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

2023-08-04 20:46张守锐
福建茶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学性英美饮茶

张守锐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在我国传统观念下,茶并非只是一种饮品,还是文化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被众多文人墨客喜欢。并赋予茶文学性。而在多个国家、地区的文化演变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茶文化与历史。并且在众多英美作品中,也有茶文化的元素。

1 英美文学中茶文化的源流

1.1 英国文学

茶文化在我国孕育而出,在其持续发展完善中,逐渐产生茶文化思想。早在16世纪早期,荷兰国人由澳门返回欧洲,带去大量茶叶,并且迅速在欧洲推广,甚至成为当地的时尚。在此之后,欧洲国家纷纷引入茶叶,茶逐渐成为比较常见的饮品。正是由于人们对于茶叶的喜欢,使得其中蕴藏的思想文化在欧洲土地中生根发芽,英国文学也受此影响。按照当时英国人的想法,把茶和财富、地位联系起来,这令平民也对茶叶有所期待。到了18世纪中叶,茶文化在英国比较成熟,在日常饮茶中,茶叶类型逐渐丰富,继而深化英国人对茶的喜欢,由原本的贵族阶层推广至平民中。文学创作者也受到影响,将茶文化融入到创作中[1]。

1.2 美国文学

和英国相较,美国受到茶文化影响的程度偏弱,主要原因是发展时间不长,文化深度不够。另外,美国快餐文化是主流,茶文化与其强调高效快速的理念有明显差异。但这并不影响茶文化对美国文学带来的影响,而且也有一部分美国人把茶当成日常饮品。

2 英美文学中的茶文化体现特征

纵观英美文学作品,茶文化占据较高地位,其融入文学创作中,使作品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内容也有所丰富,并成为部分作品的核心精神体现。茶文化在英美文学中,体现出的特征可归纳出下述几点:

2.1 文化多元化

西方文化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家既有的文化体系以及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在我国古代,茶叶运送到伦敦,通常要花费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所以对英国人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物品。而茶文化随着茶叶引入,和本土文化发生融合,逐渐沉淀丰富,文学作品也有文化融合的痕迹。作家在品茗中创作,茶香远超过常规意义上的饮品价值,可以称之为情感宣泄的渠道。1837年在伦敦开设的茶室,主营业务就是英式下午茶,《柏翠门旅馆》的创作者便是在此迸发灵感。世界文学之林中,英美文学占据较重的地位,对他国文学创作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茶文化和英美文化的结合,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英国年均购买的红茶超过全球半数,当前流通的茶歇与茶几等英文词汇,均是由英国红茶文化中衍生的舶来词语。

2.2 文学成为宣传渠道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宣传是其实现发展的主导渠道,而西方国家在茶文化宣传中,文学作品属于关键方式,给世界形成茶文化体系提供基础条件。在文学作品大受欢迎后,其中蕴藏的茶文化观念也得到推广。英国《论茶》诗歌创作于17世纪六十年代,作者也借此和莎士比亚齐名。该首诗歌渲染出英国皇室中的追茶风气,以及茶叶功效[2]。

2.3 茶文化本身的特殊

英美文化总体的多元化演变,决定其文化体系的多样性,使其对来自我国的茶文化,也表现出明显的包容性。英美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有着明显差别,前者是基于后者与西方国家民众生活习惯联系起来,逐渐形成特殊饮茶习惯与文化,此种演化促使世界文化体系得以丰富。

英国茶文化和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差别在于:其一,饮茶时间。我国饮茶没有过于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会专门留出某段时间用于品茶。但英国每日通常为两次,即上午茶与下午茶。前者通常是10时左右,而后者通常是15时-16时。其二,饮茶偏好。英国往往会加入其他饮品,增加层次感,如果汁、牛奶等,所以红茶相对更适合英国人的口味。但中国人相对倾向于绿茶,喜欢绿茶的纯粹,也不会混合其他饮品。其三,泡茶流程。通过对茶文化的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各个国家的泡茶流程不同。而在此方面体现出的差异在于:我国在泡茶的每个环节中均有各自要求,并在泡茶期间体会身心放松的感受。也就是说,在我国茶文化中,强调泡茶的动作,并非是喝茶结果。

3 英美文学创作特点与茶文化影响

3.1 创作特点

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切实感受到,本土文化与民族认同感都是了解他国文学的主要路径。英国文学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经过了多个比较关键的历史阶段。古英语时期,作品内容基本上都是宗教记叙,文学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抒情诗歌,追求展现宗教内涵,有着较高的文化意义。在11世纪以后,诺曼人进入英国,标志着即将走向中古英语阶段。受到法国文化的熏陶,英国作家尝试使用法式写作模式,特别是通过虚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思路,获得广泛欢迎。文艺复兴阶段,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此时的文学作品内容主要为社会发展现象。以莎士比亚为代表,戏剧创作得到高速发展。彼时的作家思想活跃,并充分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

