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非遗研究:绍兴目连戏的源流、特色及代表出目

2023-07-25 09:38俞正来
华夏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目连抄本绍兴

一、     绍兴目连戏的源流

绍兴目连戏,是目连戏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目连戏,是指以佛教《佛说盂兰盆经》“目连救母”故事为核心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类戏剧的总称。目连戏脱胎于佛经故事,成型于北宋杂剧,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历史。

东汉初年,随着佛教初入汉地,佛教典籍也被陆续翻译成汉文。西晋时期,有西域三藏法师竺法护(约3-4世纪)者,精通多国语言,翻译了包括《佛说盂兰盆经》在内的佛经七十四部一百三十七卷。《佛说盂兰盆经》,便是目连故事的最早出处。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即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在修得神通之后,欲度父母以报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察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于是“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王东惠:《绍兴目连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目连见此,大叫悲泣,往陈于佛前。佛告诉目连,其母生前罪根深重,不论是个人,还是天神地祇、邪魔外道、四天王神,都无可奈何,唯有“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若,应时解脱,衣食自然。”(《绍兴目连戏》,第15页)

《佛说盂兰盆经》对于以忠孝立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影响甚大。随着该经的流传,目连故事也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天堂启户,地狱门开,十善增长”,佛门弟子及诸善男信女,都会举办礼佛斋僧的“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解救其“倒悬之苦”。“盂兰盆会”及相关佛事活动,在南朝梁武帝倡办后更为盛行。

到了唐朝,“目连救母”故事以说唱形式参与娱神、驱鬼、祈福、祭祀活动。中唐以后,在寺庙俗讲中形成了《目连变文》。每年中元,寺院宣讲《目连变文》,阐明因果,超度亡灵,并向听众传布佛法。在今敦煌写经中,尚存《目连变文》《大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几种变文,故事情节已经比较完备。

入宋以后,都市经济繁华,瓦舍勾栏兴起,遂在寺庙俗讲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目连戏——《目连救母》杂剧。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

《东京梦华录》中的这段记载,是以戏曲形式表演的目连故事的最早记载。此时,目连故事已经和戏曲紧密结合,发展成为一个有相当长度的连台本戏,可以连演数日,并且吸引了不少观众。可见,目连戏最早成型于东京(开封)一带,是宋杂剧中的一个剧目。

绍兴目连戏的起源,便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相关。据专家考证,绍兴目连戏起源于北宋开封的《目连救母》杂剧,宋以后,经元杂剧、明传奇,至明末衍变为高腔后日趋旺盛。

清代以降,浙江的目连戏演出呈现诸腔并奏的局面,有绍兴目连戏、开化高腔目连戏、永康醒感目连戏、磐安念经调目连戏等等。绍兴旧时分会稽、山阴两县,由于地处宁绍平原,土地肥沃,鬼神迷信盛行,祭祀隆重,一直是目连戏演出的重镇。例如康熙中后期至乾隆间形成的绍剧,往往流动于水乡农村进行演出。每至中元节,到处盛演“祭鬼戏”,即“平安大戏”。“大戏”一般不演全本,而是移植了《起殇》《施食》《男吊》《女吊》《调无常》《游十殿》等段子,穿插在乱弹戏的长本剧目中。

晚近以来,绍兴目连戏在民间曲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社戏演出而盛极一时。从现存的一块民国六年(1917)的“目连戏场目匾”来看,共有包括《劝荤》《训父》《嫖院》《白神》《挑经母》等在内的剧目一百三十二出,可以连演七天七夜。1926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记载了“绍县做平安戏之风俗”。八十年代出版的《浙江风俗简志·绍兴篇》“中元节”条也介绍了绍兴目连戏演出的盛况。

王守仁曾说,“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鲁迅曾说,“这是真的农民和手工人的作品”。接下来,我们便从绍兴目连戏的旧抄本、演出特色及代表出目,具体看看绍兴目连戏的艺术特色。

二、     绍兴目连戏的旧抄本及演出特色

绍兴目连戏的特色,非常典型地体现在其诸多的旧抄本和独特的演技两个方面。首先是抄本。抄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依据,也是研究戏曲传承、演变的关键。目连戏的剧本,在各地因语言、风俗以及戏班演出需要,往往有所差异。

在目连戏剧本中,明代郑之珍(1518-1595)整理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情节连贯,文字通畅,曲牌规范,便于演出,是最重要的一个版本。《郑本》是郑之珍在以往目连变文、宝卷、传说的基础上,于万历十年(1582)整理、编汇而成的,共三卷,一百零四出。

