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SWOT 模型的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3-07-22 17:21吕灿廖伟业
地理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范生中学院校

吕灿 廖伟业

摘 要:高师院校作为培育教师队伍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SWOT模型,探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的教师发展机遇与挑战,立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能要求,提出促进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学教育衔接的路径,以实现地理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SWOT模型;高师院校;中学教学;地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7-0076-04

2022年出台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针对“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这一要求,明确提出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改革师范院校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1]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对当前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以此为由,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重心应聚焦于教学技能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也成为了当下师范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地理教学论课程作为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核心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其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基于SWOT模型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要素,通过收集的资料,对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图1),并根据教师专业素能要求提出了課程的发展策略。

一、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视角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

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作为新手教师,在进入教学实践前均需学习地理教学论课程,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成效会直接影响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借助对地方师范院校——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地理教学论的教学现状调研,分析近几届地理科学师范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总结出目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究其原因,为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及其与中学教学实践的有效衔接提出研究改进的方向。

1.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通过网络形式发放到各班级群,调查对象以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主,其中包含已毕业的在职教师和未毕业但已参与过教学实习或实践的在读学生,填写人员均有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因此,该问卷调查具有一定可信度与代表性。

该调查问卷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学生对地理教学论网络课程与课程资源质量的评价和对课程任课教师素养的认同感;②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计划和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的效果(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课程总结的评价;③学生对地理教学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优化建议。

问卷调查共回收156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56人,问卷来源涉及5个年级,共14个班级。

2.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该门课程内容及设置、教学效果评价等调研,发现98%以上的学生都认可本课程的内容设置(表1),可看出该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合理且能被学生所接受,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既能够基本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综合而言,现阶段地理教学论课程在高师教育中的优势较为明显且可观。

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劣势,例如,课程内容虽注重联系实际并且有相应的地理教学案例、学习片段辅助教学,但与中学教学实践的联系依旧不够。由此可见,地理师范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基本掌握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实际运用能力仍有待加强。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表2),有超过95%的(80%以上符合或非常符合,15%左右较符合)学生基本认可教师的课堂教学,认为课程课时设置合理,授课重难点突出,注意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授课,课上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并重视学生对分组讨论、小组任务等课堂教学环节效果的反馈。

但是,仍有5.13%的学生认为课程课时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时间不足够消化课程内容;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存在重难点不突出、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综上所述,该课程对于地理师范生而言,授课效果较优,但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师范生学有所用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二、威胁与挑战: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发现“地理教学论”这一课程作为地理师范生的主干课程,其师资水平较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成效良好,但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要求来看,高师院校地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不足,地理教学论这一课程仍有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但难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根据调查,地理教学论课程的学分、学时设置虽已达到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低要求,但基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该课程的学时仍然不足,导致学生在毕业时未能完全有效落实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课程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有待协调。

二是课程目标虽设置得当,但学生未能清晰明确。经数据显示,该课程根据相关文件要求设置了课程大纲和课程目标,教师也已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但学生却表示不清楚该课程的总目标或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表明在课程的目标设置或展示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教师应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课程目标并以此指导课程学习。

三是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目标达成度判定不准确。标准中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能“根据课程评价体系判定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且能够依据结果修订培养目标”;而目前地理教学论这一课程仍以传统的笔试考核为主,形式单一且难以判定学生是否真正达成目标。此外,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不明显,教师很难通过评价结果修订培养目标,对后续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是课程实施与中学实践衔接深度不够。调查中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教学论课程对于教育见习或毕业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作用不明显,这表明该课程实施与中学教学衔接仍有待加强。认证标准中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提出要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或探究教学等方式提高师范生学习成效,同时要吸收教学领域前沿知识,引入新成果和优秀案例并及时更新,为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改进提供借鉴和方向。

五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师范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待加强。当前地理教学论课程在实训教学上反映出学生模拟上课次数过少、微格训练形式单一、中学教育见习安排不合理、“三习”(见习、实习、研习)未能有机结合等问题,与认证标准中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需完整且各个教学环节需有效衔接未能一一对应,这些都不利于师范生的素能养成及专业发展。

因此,为应对以上存在问题,需要从当前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能力要求出发,找寻改进高师院校培养课程的相关举措,“走好”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步棋”。