和英国文学相较,美国文学有明显的差距,但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风格囧异的文学作品。殖民阶段,作品核心主要表达的是寻找新大陆。浪漫主义阶段,文学作品也有所创新,增添本土的文化特色。在美国版图逐渐扩张中,和美洲的互动愈加频繁,把美洲地区风土人情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例如,个人主义、追逐自由等想法产生。在战争时期,作品内容开始走向反映社会黑暗的道路。茶文化元素在不同形式的英美作品中,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

3.2 茶文化影响

一方面,茶文化的加入,英美文化体系的转变。根据茶文化发展历程,我国无疑拥有最长的历史,茶文化既对国人思想、言行有影响,又对他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茶往往能联系到充满茶香的环境,身处其中均能放松身心。以文化创作来说,国内诸多作品中均有茶元素,从他国部分作品中,也能找到茶文化的印记。但差别在于,我国对于茶的感受,一般是恬静怡然,但英美作家相对更强调个人习惯。例如,维多利亚时期的部分英国作品,对下午茶有详细描写,并且当时作品的整体风格具有明显“活泼”特点,描述了上流社会人际交往的细节,通过对此类作品的分析,基本上能还原出彼时生活场景。另外,在各个时期的作品里都能感受到对茶文化的喜爱,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通过茶文化反映社会缩影,形成创作内核。茶文化本身有着较高的情感价值与精神特点,通过宣传、融合,使作家对茶文化产生比较直观的感受。所以,根据作家对茶文化的描写,能了解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发展情况。此外,茶文化对于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止反映在内容素材方面,还涉及到精神层面,既有恬静高雅的下午茶,又有快捷美国茶的元素。

3.3 艺术价值

英美茶文化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价值体现,例如,典型的下午茶便体现出英国特色,相较而言,红茶更受英国人喜爱,主流饮茶形式是维多利亚下午茶,这是维多利亚阶段的安娜喝茶习惯,英国从该历史阶段开始,时至今日均是下午茶的主要形式,而且这还是英国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艺术特点与美学价值,大部分英国人均保持规律性饮茶,文学家则把茶文化与个人对其的青睐添加至作品中。单就英国下午茶来讲,其综合性艺术价值较为显著,无论是茶具选择,或是喝茶过程的礼仪讲究,例如饮茶时,茶具设计极具美感。通常是银质,并在表面还有较多的花边装饰。而且茶具中不止有茶杯与茶壶,还涉及到碟子与餐巾、茶罐等,无处不显现着高雅的状态,并且还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4 茶文化文学性和英美文学的关联性

4.1 诗歌文学

诸多英美诗人对于茶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喜爱与向往,几乎能与丝绸、瓷器相媲美,表现出极高的推崇态度。而且在创作期间,茶往往成为诗人的灵感源泉,形成优秀颂茶诗歌。比如《论茶》作品中,便把茶叶和秋叶作为描述意象,写出皇后独特的气质,并表达出生日祝福的观点。《灵丹妙药:茶诗两篇》中,采用比较精炼、通俗的语言,使当代人也能通过阅读诗歌,感受彼时饮茶的情形。另外,从深层次角度来看,此诗歌的寓意也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憧憬与喜爱。雪莱与拜伦也是饮茶爱好者,大多数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茶文化的元素,而且由两位诗人形成的“殉茶文化”,在我国也是极为少见的。

总之,茶文化推广和英美诗歌文学发展有着较大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茶文化促使英美诗歌作品水平有所提高,而英美诗歌发展下,茶文化也有了新的推广介质。

4.2 小说作品

英国小说作品中,茶文化元素还是比较多的,并且有的小说作品中,还会描述饮茶的过程,例如,饮茶环境、相关礼仪等,此类信息均有明显的代表性,同时小说中的这些内容也反映出彼时英国文化情况。特别是在部分小说作品中,采用大量篇幅叙述下午茶时的情景,以及人们交流互动的模式。

