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铜烂铁中发现西周班簋

2023-08-02 10:33刘燕萍
中国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残片铭文

刘燕萍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西周班簋

走进首都博物馆圆厅四层“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展厅,中间独立展柜中摆放了一件西周班簋。由于位置醒目,参观者频频驻足观赏,足见这件班簋的与众不同。事实上,这件西周班簋的经历,与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有着很深的渊源。

2023年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3年,也是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发现西周班簋51年。西周班簋历经3000余年,曾隐身紫禁城,赏玩于帝王家,后来消失民间近百年,上世纪70年代又重现世间。这期间它经历的沧桑与磨难,不禁让人唏嘘感概。

发现班簋

1969年2月,根据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确定的文物商店保护文物的职能要求,北京市文物商店(现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派出2 9名工作人员,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查抄文物清理小组同志一起,参与到抢救民间流散文物工作中,其中有部分人员奔赴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所属各回收站和北京炼铜厂等5 8家单位,从成堆成包即将被熔化的废旧杂铜中拣选有价值的文物。

北京市文物商店副研究馆员华义武先生现已年逾八旬,回忆起当年西周班簋的发现,依然兴奋不已。19 71年,3 0岁出头的华义武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市文物商店,跟随师傅呼玉恒参加了查抄文物清理小组工作。他们来到位于永定门外的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有色金属供应站,每天从废旧杂铜中翻找有价值的文物。

1972年6月的一天中午,酷热难耐,有色金属供应站拣选文物的同志都去吃饭休息,华义武看到还有最后一袋废旧杂铜没有清理,他准备一鼓作气查看完最后一袋再吃饭。他打开袋子小心翻查其中,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一块如大饼般带有铭文的青铜残片。华义武仔细数过,铭文足足有193个字(因残损,其中文字有缺失)。凭借他在北京市图书印刷发行学校文物鉴定班上学到的知识,他认为虽是残片,但是铭文众多,内容相对完整,这件器物一定非同一般。

西周班簋残片(1972年《文物》杂志第九期)

华义武捧着发现的青铜残片给师傅呼玉恒看。呼师傅对铭文、器型反复辨识,初步确认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残片。随后他们在袋子里反复查找,又找到一部分青铜器残片。师徒二人顾不上吃午饭,抱着青铜器残片赶回北京市文物商店琉璃厂工作地。时任北京市文物商店经理的王程伟已经得到消息,正在琉璃厂街边等他们回来,见到从废品堆里捡回来的宝贝,马上指示尽快聘请专家鉴定。经过青铜器鉴定专家傅大卣、程长新等人反复研究,一致确认此青铜器残件是遗失民间的西周班簋残件。

修复班簋

当年许多领导和专家表示,如果能够将此件西周班簋修复完整,对于文物界意义重大,查抄文物清理小组的程长新等人随即前往故宫博物院,联系到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和他的徒弟霍海峻。赵振茂看到破损不堪、底部被砸了一个窟窿、形状变异如大饼的班簋残件,认为修复起来难度不小,好在有一本《西清古鉴》可以借鉴参考。

《西清古鉴》始纂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共有四十卷,并附《钱录》十六卷。此书著录了清宫所收藏的古代铜器1529件,附图记录了器物的尺寸以及铭文摹绘注释。其中有对西周班簋形制及铭文的记载,从而补录了这次发现的西周班簋残片铭文缺失内容,最终确定西周班簋铭文为198个字。

西周班簋残片上的铭文(1972年《文物》杂志第九期)

西周班簋腹内铭文拓片(1972年《文物》杂志第九期)

赵振茂和徒弟霍海峻参照《西清古鉴》著录的西周班簋内容,通过拼对、整形、补配、修整錾花、焊接、修型錾字、做旧等步骤,重新将班簋修复完整。经过对比,修复后的班簋与记载于《西清古鉴》中失落的班簋基本相同,但铭文略有区别。古人用簋常是偶数,如二簋、四簋、六簋、八簋等,因此发现的班簋和《西清古鉴》记录的班簋是否为同一套簋,尚未可知,以待证实。

铭文记述

1935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将西周班簋收录在他本人著述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里,但是郭沫若并没有看到过原器与原拓,铭辞与图像均出于刊刻。3 7年后,郭沫若看到西周班簋原器,兴奋之余,特别撰写文章《班簋的再发现》,发表在1972年《文物》杂志第九期,对班簋进行了詳细阐述。

这件西周班簋何时出土已经无法考证。其原为清宫旧藏,应是19 0 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流散到民间。班簋高2 2 . 5厘米,口径2 5 . 7厘米,底径2 2厘米,其铸造精美别致,器型罕见,有四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长垂成足,将簋身悬托而起,优美不失厚重,颈饰二道弦纹,中夹涡纹,腹饰阳线成饕餮纹。器内铸有铭文2 0行、19 8 个字。铭文内容丰富,字迹清晰,记载了伐东国?戎事件:周王命令毛伯代替虢成公的官职,保卫王位,监管东方的緐、蜀、巢等三个方国;命令毛公(即毛伯)以毛国的冢君、徒兵和车兵以及它的国人去讨伐东国的?戎;周王又命令吴伯作为毛父(亦即毛伯)的左翼,命令吕伯为毛父的右翼,并命令他们的族人一起出征。战争进行了三年,终于把东国安定下来。毛公告捷于天子,说是那里的人很愚拙,完全不知天命,所以被消灭了。毛父、毛伯、毛公为同一个人。铭文最后一段提到器主名班,他也被称为毛班。铭文还排列了从文王到班本人的辈分,表明他是文王和王姒的“圣孙”毛叔郑的孙子,显示他属于最显赫的贵族世家。毛班因此制作了这件簋,记录先辈这段历史,纪念光耀先祖功绩,以此称“班簋”。

郭沫若把西周班簋确定为周成王时期,后有学者考证,主张属周穆王时期。关于周王伐东国事件,历史上未见记载,因此这件班簋的铭文内容补充了西周史料记述的不足。

班簋回家

当年北京市文物商店将发现的西周班簋移交北京市文物管理处,首都博物馆成立后,修复完整的西周班簋为首都博物馆收藏。

华义武在讲述发现西周班簋时动情地说,50多年前参与文物清理拣选的同志,不畏酷暑严寒,加班加点工作在各地金属供应站,从废铜烂铁中拣选有价值的文物。由于每天在废铜中翻找,接触到大量铜锈和粉尘,戴着口罩也无济于事,嗓子里都是苦涩且微甜的味道,非常不舒服,这种不适很长时间才能缓解。据记载,当年拣选到的文物,由北京市文物商店保管的历代铜器就有8560余件,历代铜钱20余吨。

西周班簋经历坎坷,终于回家,它静居首都博物馆,每天凝视着热爱它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向人们诉说着中华历史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张扬着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与豪气,鼓舞着我们勇毅前行的斗志与干劲。

谨以此文,向始终默默坚守在文物保护战线的前辈们致敬!

猜你喜欢
首都博物馆残片铭文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以博物馆受众为核心的微信运营模式探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首都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
时光残片
首都博物馆画院2015年度中国画作品展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