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进:与学生共情,让教育“接地气”

2023-08-03 07:19刘乙鑫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接地气共情支教

刘乙鑫

作为一名副校长,“接地气”是鲁进一直以来的写实,在学校里常常能看到他放下身段与孩子亲近,或是走进宿舍和孩子讲故事、聊天。而这样“接地气”的形象,源自鲁进与学生共情的教育理念。在他的眼中,一位好老师,就是能够接纳孩子、成全孩子的老师,他常说:“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与我们相遇的这段时光,变成生命中的温暖回忆,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适合的方向成长!”

山村支教,开启共情教育之旅

2009年,还在大学的鲁进被选中前往甘肃文县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文县地处四川与甘肃的交界,也是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灾区,原本的学校也在地震中彻底损毁,鲁进一行人所支教的“学校”,不过是一排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而这里也成为鲁进教育生涯的起点。

乡村教师资源紧缺,体育专业毕业的鲁进,不仅承担起了全校85名学生的体育课,还兼任一、二年级语文、音乐、美术教学,一周30节课,差点让刚刚接触讲台的鲁进喘不过气。为了尽快适应课堂,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这些几乎填充了鲁进的所有时间,仅有的闲暇,鲁进还会去找老教师虚心请教。

除了教学工作,鲁进还担任了二年级的班主任,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他走访了班里所有孩子的家庭。有时候学生的家长农忙,家里没人做饭,鲁进便和他一起煮面条,晚上睡在一块儿。周末时,鲁进自费组织学生春游,买来土豆、鸡蛋在窑洞野炊,唱歌嬉戏。那段条件最艰苦的支教旅程,却成为鲁进教育生涯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临走时,全校师生买来鞭炮欢送,从山上一直送到山下,鲁进感动得热泪盈眶,始終舍不得说再见。

从山区支教回来后,鲁进常常在想:人生需要感触,教育需要共情。在学校几年的学习,扎实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但短短数月的支教时光,却让鲁进真正明白了教育的含义,让他认定了教育是一项事业而非职业,区别便在于后者仅仅作为谋生手段,而前者强调奋斗与矢志不渝。从那时起,教育这份事业便成为鲁进追寻人生价值的方向。

践行共情,读好学生这本“活教材”

当被问到如何做好一名教育人,鲁进常常回答道:“教育人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共情,我们要能关注到孩子成长的过程,要能够看到孩子进步的点滴。因此我们的鼓励不能只是‘你好棒这样正确的‘废话,而是从又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又改掉了一个坏习惯、体育又进步了一点这样实实在在的小事去鼓励孩子。”

进入民办学校后,鲁进第一次当班主任,是带一个八年级的班级,鲁进接班之前,这个班级是整个年级班风最不好的,接连更换了两个班主任,依然不见起色。而之所以选择鲁进,正是因为他平日对学生关怀的点滴被校长看在眼里,于是校长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既然严加管理不奏效,何不让鲁进试试?

不过对于鲁进这个体育老师来讲,中途接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鲁进前后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和每个学生交谈,了解他们不良表现背后的原因,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接着,鲁进又组织所有学生一起,自由抒发对于班级建设的建议,民主构建班级管理制度和规划。在课余时间,鲁进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里了解情况,和家长交流教育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而作为体育老师,鲁进也经常组织集体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增进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那一学年的学校文艺汇演,鲁进班里编排的三个节目竟同时被选上,这让班里的孩子都自豪不已。一段时间后,这个班级的班风俨然彻底改变。周围的同事惊叹不已:“你到底用了什么法子,把这个班‘治得服服帖帖?”鲁进便会笑着说道:“哪有什么法子,老师能与学生共情,学生自然会接纳你。”

与学生共情,这仿佛是鲁进的“秘籍”,让鲁进能够克服在教育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曾经遇到班里一个孩子抽烟,鲁进另辟蹊径,他知道这个孩子特别喜欢体育,短跑成绩也是全校佼佼者,于是鲁进就用他的体育专长与孩子比赛征服他,让学生心服口服,再从长远发展体育特长的角度劝诫其戒烟;遇到老是迟到的孩子,鲁进便连续一周耐心地守在他家楼下,和他一起骑车上学,慢慢帮他改掉路上拖沓的坏习惯;观察到有个孩子连续一个月穿着同样破旧的鞋子,便打听到他的母亲患重病,家庭负担太重,鲁进就自费买来两双新鞋,以进步奖励的形式赠送给他,自始至终没有提及他的家庭情况,维护了他的自尊。正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教育智慧,让鲁进在教育岗位中愈来愈得心应手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教育带给自己的感动与收获。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师,要怀有一颗大爱的心灵,这种爱才会播种在学生心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鲁进说道。他始终认为,教育是一种彼此交互的活动,与学生共情,才能得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成长的资源很多,而学生就是我们最有效也是最常接触到的资源,与学生共情,正是在阅读这本‘活教材,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才能读懂教育的不同样态。”

做师生共同进步的合伙人

比起副校长,鲁进更愿意称自己为“孩子和老师成长共同进步的合伙人”,这意味着自己不是以副校长的管理者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与孩子和老师平等站在同样的高度,共同追求进步与成长,教育正是在这样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的活动,就是带领“人”每一天都充满着力量、迎接新的塑造和提升。

作为一名副校长,鲁进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相反,他特别喜欢与孩子亲近。走上管理层后,鲁进依然承担着教学工作,一来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二来也能享受和孩子相处的快乐与美好。而在鲁进阳刚的外表下,却有着极为细腻的内心,他会给低年级的女生扎辫子,会给体育课跑得满头大汗的小男生吹头发,晚上在宿舍和孩子围坐成一圈讲故事。学校住宿的孩子比较多,鲁进就要求班主任收集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在生日当天为孩子庆祝,只要不是特别忙,孩子们生日会鲁进都会主动参加,给孩子带去特别的惊喜。正是这份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底的无私,让鲁进成为很多孩子的偶像,甚至有的孩子会将他的照片设置为朋友圈封面,足以可见鲁进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而作为黄外翰林的一分子,鲁进也始终将践行学校教育的“内在美”,即学校所追求的“温度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把办学意志的内在元素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传递给学生、教师和社会,如师生活动、家校联谊、校级联谊等。他强调,学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向导,通过活动激人、活动感人,赋予学校特色与亮点长久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行政素养,不是指责抱怨,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长期的关注和关心。指导示范,帮助成长,共情共鸣,共同承担,共同进步,才是深入一线和教工们一起为学校发展奋斗不止的有力的抓手。”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平日,鲁进会通过培训会、分享会等形式,将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经验与理念传授给年轻教师,同时做好表率,做到每日三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管理水平,以身作则督促每一位老师不断学习优化。他强调:“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发力,同心同德,各尽其能,形成合力。同时要加强人心工程建设,让教师从内心敬畏、珍惜自己的事业!”

猜你喜欢
接地气共情支教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