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07-24 16:04王祉璇孙璐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王祉璇 孙璐

摘   要:红色资源是推动乡村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动力和保障。然而部分地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红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配套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地区市场竞争动力不足,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是导致红色资源无法带动乡村振兴。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转化整合、红色资源功能发挥、红色资源产业转化是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内在理路。因此,要打造大峪新村红色旅游产业辐射带动模式、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模式、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红色资源;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1-0027-03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考虑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和精神凝聚力,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红色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自然,发展特色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积极发挥红色文旅脱贫攻坚作用,致力于红色资源与农业、电商、商业会展等产业的结合。发展红色文旅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依托第一、二产业,打造更具现代化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在红色资源开发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网络直播、数字文化、在线教育等乡村新业态,既要抓资源建设,又要提服务水平,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红色资源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出重点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1]。发展乡村生态文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选择。对于以大峪新村为代表,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乡村而言,将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珍贵资源作为重点进行保护开发和转化利用,结合村情打造红旅融合发展模式,發挥区域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动力和发展潜力。乡村应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保护、服务与管理。养在深闺的昔日贫困山区,必将成为绿水青山赏花摘果的景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也将发展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三)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要突出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突出乡村文化的时代“特色”。例如,乡村传统建筑、旧址、革命遗迹承载着乡村文化的历史和记忆,要保持乡村建筑风格的原汁原味,使得乡村特色建筑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乡村的发展历史就是“四史”的缩影,整理挖掘村史中的红色资源让“四史”学习更加丰富、鲜活具体、接地气。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要加以挖掘、加以利用和提升,在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的接续实践中,推动乡村文化与美丽乡村“三生”统筹的有机耦合,助力新时代“三农”工作整体跃升。

二、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瓶颈

(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史料挖掘整理不深入。乡村红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史料和革命精神,但这些故事与精神都雪藏在文史档案资料和历史书籍中,相关部门多年来并未对这些故事和史料进行系统挖掘整理,捕捉闪光点,提升其精神内涵和感染力,更没有向外强力宣传推介,让更多人听得到、看得见、记得住。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内没有游客服务配套设施和现代化的党性教育活动室,餐饮、住宿、购物、体验没有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红旅”融合不深。目前乡村红色遗迹遗址和著名党史人物,同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研学教育衔接不够紧密,与自然风光融合度不高。仅有参观游览点,但参与性、互动性红色体验活动较少,无红色旅游文化街、红色商品展销专柜等,经营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二)红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配套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认识不到位。村委会和群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没有形成“文物保护,人人参与”的氛围。二是投入不到位。目前革命文物的修缮资金主要依赖于中央和省级资金,自身投入不足,一些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基层主动作为动力不足,招商引资和争资立项意识不强、效果不好,没有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三是管理不到位。保护管理队伍建设不全,建立完善的革命文化保护区管理队伍迫在眉睫,仍需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三)地区市场竞争动力不足,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红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学习性,一般以学生和党员干部为主要受众群体,特别是在氛围感浓厚的一些纪念性节日客流量较多。但专业导游与讲解员存在对红色资源蕴含的革命故事了解不深、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欠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无法突出当地红色文化亮点,影响了红色旅游的良好展示和内涵挖掘。

三、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内在理路

(一)红色资源深度挖掘

对于蕴藏在村庄的红色资源,首先,就是要做深入调研工作,走进乡村进行田野调查,确定遗迹遗址的历史价值;其次,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最后,通过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增强以大峪新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红色资源在学界相关领域内的影响力,挖掘尘封的红色历史文化。

(二)红色资源转化整合

做好统筹协调,重点聚集全域资源。乡村革命遗址和红色遗存星罗棋布,分布比较分散,缺乏区域联动。鼓励村镇开展统筹协作,点线成面,为红色旅游大格局发展汇聚强劲动能。同时注重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完善乡镇基础设施,破除资源点之间的交通障碍,克服碎片化、点状化的劣势,連片开发好红色资源,探索开发合作模式。通过一体化建设,实现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推动大峪新村多元化资源的整合发展。

(三)红色资源功能发挥

聚焦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深藏红色资源的乡村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红色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为乡村振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红色资源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力,使乡村治理更加有序、更具效能;建设重点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发掘大峪新村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培育和打造深耕大峪新村红色资源的骨干队伍。构建与大峪新村红色文化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大峪新村红色文化整体辨识度。

(四)红色资源产业转化

依托大峪新村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新村。结合大峪新村特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依托红七十四师大峪整训司令部、“白道峪集中营”,建设大峪新村红色文化产业园,打造精品景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大峪新村。以“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为原则,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大峪新村红色产学研基地,以红色文旅产业为引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大峪新村实现现代化建设提档加码[2]。