三、依据与导向:基于标准的中学地理教师素能要求

素能是指人们从事某一项职业或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中学地理教师素能是指中学地理教师所应具备的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知识、理念等内在涵养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对此,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标准,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对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能进行了具体界定,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师范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制定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其课程目标与专业标准中的教师素能要求一一对应,因此,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有效落实师范生中学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已基本发展完备,在这一基础上就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把控。为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和中学教学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提高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标准”导向,践行“标准”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定能发挥其重要的育人价值[2]。

基于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现状,对标相关标准,接下来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两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对策,以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地理师范生从师任教的能力。

四、机遇与发展: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与中学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1.基于标准深化课堂教学

(1)采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熟悉并熟练使用地理教材、课程标准等是地理师范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教学必须从中学实践角度出发,结合中学教材内容或地理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案例或者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新知。

(2)设计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

在课程实施中,将知识变成能力才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进行“教学方法”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将单纯的教学转变为:让学生选取地理教材中某一内容,自主设计讲解词并进行现场讲授,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活动更能帮助师范生在实践教学中懂得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以减少讲授法的局限性,促进中学地理教师素能落地。

(3)建立多样化评价机制检验教学效果

新时代,我国以“产出导向”为核心理念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要求高师教育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实质性的学习成果,而课程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获得实质性成果的有效方式。针对高师院校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能够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也要能够根据评价反馈进行课程修订。因此,必须丰富课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例如,期末考核增加微课视频作业(包括说课、模拟上课、评课等)、对比学习该课程前后撰写的教学设计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检验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应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2.基于素能推进实践训练

(1)重视微格训练

微格教学,讲究“微”和“精”,对于地理师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巩固十种技能:导入、语言、讲解、提问、变化、强化、演示、板书、课堂组织和结束技能。结合实际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由于时间有限,师范生可选取几项技能进行重点训练,以导入技能为例,可让学生针对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视频导入、情境导入、图片导入等并进行对比,对于单项技能训练还需规定训练时间和编写好微格教案;②注重评价反馈。师范生在进行实训时应做好音频与视频录制,在录播结束后通过回放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以找出不足,加以改正,达到反思教学、改进不足的效果;③在课时安排和硬件设施上,可分学期进行微格训练,适当增加课时,在硬件设施上,安排专门用于实训的录播室、录播设备等,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

(2)抓好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当前师范生进行职前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观摩学习一线教学的宝贵机会。结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高师院校可通过“双导师制”形成以“校内导师侧重从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指导,校外导师侧重从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指导”的培养机制,师范生通过在校外参与听课、评课,达成“观摩—交流—提升”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实习学校的选取范围从高中扩大为初中与高中,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3)增加教育研习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高师院校可增加教育研习这一环节,在实习期间按照实习小组开展某些教育研究活动或调查活动,包括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公开课展示、教育讲座等,在见习、实习结束后可开展分析课例、反思交流等,通过对某些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形成研习报告。教育研习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的方式可促进师范生进行自我反思,实现在实践中创新,鼓励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

(4)设置研学实践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虽然实习课程和机会较多,但大多是专业课程的实习,与教师教育课程相关的研学实践活动较少。因此,高师地理应开发一些研学旅行活动指导地理教学论课程,设置“研学旅行指导实践课程”微专题讲座,开展“撰写研学方案—开展研学旅行—收集教学素材—设计研学课堂”的活动,有利于落实地理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素能,提高专业实践中的教研要求[3]。

(5)拓展视野,提供公共资源

出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呈现出局限性,而教育部的培养意见表明:需建立起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为高师院校的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例如,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可创造让学生参与地理教育教学的机会,包括教师培训、科研课题、评卷阅卷等相关活动;高师院校也可建设课程的资源库,将一线教学的优秀资源供学生学习借鉴等。

五、结语

实践证明,基础地理教育与高师地理教育存在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新课改、新高考的推进与深化,我国基础地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彰显出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必须具备新的责任与担当。对于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而言,必须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落实基于标准的中学地理教师素能;对于地理教学论课程而言,必须正视当前的教学问题,有所作为,力求实现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升地理师范生的素质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师地理教育與基础地理教育定能顺势而上、提质增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也会更加光明璀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11) [2022-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2] 李家清,侯德娟.践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促进地理教师核心能力提升[J].地理教育,2015(12):4-6.

[3] 彭俊芳,袁书琪.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与高师地理教育的新责任[J].地理教育,2019(1):1.

通信作者:廖伟业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中学院校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院校传真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