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防制

2023-07-29 12:19夏秀丽李成波邵洪泽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病毒性特异性引物

夏秀丽,姜 涛,李成波,冯 凯,任 锐,王 楠,邵洪泽*

1.榆树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吉林榆树 130400;2.农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吉林农安 130200;3.农安县黄鱼圈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农安 130200;4.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62

牛病毒性腹泻是危害肉牛养殖的主要病毒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公开征求《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修订征求意见稿)》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受到管理部门和肉牛养殖场户日益重视。

1 流行状况

牛病毒性腹泻(BVD)又称黏膜病(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临床症状与牛的肠炎等症状类似,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热、孕母畜流产等。该病最早发现于1946年的美国纽约,因与1953年发现的黏膜病病例为同一病原,1971年美国兽医协会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目前,随着肉牛国际贸易流通,该病已在中国、日本、韩国、智利、巴西、加拿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发生成为世界各地牛群中常见病之一,其传播速度较快,常呈地方性流行,给美国、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病毒直径约40~60 nm,有囊膜。根据观察培养细胞的变化,可将BVDV分成引起致细胞病变和非细胞病变的两种生物类型。从牛群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生物型是非细胞病变型。根据病毒基因组5'非翻译区的差异,分为经典的BVDV分离株(BVDV1)和非典型BVDV分离株(BVDV2)两种基因型,现有研究认为可能是两个独立的种。细胞病变型产生于非细胞病变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细胞病变型毒株与相应的非细胞病变型毒株有明显不同,包括宿主RNA的利用及病毒NS2-3基因的复制,后者导致NS2-3的剪切及增加NS3表达量,可连续产生80000道尔顿的非结构蛋白(NS3),这是NS2-3基因产物发生剪切的结果。目前NS3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但致细胞病变株引起的细胞损伤似乎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病牛感染非细胞病变型病毒,可在其白细胞和其他组织中检测到NS3蛋白,这就解释了一些持续感染的动物免疫活性下降、发育不良及出现呼吸道症状的原因。细胞病变型毒株对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具有偏嗜性。病毒有4个结构蛋白,包括衣壳蛋白和Erns、E1、E2三种囊膜糖蛋白。其中,E2是病毒囊膜上糖蛋白,免疫原性强,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3 流行病学

病畜和隐性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发病动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不断向外界扩散。牛、牦牛、鹿、羊等易感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垂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多数易感动物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其中犊牛易感性最高,症状相对明显,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动物感染初期能在很短时间内排毒并将病毒传播给其它动物,持续感染的动物通过分泌物及排泄物排毒则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源。在东北地区,该病一般在春季和冬末较为高发,对于一些老疫区隐性感染率约在50%,且与新疫区相比急性病例较少。环境湿度大、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时易发病,常与其他病原菌或病毒继发或混合感染,易造成较大损失。

4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例多见于犊牛。典型症状表现为腹泻,呈水样,粪带恶臭,有时稀便中含有黏液或血液,体温一般为39.2~42 ℃,可持续2~3 d。表现精神萎靡不振,口腔黏膜(唇内、齿龈或硬腭)和鼻黏膜糜烂或溃疡,病牛大量流涎。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或产畸形胎儿,新生犊牛体质弱易感染其他疾病。慢性型较少见,病程2~6个月,甚至1年。病畜间歇性腹泻伴随体温波动,粪便中可见带血或有黏膜。口腔、鼻镜黏膜糜烂,蹄部皮肤糜烂或坏死导致跛行。

5 病理变化

急性型发病牛在消化道如口腔(黏膜、齿龈、舌和硬腭)、咽部可见不规则溃疡或烂斑,个别牛在鼻镜处也有类似症状。病牛分泌脓性鼻汁,眼角膜呈现炎性水肿、出血。剖检可见小肠内壁变厚、肠腺出血坏死,淋巴结肿大。慢性型表现不明显,初期口腔黏膜炎症,少有糜烂,症状加重后出现溃疡、糜烂,逐渐和鼻镜连成一片。母牛产奶量下降,最终衰竭死亡。

