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意识培养

2023-08-03 09:33邵云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邵云慧

摘要: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基点和关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课外素材,拓展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引发情感体验。可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规则,在情境中认同规则,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还需要完善规则教育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关键词:规则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2-0047-04

规则意识是指个体对规则的认知和认同,以及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主要包括制度层面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德[1]。李志超认为,规则意识主要分为规则权利意识、规则程序意识和规则参与意识[2]。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上升到制度层面,“规则”“规则意识”等词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报告中。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3]。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认识规则、遵守规则是开启儿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儿童适应公共生活的关键一步。所以,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强化規则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立足教材,挖掘和丰富规则意识教学资源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梳理关于规则的教育内容,并进一步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以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利用现有教材,加深规则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关于规则的教育内容。规则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其内容也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有所体现。有的内容直接表达规则的主题,如“班级生活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有的则间接表达出来,如三年级下册“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现状、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方式。其中所隐含的交通规则和通信规则的学习,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包含正确上网的规则,如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能破坏网络秩序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和新课标,通过教材梳理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规则教育内容,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规则和理解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挖掘课外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规则源于生活,学习规则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规则意识的培养必须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寻找到生活与课堂的结合点,而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并拓展课外教学资源,选取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典型的事件供学生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加深对规则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意义与价值,做到自觉遵守规则。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规则意识培养过程,生成动态教学资源。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的行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但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难免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教师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以便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如课间休息时,会出现几个学生追着一个学生打闹的现象,有的学生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召开“同学相伴,友好相处”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以加深学生对人际交往规则的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选择合适的规则意识教育方法

(一)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规则

规则意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规则的内容和形成,还要采取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规则的适用[4]。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摆脱原有角色,在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感受并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思想和行为,以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5]。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的规则内容,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规则的体验。如:在“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和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在“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的教学中,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法庭角色。角色扮演能让学生了解违法违规的行为及法律后果,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设置班级角色,如纪律委员和卫生委员,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体验角色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认同规则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真实的、典型的案例为教学基础,将学生引入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分析,让学生思考哪些行为是符合规则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进而认同规则。如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正面案例,也可以搜集社会上出现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案例。通过对正反面案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尽量用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积极向上的正面案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同时,案例要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就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展示的案例数量要适中,引入过多的案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且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实践锻炼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

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认同规则,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规则。一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了解规则、体验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并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在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时,通过“过马路”或“我是交通小交警”活动,设置红绿灯,模拟拥挤的人群,让学生了解交通信号灯,学习交通规则。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通过模拟公共生活场景,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如人多时是否排队、上下楼梯时是否靠右行、地上的垃圾是否及时捡起、在公共场所是否大声喧哗等,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公共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在道德辩论中明晰规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还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利用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让诚实伴随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两幅图和旁白,让学生独自思考并就“两个人的谎言是否有区别?”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辨析恶作剧式的谎言和善意的谎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除非在特殊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撒一个善意的谎。这种思辨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完善规则意识教育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完整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导向、诊断、反馈等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方法的多样化和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规则意识形成的结果,还要关注规则意识形成的过程,包括对规则的认知、认同,以及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态度、行为。在评价方式上,要灵活运用课堂观察、测验、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规则意识的发展状况,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出勤、卫生、升旗儀式、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活动评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动态评价[7]。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学生也要进行自评和互评,家长也应参与评价,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以保证评价的全面和客观。此外,还需完善奖励和惩诫机制。小学生的自控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对遵守规则的学生采取奖励措施,发挥奖励的外部强化作用,对出现违规行为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惩诫措施,发挥班级制度的约束力,以减少学生的违规行为,不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一个细节行为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因某个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便出现挖苦讽刺、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长此以往学生的行为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同学相处时也会随意打骂或孤立他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规则教育就会降低公信力和说服力,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与学生间能做到心理相容、民主平等,那么学生之间也会融洽相处,班级氛围就会和谐美好。因此,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警醒自己,以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纪守法,做好表率作用,积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五、促进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教育未成年人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培养其良好规则意识的责任。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要重视对孩子的规则教育,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守则,逐步引导孩子遵守规则,促进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家校合作的方式也要多元化,除了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不同场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共同交流学习。同时,学校要为那些工作繁忙、不知道如何参与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让家长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指导,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泾.法治与德治的互动:规则意识培育的双重维度[J].理论与改革,2017(6):83.

[2]李志超.规则意识的教育意蕴及其教学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19(4):4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2.

[4]胡峻,王辰宇.中小学规则意识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2):88.

[5]张传明.角色扮演教学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2(2):48.

[6]叶王蓓.以例教学:课堂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2(9):83.

[7]田勇智,张小红.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128.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