绍兴目连戏在《郑本》之前就已经存在,而绍兴旧抄本虽然受过《郑本》影响,但是又保留着一些差异。例如,从《放星宿》到《回府》为《郑本》所无,《男吊》《女吊》《白神》《训父》等为《郑本》所无。这些差异或衍生之处,为研究、校勘不同的版本,比较不同的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绍兴旧抄本至今保存完好的共有七种,其中三种是清抄本,三种是民国抄本。现将各版本情况综述如下:

1.《绍兴旧抄救母记》,上下两卷,三十九出,敬义堂本,光绪九年(1883)抄。2.《绍兴救母记》,八本,一百零八出,斋堂本,民国九年(1920)抄。3.《前良咸丰庚申年抄本》,分仁义礼智信五册,一百六十四出,1860年抄。4.《前良丙寅年新老义和抄本》(《总纲》本),存义礼智信四册,民国十五年(1926)抄。5.《前良吕顺铨抄本》(《平安救母记》),分仁义礼智信五册,一百六十七出,民国三十六年(1947)抄。6.《新昌胡卜村民国初年本》,分斋僧布施四册,一百六十七出。7.《新昌1956年演出本》,分斋僧布施四册,一百一十二出。

此外,还有上虞“哑目连”,二十二出;后溪口述目连戏,六十八出。哑目连,亦称“哑鬼戏”,演刘氏获罪被“无常”捉去在地狱受苦,戏中没有台词,全凭演员的身段、手势、表情、舞蹈、武打来体现,流布在上虞的崧厦、沥海、南湖等地。

除了旧抄本众多,绍兴目连戏的特色还体现在精湛的演技上。张岱《陶庵梦忆》就有过精彩的记载:“凡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澥,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时至今日,绍兴目连戏的演出在某些方面依然保留当时之遗风,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演出风格。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绍兴目连戏有专业的戏班——目连班。目连班,是专门演出“目连救母”故事的戏班,有的地方也叫“太平会”,为民间自发组织。目连班艺人一般多为农民、渔夫或手工艺人,平时都有自己的活儿。目连班和孟姜班一样,因超度亡灵、驱鬼除疫而与其它戏班有别。由于是业余戏班,其服装道具较差,有“目连行头”之称。目连班的砌末、脸谱、服饰、面具、纸扎等自成一体,异彩纷呈。

第二,绍兴目连戏有古老的声腔——调腔。目连戏的声腔属于越中“调腔”一系,据专家考证为南戏“余姚腔”之遗音。“目连调”有高腔、乱弹腔、忏卷调、念佛调、莲花落、秧歌调等,念白多为方言土语,杂白混唱,一唱众和,锣鼓助节。后台伴奏有锣、鼓、钹等乐器,不用丝弦乐器。乐器中,以“目连嗐”“目连嗐头”最为独特。它不同于一般唢呐,音色凄厉、急促,至高潮伴以大锣大鼓,气氛更显肃杀、恐怖。鲁迅说:“这乐器好像喇叭,细而长,可有七八尺,大约是鬼物所爱听的罢,和鬼无关的时候就不用;吹起来Nhatu,nhatu,nhatututuu地响,所以我们叫它‘目连嗐头。”(鲁迅:《朝花夕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42页)

第三,绍兴目连戏中与主线不相关的插剧多。绍兴目连戏围绕着傅相、刘氏、罗卜等人的人生经历,穿插了不少精彩、诙谐的表演。这些小穿插肆意敷演世态,自由灵活,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许多人看戏,就是奔着这些小节目去的。《无常》《男吊》《女吊》《王婆骂鸡》《泥水作打墙》《王阿仙嫖院》等,都是绍兴目连戏特有的插段。周作人在《关于目连戏》中说:“占据目连全剧十分之九地位的插曲,差不多都是一个个剧化的笑话,社会家庭的讽刺画。”(《绍兴目连戏》,第260页)

第四,绍兴目连戏演员演技精湛。张岱曾说,当时旌阳戏子“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觔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4页)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些精彩技艺。例如,绍剧中有打短手、九窜滩、调傀儡、叠罗汉、窜刀、甩桌等。如演《男吊》《女吊》时,“男吊”有七十二种吊法,“女吊”主要靠神态、动作、唱腔和水袖功夫来表现。再如,戏中鬼神(“无常”)上场,伴着锣鼓声和“目连嗐头”,值台师傅喷出一团团火焰,“无常”以扇掩面,曲背而上,迅速穿场而过,从“落台口”下场。又再上场。如此三次,称“三冒头”,营造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效果。

