后功能恢复更有利。

猜你喜欢
融合术创伤性踝关节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