6 诊断

根据病牛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但在实际工作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6.1 病毒的分离鉴定

多种牛源单层细胞(如肾、肺、睾丸或鼻甲细胞)可用于分离病毒,两种生物型病毒皆可在细胞上生长良好。可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粒子,也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鉴定病毒,该方法是最传统方法,对仪器等要求比较高,周期较长。

6.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依据抗原抗体的产生特异性反应原理建立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低成本、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目前除了单纯用于检测抗原的ELISA方法外,检测BVDV抗体的检测方法也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已有不少商品化试剂盒问世。刘勃兴等利用E.coli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Erns蛋白,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各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可实现在养殖场及屠宰场等基层的大批量检测,但耗时较长,且在具体检测过程中也应注意假阳性的出现。

6.3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是一种在生物体外进行的DNA复制方法,该方法可大量扩增特定目的片段,是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的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研发,衍生出的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不断提高病原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逐步减少人员操作环节,提高自动化水平,操作更加简便快捷。

6.3.1 RT-PCR技术

该技术可用于诊断BVD病毒RNA,将病毒RNA反转录为cDNA后用特定引物将目标基因片段大量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得到的结果放在紫外光下观察扩增条带是否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从而对样品的阴阳性进行鉴定。陈姗等根据BVDV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避免中间反转录操作环节的污染,减少假阳的出现。顾蓓蓓等建立套式PCR也用于该病毒的检测,原理是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一对引物扩增片段中含有另外一对引物,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检测灵敏度,为生物制品中检测BVDV污染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而随着科研的进步,常规PCR逐渐被敏感性更高,更快速的实时荧光PCR代替。

6.3.2 RT-qPCR技术

实时荧光PCR是基于定性PCR技术基础上开发的新技术,目前常用的荧光定量PCR方法通常分为荧光染料法(SYB GreenⅠ)和荧光探针法(TaqMan荧光探针)两种。其原理都是将荧光基团加入到反应过程中,利用荧光PCR仪采集荧光信号,通过荧光信号的积累实时监测整个反应过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分析样品中病毒基因组的含量。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核酸模板的实时监测,而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靠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相较于荧光染料法而言,荧光探针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并且可以进行多重检测,是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彭雪松等根据GenBank中BVDV的3种基因型5′端非翻译区(UTR)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和3个探针,建立了BVDV基因分型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荧光探针法还可用于多种不同病毒的检测。如宋爽等建立可同时检测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三种病原的方法。候佩莉等建立可同时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冠状病毒和牛肠道病毒的方法。

6.3.3 逆转录-环介导增温技术

该方法与PCR原理相似,是通过识别靶序列的6~8个特异区域的引物和选择特殊功能的BstDNA聚合酶,可在恒温条件下完成目的基因的大量扩增,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不需要PCR仪等仪器,在紫外灯下或者用肉眼就可以判定结果。段进刚等建立了针对BVDV Oregon C24V基因的RT-LAMP快速检测的方法,可方便、快速完成检测任务。

7 防制

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牛病毒性腹泻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现在市场上已有灭活疫苗可用,同时为了减少牛、羊的先天性缺陷,该病流行地区应在繁殖季节前用淘汰感染动物的方式消灭感染源。但由于BVD大多数是隐性持续感染和免疫耐受而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并不受重视,因未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而导致该病不断蔓延。陈锐等分析2014~2015年采集的内蒙、新疆、甘肃和云南四地散养牛血清样品,内蒙和新疆牛病毒性腹泻血清阳性率高达71.43%和57.69%,云南血清阳性率最低,也达到10%。王怀禹等在四川南充检测结果,牛病毒性腹泻血清阳性率18.53%。谢春芳等2014在上海也分离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上述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在我国的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威胁养牛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因此,应通过严格引进检疫、坚持定期监测、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并结合养殖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由稳定控制到逐步净化的防制策略。

猜你喜欢
病毒性特异性引物
DNA引物合成起始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学PCR技术中“引物”相关问题归类分析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SSR-based hybrid identification, genetic analyses and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of hybridization progenies from sympodial bamboo (Bambusoideae, Poaceae)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火炬松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