第五,绍兴目连戏演出时与观众的互动性强。例如,绍兴目连戏中有“起殇”“赶吊”“扫台”的节目。“起殇”是邀请鬼神来看戏,以消怨超度。“赶吊”“扫台”是将“五殇恶鬼”驱逐出去,保障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演出时以人扮鬼,台上台下都保持着互动,不受场地、技法、礼数等限制,互动性极强。鲁迅儿时就参加过这种活动。这种场景,就像张岱所说,“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第94页)

以上我们介绍了绍兴目连戏的抄本情况,以及有专业的戏班——目连班、有古老的声腔——调腔、与主线不相关的插剧多、演员演技精湛、演出时与观众的互动性强五大特色。下面,我们拟选取《哑背疯》《女吊》《跳无常》三个代表性出目,从戏剧文本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其思想特征和表现形式。

三、     绍兴目连戏的代表出目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绍兴目连戏中与主线不相关的插剧非常多。

按照《郑本》的分卷,绍兴目连戏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傅长者乐善斋僧布施,感上帝宝幡接引登天;刘安人开荤遣儿出去,傅罗卜归家谏母团圆。”“刘氏开荤结业冤,阴司谴责受诸愆;观音点化傅罗卜,挑经挑母往西天。”“刘青提阴司受苦,释迦佛法力无边,曹氏女未婚守节,目犍连救母升天。”

绍兴目连戏除了这一主要的故事情节,还围绕着傅相、刘氏、罗卜等人的人生经历,穿插了不少精彩、诙谐的表演。例如,《男吊》《女吊》《训父》《白神》等。这些小插段肆意敷演生活情态,嬉笑怒骂,性格鲜明,曲白通俗,充分展现了绍兴底层民众的命运、心态和追求,深受民众喜爱,具有浓厚的绍兴地方特色,恰恰体现了绍兴目连戏的精华。

下面,我们就以《哑背疯》《女吊》《跳无常》这三个插段为例,从戏剧文本的角度,来感受一下其思想特征和演出特色。

第一,我们来看《哑背疯》。《哑背疯》在《郑本》中名为《背疯》,讲一个“疯妇”听说傅相在会缘桥上赈济孤贫,于是让她的哑巴丈夫背她前去接受赈济。《哑背疯》中有一段“疯妇”所唱的《孝顺歌》,主题是弘扬孝亲敬长、夫妻融洽、家庭和睦的精神的。

“疯妇”唱道:

“小曲唱给诸位听,子女须要孝双亲。十月怀胎在娘肚,三年哺乳靠娘身。养男育女千般苦,一世苦辛说不尽。乌鸦也知报娘恩。可怜天下父母心。//小曲唱给诸位听,兄弟和睦娘欢心。兄弟连胞共母生,莫因琐事便相争。兄弟拧成一股绳,门口黄土变成金。鸿雁也有手足情,兄弟和睦家道兴。//小曲唱给诸位听,一夜夫妻百日恩。七世修来共枕眠,夫妻情谊海样深。夫爱妻,妻敬夫,夫妻白头心连心。鸳鸯戏水人人爱,鸳鸯到老不分離。”(《绍兴目连戏》,第211-212页)

我们知道,在绍兴位于浙北的宁绍平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家族、村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重现实、贵中和、厚人伦的文化形态。儒家的孝悌文化和善恶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绍兴目连戏,并借戏曲的“高台教化”功能得以巩固。《哑背疯》所弘扬的孝道精神,就是民间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模式的反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二,我们来看看《女吊》。“女吊”,也名“女吊煞鬼”,即女性的吊死鬼。它和下面的《跳无常》可谓是最出名的两出戏了。“女吊”原是一个贫苦的良家女,十三岁被卖进妓院,取名“玉芙蓉”,生前受尽老鸨、嫖客的折磨,自缢而死。死后成为吊死鬼,阴魂不散,悲愤交加,夜晚出来“讨替代”。

“玉芙蓉”唱道:

