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2023-07-22 22:31张潞潞郑锋利姜斌华
地理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子项目成果素养

张潞潞 郑锋利 姜斌华

摘 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项目化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探究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对地理实践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以“GIS与生产生活”项目为例,结合课标要求及现实生活实际提炼驱动性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拆解为若干子问题,以此确定子项目,开启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项目,创新学习方式,探索将项目化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GIS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7-0012-04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可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提炼驱动型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从而创新学习方式。

项目化学习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借助多种资源和工具开展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生成多样化的作品,并展示其结果的动态学习方式 。它包括如下关键要素: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知识、驱动性问题的解决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持续性的实践探究活动和形成公开可见的成果[2]。

开展项目化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目化学习是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途径。本文以“GIS与生产生活”实践项目为例,探索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有效地应用于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一、实践项目主题确定

确立实践项目主题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也是项目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以课程标准和现实问题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定实践项目主题并提炼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即“未来,我们将如何使用GIS”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启项目化学习。

1.源于课标要求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理1和地理2中各有一条地理信息技术的主题,分别是: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探究有关自然或人文地理问题中的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去调查生活中地理信息技术有哪些应用?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种技术?

2.关注现实生活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代表着地理技术的前沿。近30多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国土管理、城市规划、交通电力、安全管理等几乎所有领域,当下的GIS已经不是单一的一门技术,它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二、实践项目的设计过程

1. 项目设计思路

项目设计是项目学习实施的关键。夏雪梅教授提出项目学习的设计离不开对知识观的探讨,项目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学习评价[2]。这六个维度既是设计要素,也是实践设计项目化学习中的六个步骤,本次实践项目亦参考以上六步进行设计(图1)。

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提炼驱动性问题、确定高阶认知、参与并指导修改子问题和子项目,与学生一同制定项目评价表。而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团队力量共同解构驱动性问题,将复杂的现实问题拆解成许多与生活贴近的小问题。然后,在众多小问题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将其确定为子问题。最后,依据子问题确定相应的子项目,分别设计子项目,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一系列成果并进行公开展示。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开展实践活动持续进行探究学习,实现地理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学习进阶。在实践活动后,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成果并公开进行成果展示,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整个实践项目中,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话语权与选择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符合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高阶认知策略

高阶认知即事物发生背后的本质。要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践项目,就要对实践项目中的高阶认知策略进行设计。夏雪梅博士提出高阶认知策略包括问题解決、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六种,本项目基本涵盖了这几种高阶认知,其中主要采用了创见(学生要去想象创造使用GIS的场景)、调研(学生要去实地调查探究)两种。

3.项目学习目标

项目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确立了以下学习目标:①能够进行系统调查,获取有用信息,如GIS概念、组成、工作流程及其在旅游出行、安全管理、公共服务等部门中的应用现状等信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②能在教师或组员的帮助下制作项目规划表、调查问卷和实践方案,并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③能独立设计并在线制作自己的电子地图;通过在成果展示中演示奥维互动地图、行图等移动GIS和天地图等网页地图的操作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软件的能力。④在实践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参与项目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能使用地理专业语言与同伴表述、交流与总结;在成果交流过程中,能针对不同的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⑤结合考察和调查的结果思考“未来,我们将如何使用GIS”,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并以漫画、故事等形式将其记录,形成项目成果,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4.项目规划方案

本项目的参加者为本校高一(6)班的学生,参与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四个子项目中选择相应的实践活动内容(要求每个子项目中必选1个实践活动)。依据不同的选择再确定不同的实践小组,每组5~6人。项目学习合作小组确定后,由教师确定组长,再由组长安排其他成员的相应任务。实践小组依据教师提供的项目规划表,选择实践形式、活动、时间、路线等内容,合作完成规划项目方案。本项目的学习阶段及实践形式、可能活动及成果形式规划安排如表1所示。

表中所设计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团队活动中的表现)、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使用真实的工具,包括信息化工具和思维类工具)和调控性实践(自我调控、反思、计划、时间管理)五种形式[2]。

三、实践项目评价

在探究驱动性问题和提交成果后,就应考虑评价的问题。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目标,注重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匹配度;“下启”过程,把评价任务“镶嵌”到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评一致的思路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项目评价应在项目开启后便开始进行并贯穿全过程。

评价标准应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提供导向,是学生学习的准绳;同时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亦能依据评价标准及时调整项目内容与进度。本次实践项目主要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进行测评,主要设计了观察能力、使用工具水平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表2)。

评价表在项目启动时提供给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有效地利用概念来协作完成复杂的、多阶段任务的能力。

总之,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和现实生活提出驱动性问题,指导学生解构驱动问题,设计实践活动,确定子项目;再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一系列的项目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地理实践力得到发展,能够在新情境中拓展迁移、创造性应用地理知识[4]。这对学生行动能力的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 朱亚超,刘晓俊. 项目化学习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22(3):15-16.

[4] 朱枭雄,刘恭祥.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1(2):76-77.

猜你喜欢
子项目成果素养
服务进程中消费者对子项目顺序的遵从性研究
活性炭为中心综合项目总体布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基于案例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