比如,奥斯丁便对茶文化有着推崇态度,其对于茶文化的青睐,直接反映在其的作品中,有着详细的描写。《傲慢与偏见》小说整个作品中,描写大量关于饮茶的内容,并说明上流社会的茶会,是当时主要的社交形式之一。从此能感受到,茶文化在英国该历史阶段的地位与社会价值,并能了解到贵族茶会中的着装,还有关于饮茶的礼仪,茶文化在英国此历史阶段得以明显发展,适应英国人在茶文化方面的追求。例如,《匹克威克外传》小说中,便有数十次描写茶的内容,小说整体语言表达也极为生动,注重细节处理,让读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此部小说描写对象主要是英国地层群众关于饮茶文化的习惯与特点。牌桌上有位老奶奶以茶代酒,与他人聊天,这能反映出底层群众的生活状态与茶文化特点。《卖花女》小说中也有关于茶文化的叙述,把茶会与伊丽莎比较,表现出贵族茶会的情景,伊丽莎被迫参加茶会,伪装出一种高贵的状态,而平日言行与喜欢则暴露其实际情况。由此能发现,茶会一般是上流社会举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下午茶文化比较强调饮茶礼仪。英美小说作品中,茶文化元素的运用更加丰富,借此能够看出茶文化在该历史阶段的特点与备受推崇的景象,这对后人分析茶文化具有参考意义[4]。

4.3 散文作品

饮茶不仅是一种文化,还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茶叶所展现出情形淡雅,可反映出高洁与清廉等人格品质。因而,在诸多英美散文中,能看到茶文化的有关内容。整体上来看,基本上是在表达饮茶过程中的心情与感受。散文作品中,作者记录有关茶的内容中,无形中赋予茶特殊的文学性。例如,《四季随笔》便描写出茶带给自己特别的体验。此种描写方式与散文作品相得益彰,均是侧面描写对象。《大众化价格》作品中,作家描写出平民阶层享受下午茶的过程,反映出茶在英国的发展。《泡一杯好茶》的作品中,作者讲述自身对饮茶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并归纳出多条泡茶准则。

阅读英美散文作品中能发现,茶文化元素比较常见,作者表达出对其的喜爱与推崇。并且茶文化还是作者文学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基于茶文化创作期间,凭借想象力,使作品内容更为丰富。散文家乔治在其的诸多作品中,语言极为优美,同时还反映出其特殊的饮茶文化。例如《冬天》中的一句“也许我在喝茶的时刻最感恩闲之乐”,整体营造出极为美好的意境,并且从中也能感受到乔治创作该作品时的情绪状态,彼时饮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形式,几乎所有语言均是在赞叹茶文化。而且根据此篇散文,感受到英国人已经把喝茶当成生活习惯,这部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4.4 戏剧文学

英美艺术体系中,戏剧可以说是“奇葩”,其有着强烈的表现力,使观众受其感染。长期以来,传统表演节目中,戏剧是主要的形式,如今也诞生多维戏剧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尤金·奥尼。上文提到的《卖花女》便是萧伯纳的作品,其是由茶文化延伸而来,属于小说文学与戏剧的结合体。戏剧表达上,利用贵族茶会,突显作品核心思想,并以戏剧方式呈现出来,表达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人们,喜欢以茶会友,这也显现出茶在贵族中的地位。在《卖花女》戏剧中,主要人物与好友打赌,让卖花女混入贵族的茶会中,虽然经过训练,着装和普通贵妇没有差别,但言行依旧和贵族有明显不同,这也是此部戏剧的高潮。从此能感受到,英美戏剧中茶叶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5]。

5 英美文学中茶文化文学性的实践体现

5.1 强化相关研究

茶文化本身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的文学性,给英美文化成长和创作奠定重要基础,让其文学性在英美的文学体系中,展现出自身的实践意义。对于英美文学的分析和创作,应当关注到茶文化元素的部分,特别是要强化文学性层面的分析,梳理现实应用状况。比如,基于茶文化文学性,结合英美文学众多作品,分析茶文化实际的作用影响,进一步探讨该文学性和英美文学倡导的理念有无冲突,由此依托于对茶文化文学性的理解,分析英美作品表达的深层内涵。另外,鉴赏英美作品时,从茶文化文学性入手,应当把其和我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如此才能更加准确的感知西方文学作品,甚至以茶文化为媒介,促进文化交流。

5.2 调整创作思路

在国际贸易逐渐发展中,各类茶产品与其中蕴藏的思想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也能喜欢喝茶与茶文化。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包含不同文化内涵的英美作品诞生,茶文化在其中也体现出自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对于英美文学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茶文化文学性,注重调整文学创作思路以及模式,给创作带来无尽的素材。此种文化性在自身长期发展中,也给英美文学的成长赋予重要契机。所以,不管是创作或是文学研究,均需尝试从茶文化入手,探索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了解英美文学和茶文化的联系。

6 结语

英美文学中,茶文化呈现出特殊的审美倾向,甚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结合上文分析以及对我国文学作品的了解能够发现,对于茶文化的体现,英美国家相对强调传播高贵与典雅的审美观念。而在英美文学发展中,茶文化将会更加深入地融入作品,进一步提高作品水平与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文学性英美饮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