“奴奴本是良家女,被人卖在勾栏里。生前受不过万般气,将身吊死在横梁里!(哭)//奴奴本是一枝花,貌如西施色艳丽。年纪不过十三四,就被鸨婆梳笼髻!(哭)//梳笼髻,接客人,鸨婆将奴当摇钱树。若还接着一个有钱的,鸨婆心中多欢喜。若还接着一个无钱的,老王八张嘴骂不息!(哭)//若还接着一个有情的,销金帐里也欢喜。若还接着一个醉狂徒,那一夜如何受得起!(哭)//若还身体不适不遵依,鸨婆赶入奴房里。大棍子打小鞭儿抽,抽得奴浑身上下血水滴!(哭)//若还身病爬不起,叫天不应地不理。哪个是我亲丈夫,哪个是我好兄弟!生前做了万人妻,死后做了无夫鬼(读‘ju)!(哭)”(《绍兴目连戏》,第214-215页)

“玉芙蓉”的唱词,反映了绍兴地区底层妇女的不幸和命运。“女吊”在舞台上演出时身着红色长衫,垂头垂手,长发蓬松,左右甩发,呈一个“心”字形。唱词中带着“啊呀苦啊天哪!”的哭腔,突出了悲苦、哀怨和复仇的决心。同《跳无常》中的“叹炎凉”一样,既是苦难现实的反映,又是对这种现实的控诉。正如周作人所说,“我相信看的、听的人这时无不觉得心里一抽,在这一声里差不多把千百年来妇人女子所受的冤苦都迸叫出来了。”(《绍兴目连戏》,第257页)

第三,我们来看看最有名的《跳无常》。

“跳无常”,也稱“调无常”,可谓是绍兴目连戏中最有特色的一出戏了。无常,也称“白神”,是旧时阎君、城隍、东岳大帝等的鬼卒,浑身雪白,拿着破扇,戴着高纸帽,做着勾摄生魂的差使。绍兴目连戏里的“跳无常”经鲁迅、周作人、柯灵等人的介绍,远近闻名。它为绍兴目连戏所特有,若在迎神赛会的表演中,则随着队伍边游边走,随时与观众互动,十分活泼,生动。

我们选择《跳无常》中的几处唱词,略作分析。“无常”登场之后,就自述他的履历,说起有一次心存私念,使堂房的阿侄“还阳半刻”,犯了渎职之过,受到阎君惩罚,于是唱道:

“我本想用个人情,看起来实在用情不得。所以今后顾不得爹亲娘眷,顾不得弟囡子侄,顾不得知己相好,顾不得朋友亲戚。//哪怕你拜相封侯,哪怕你皇亲国戚,哪怕你高楼大厦,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三头六臂,我就一索吊了就走,抽筋骨,抽筋骨。”(《绍兴目连戏》,第229页)

这段唱词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曾引用过。鲁迅喜欢这个人而鬼、鬼而情的角色,“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因为“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无常”无疑具有普通人的心性,看阿嫂哭得悲伤,不免放他“还阳半刻”,然而自身却因此受罚,于是他决定从此恪守正直公平之操守,不为人情所动。“无常”的唱词“话粗理不粗”,告诉人们在大限将临之时,妻财子禄、权势名利之类终归无有,自己难免被“一索吊了就走。”

《跳无常》中的“叹无常”一段唱道:

“堪叹你官迷心窍得高望高,喜得个沐猴冠帽乡里夸耀。媚上司胁肩谄笑,纵下属搜刮民膏。无钱的有冤官难告,有钱的法外行霸道。一心儿只把贪囊填饱,全不念冰山难久靠。……//堪叹你财迷心窍见财忙捞,数不尽房地钱钞金银财宝。终日里把本利盘剥,死不放一丝半毫。你不顾亲和眷,更不顾知己相交。为钱财良心全不要,获钱财杀人不用刀。……//堪叹你自称高才不务正道,说什么我有笔如刀讼词包揽。舞弄文墨作奸藏刀,拆人家骨肉分抛。装斯文谈礼教,丧廉耻行贪饕。为虎作伥是尔曹,还说什么唯有读书高。……//堪叹你自负风骚纨绔年少,仗父母造孽财宝遍访窈窕。夸什么金屋藏娇,一味地始乱终抛。见多姣,爱多姣,旧人哭,新人笑,三妻四妾还嫌少,断子绝孙是尔曹。……”(《绍兴目连戏》,第229-231页)

“叹无常”中每段唱词后面还有“一旦无常到,看你再逍遥,人死难把臭名消”,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人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痛斥了势利之徒、奸滑之辈。在“骂狗”一段中,则以“狗”来比喻种种奸邪小人。“骂狗”唱道:

“你今朝进了财主府,翻转狗脸勿认账。啊呜一口咬在我格脚跟上,你势利狗儿太猖狂,只认衣衫不认人,就是倷批狗畜生。……”//癞皮狗,讨厌狗,狗脸三寸厚,上街卖风流……垒灰狗,懒惰狗,财主狗,矮脚狗,长脚狗,下作狗,骗人狗,吃素念佛狗,黑心狗……//“黑狗、花狗、白狗、黄狗,大大小小一班狗婆娘,老狗勿管账,小狗乱横行。雄狗勿要脸,雌狗泪汪汪。癩狗害众人,恶狗咬无常。……//我声声骂你狗畜生,狗眼勿识我活无常。我本来杀过三年狗。看透畜生坏心肠。野狗咬人容易打,家狗咬人最难防。”//恨不得明朝买来几个药丸子,“我看你慌不慌来忙不忙,作恶哪有好下场!”(《绍兴目连戏》,第234-237页)

“叹无常”和“骂狗”,无情地揭示了当时的绍兴社会贪官污吏横行、人与人互相欺压、互不信任的状况,对人情世故的刻画可谓绘声绘色、入木三分。借“无常”之口,底层民众苦难、压抑、不满、仇恨的情绪都宣泄出来了。

“叹无常”“骂狗”“女吊”等蕴含的批判精神、抗争精神,曾给予儿时的鲁迅以重大影响。鲁迅从小就受民间文艺的启迪,十余岁就上台演过目连戏中的“义勇鬼”。成年后,鲁迅对目连戏演出记忆犹新,写下了《无常》《女吊》《社戏》《五猖会》等优秀作品。正如刘佳思先生指出,目连戏中的人生思考、鬼神情结和批判精神,已经内化为鲁迅内心中一种主体意识、受难情节和抗争精神。

以上我们对绍兴目连戏中三个著名的插段——《哑背疯》《女吊》《跳无常》的情节、唱词、角色等略作了分析,感受了戏曲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最后,笔者想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探讨一下绍兴目连戏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余论:保护和研究绍兴目连戏的当代意义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绍兴目连戏历史悠久,脱胎于佛经故事,与北宋杂剧一脉相承;绍兴目连戏形态独特,它具有诸多旧抄本和与众不同的演出风格。此外,我们以《哑背疯》《女吊》《跳无常》三个插段为代表,从戏剧文本的角度感受了戏曲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我国元代剧作家胡祗遹曾说过,戏曲“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笼、释道、商贾之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绍兴目连戏,正是这样一部记录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百科和活化石,是展现普通民众心理状况、信仰状况和生活状况最直接的艺术样式。在绍兴目连戏中,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道德原则、苦乐心态和审美方式,都奇幻無比、万态纷陈地得到了展现。绍兴目连戏对于当代的戏曲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和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绍兴目连戏中蕴含着哪些有可以借鉴的元素呢?例如我们看到,历史上绍兴地方宗族和乡贤每每假手目连戏以凝宗聚族、明辨善恶、安抚人心等,可见绍兴目连戏对维持人际关系、乡村秩序,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纽带作用。再如我们看到,绍兴目连戏中的傅相行善登天乃是在教人为善去恶,目连救母历经劫难乃是体现了母慈子孝的人间情怀,曹水英为夫守节乃是对爱情的忠贞不屈,这些对当今的美德教育、家庭关系、家风建设等,也是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之处的。

另一方面,和所有传统戏曲一样,绍兴目连戏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也免不了带有历史局限性。例如,戏中包含的忠君思想、等级观念、封建迷信和纲常伦理等。这也是要特别注意的。这就要求我们当前的戏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整理、保护和研究时,要以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充分发掘其中的正能量,为现代社会和现代艺术服务。

近几十年来,在浙江省、市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帮助下,绍兴目连戏已经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开发和传承:绍兴目连戏的排演日益频繁,绍兴目连戏的旧抄本得到整理,绍兴目连戏的相关研究得到展开,影响逐渐扩大。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它于2007年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综上所述,绍兴目连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地道的目连戏剧种,不仅在戏剧史、宗教史、艺术史、地方志、民俗学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调节、维系当今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继续树立、强化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对绍兴目连戏的整理、保护和研究,深入挖掘越地文化,扶持民间剧团,培养年轻演员,使绍兴目连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讲师,邮编325406)

【作者简介】

姓名:俞正来

职务:讲师

联系方式:15101573205

Email:yuzhlai@sina.com

猜你喜欢
目连抄本绍兴
绍兴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人文绍兴
文化遗产 绍兴目连戏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