四、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大峪新村红色旅游产业辐射带动模式

大峪新村依托现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规划红色旅游线路,畅通红色旅游交通网络,统筹提升红色文化旅游规模效应,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提供充足支持,策划推出若干红色旅游路线,如红七十四师红旅专线、大峪水库红色人文旅行等。

1.红色资源+研学旅行。大峪新村地处秦岭,利用群山环绕区的地理优势,以红色基因与绿色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生态理念的红色旅游线路。在红色人文旅行中,运用“红色移动课堂”帮助青少年汲取丰富的红色养分和强大的精神能量;通过红色革命教育V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与线下实地调研,拉近红色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从不同维度整合资源力量,辐射带动餐饮、住宿等经营性活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旅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不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力红色文旅产业,拉动乡村经济增长[3]。

2.红色资源+乡俗风情。大峪新村以特色民宿为抓手,开发农耕体验、民俗体验、食材采摘体验等具有丰厚关中民俗文化色彩的活动项目,既丰富红色资源内涵,又繁荣红色资源外延,以内外相连、内外互动、内外一统的重大举措,推进红色资源转化既有价值,更具成效。发展红色乡村游,需逐步推进村民就业素质能力提升,助推农民可持续性稳固脱贫;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帮助村民致富增收,进而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4]。

当前,大峪新村红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型已初见成效,大峪新村已经成为附近村镇开展党性教育和学习场所,也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在此开展训练营活动。来此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的游客络绎不绝,接待总量已突破上万人次。大峪新村红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名声越来越响,“红色文化”已带动当地100多位村民就业,大家从事导游、讲解员、农副产品销售等工作,实现了村民增收。随着财政资金的下达、撬动,红色资源正不断转化为“红色经济”。这片“革命红土地”正在焕发生机,成为更多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二)打造大峪新村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模式

研学旅游近年来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旅游业态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大峪新村结合社会资本从不同主体角度出发,计划匹配相应的研学模式,突出研学的体验化和个性化特征。对于中小学生以感性体验为主线,侧重于体验先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付出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珍惜当下,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于科研工作者则以学理性为主线,侧重于了解大峪新村历史细节,感受当地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进而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自身的专业思考,助力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及乡风文明建设。深挖“红色+研学”模式,延展“研学+文化”业态为引导,着力打造大峪新村红色教育研学品牌。

1.“红色+研学”模式。大峪新村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推进研学模式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围绕中小学生研学主题,推出了3条研学线路,提供一日、两日、三日几个不同时长的课程。课程主题包括自然人文风光、红色人文、民俗历史,中小学学生可在重走红七十四师整训足迹、体验民俗节庆等活动中,全方位感受大峪新村的自然人文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围绕科研工作者研学主题,调研团队通过打造精品观摩、精品体验等研学项目,以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份份翔实的史料、一件件斑驳的文物,重现大峪新村的革命印记,增强对当地红色革命印记的梳理与挖掘。

2.“研学+文化”模式。根据关中地区所处地域特点,大峪新村重视提炼富有特色且具有留存价值的文化符号,如从红七十四师游击战争记忆中提取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陈先瑞等重要红军领导人在陕南与敌人周旋斗争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修建大峪水库的真实故事,通过红色宣讲、文创产品设计、数字化开发等方式,讲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大峪精神。

(三)构建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

推动思政创新,构建“红色课堂”。大峪新村红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以长安大学为代表,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利用大峪新村红色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从不同切入角度、教学情境、教学策略上将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1.“学思践悟+四个课堂”模式。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聚焦“四个课堂”建设,充分将大峪新村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从理论—宣讲—体验—实践四个维度打造思政课育人新模式。从大峪新村红色文化资源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红色资源库,利用李家大院(原红七十四师司令部)、白道峪监狱等革命旧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助推“第二课堂”蓬勃育人张力的彰显。大峪新村红色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模式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

2.“互联网+红色场馆”模式。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优越性日渐凸显。充分将现代科技与红色场馆相结合,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建设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红色场馆”可通过新媒介与新科技来拓展大峪新村红色文化力量,结合虚拟展会,运用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李家大院、大峪新村村史馆等馆内藏品与展陈,运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红七十四师的整训足迹与场景模型。在“互联网+红色场馆”的模式下,红色资源打破地域局限更加灵活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冯兆鲲,王礼芳.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和实践路径[J].公关世界,2022(17):44-45.

[2]   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2):51-69.

[3]   董春岩.海伦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与思考[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17):48-50.

[4]   刘亚欣.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88-91.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