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2023-07-20 07:02万秀丽苏盼盼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万秀丽 苏盼盼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國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成功开辟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国情、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探索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范式。中国式现代化处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坐标之中,生发于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是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节点,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6-0017-10

现代化是一场剧烈而深刻的世界性历史变革,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后人类社会在现代工业及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演进转型的过程。这场变革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均呈现深刻转变的先进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现代化共同特征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孕育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思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既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进力量。

一、普遍性及规律性: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作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不懈追求和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深刻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也是驱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现代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分析和把握国情形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深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着力发展生产力,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提升。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的新特征新矛盾新要求,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对经济形势及发展诉求进行前瞻性思考,对发展方向和思路作出全局性谋划,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新的理论体系,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开创了生产力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2]70,“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2]28。同时,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我们还高度重视并积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调整并完善党和国家的体制机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建设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一般规律。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为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书写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对这一决策进行进一步部署和完善,提出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新四化”道路,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2]24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一。这深刻表明了工业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深刻体现着世界现代化发展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这一普遍规律。

(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遵循现代化的国际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简单复刻,也并非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但遵循现代化的国际规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上。

其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定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一步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定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其二是科技发展水平。在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看来,科技水平直接反映现代化水平,他把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的标志明确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经济生产领域并能够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基础。同样,科技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再到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审时度势全面谋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其三是人民消费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对生活质量追求阶段。……我们可以将‘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進阶段、高额消费阶段概括为‘高速增长阶段,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概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3]联系我国实际,目前我国经济无疑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111。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同时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调整经济发展政策,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28。

(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体现现代化变革的整体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系统推进。现代化作为一场系统、复杂的革命性进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明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具有社会变革的整体性特征。马克思在分析18世纪英国社会革命时认为,英国社会革命“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深刻”,这是“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5]656,这里就强调了“社会变革的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一样,具有社会变革的整体性,并且更为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实际、谋划未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改革的整体逻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2]70。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谋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28。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系统性、深层次的历史变革,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指引,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四)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为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场文明“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始终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充分把握历史主动的辩证统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时代表征与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极大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与一些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这些国家殖民掠夺的老路、国强必霸的歪路,也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身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构建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作出的鲜明回答,也是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表明,走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以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新理念着眼于人类的前途命运,探索“百花齐放”、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新样态,推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文化和文明的深入互通与互鉴,打破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势霸权。中国式现代化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华文明的特殊性与人类文明的普遍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文明发展道路,将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引领世界走向大同的文明力量。

二、特殊性和多样性: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6]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具有许多共性,但同时也蕴含不同国家和民族具体历史实践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理解和把握这种关于现代化的共性和特性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推进现代化历史实践进程的自信和自觉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依据。

一方面,巨大的人口体量决定了我国现代化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可循,这意味着我们要高度自立自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回顾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历史,18、19世纪,英法以千万级人口开启现代化;20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也不过上亿级。而21世纪,中国带领14亿多巨量级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远超现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叠加,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进入了冲刺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攻坚克难、不懈努力,最终打赢了这场无比艰巨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绝对贫困的顽疾,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除此之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完成了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任务,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那些渴望独立发展、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比以往的现代化实践更具有普遍性、可借鉴性,它所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开创了现代化理论新境界,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将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二)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景,更是我们党持续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贯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进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7]495并且他还提出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在重要的公开场合论述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之一;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体人民积极主动投身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物质保障。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无疑是接续小康社会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课题。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接续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享受现代化发展红利,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22-23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发展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也体现了对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的超越。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國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9]348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创造性地确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2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不断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磅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1]241开启新征程,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协同发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厚植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

(四)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绿色保障。纵览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地球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人与自然深层次的矛盾愈演愈烈。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旧有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既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来谋划经济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23。在向“双碳”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动员全民力量参与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我国成为近20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在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工作的全面领导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书写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这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文明根基,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五)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美好愿景,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既肩负崇高使命,又饱含世界情怀,始终把坚持和平与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和平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崇尚“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天下为公”的和平理念,面对分歧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始终秉承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把为人类社会谋求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奋斗目标。如今,在世界局势加速演变的现实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并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崇尚和平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千百年来大同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平理念为中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国际秩序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和价值指引。

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谋求自身发展和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经过百余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恢宏的篇章,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也就决定了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定位没有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交汇,我国发展总体上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也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始终关切人类前途命运,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携手各方进步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已然在中华大地上火热展开。站在历史新起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奋斗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一)坚持并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统领者和开拓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6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领导力量和方向保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带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富裕强盛,成功开辟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實现民族复兴的宏图大业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提供强有力的方向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一方面,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能够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共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敢于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向党内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开刀,使得自身永葆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有底气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大动力,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进。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2]18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和最高价值指向,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秉持人民立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真挚动情的话语,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1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提供了根本政治遵循。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新的时代意蕴与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立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朝着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富的方向深入发展。

(三)以斗争精神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开创新局面

斗争精神贯穿党的百余年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1-2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我国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原则”之一。这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体现了发扬斗争精神对于激励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对于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方面,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格局呈现明显的“东升西降”趋势。我国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和阻挠。国内方面,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推进现代化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问题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在前进中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对外与各种反和平、反进步的势力作斗争,对内与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在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体现中国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彰显斗争本色。

(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相互尊重、包容互鉴而不是分裂对抗、强权霸凌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政党,在推动中国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全球发展变局,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积极倡导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深植于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主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开辟了科学路径,已经成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抓手。

面对深刻而宏大的时代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作为引领时代的理念、化解挑战的良方、凝聚共识的力量更加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关乎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力量发生深刻调整,世界各国联系程度加深,愈发成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也日益增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大变革、大调整,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逆全球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暗流涌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蔓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也更加成为百年变局之下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诉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我们更要乘势而上,始终秉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理念,牢固树立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4]1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切合中国实际,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引导人类现代化历史迈向新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王东京.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N].光明日报,2021-02-02(1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余永跃,王世明.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2(06):120-123.

[9]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郭灵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红旗文稿,2022(23):38-4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收稿日期]2023-05-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恩国际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21XKS004),主持人               万秀丽。

[作者简介]万秀丽(1973— ),女,山西长治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               社會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苏盼盼(2000—  ),女,河南安阳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