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探究

2023-08-04 10:40覃维英罗棕仁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思政教育融合

覃维英 罗棕仁

摘  要:文章阐述了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对二者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融合理念不明确、课程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匹配性、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其深度融合意识、加强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创新构建教育融合模式等促进教育深入融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均是大学生基础教育内容。前者可通过思想、情感、心理、政治、品德等引导,武装学生头脑,净化学生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中的学习与实践;后者可通过自我分析、技能培养、心理辅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1],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自我职业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促进规划向现实转变。二者对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2],可产生“1+1>2”的教育效果,切实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现。目前,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研究,积极探寻教育融合优化措施,促进教育融合质量提升。

一、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思政教育是根植于中国特色情境,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求的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领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思政教育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作用发挥。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2],可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改革、方法创新、影响力提升提供路径,让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实践需求。例如,基于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可围绕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需求、就业挑战等,引导大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以便大学生正视自身、正视社会需求、正视岗位竞争,能够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成为社会与国家需求的新青年。

(二)有利于教育本土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美国,后在不断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引入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受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时间限制[3],当前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多以国外理论知识为基础,例如Donald E.Super的 Career development stage(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Edgar H. Schein的Career Anchor Theory(职业锚理论)、FrankParsons的Trait-Factor Theory(特质因素理论)等[2]。由于各国文化、历史、政治理念等不同,形成的就业观念、职业态度、教育发展理念也不同。如果一味地以其他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将出现一定教育偏差。这就需要高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建设工作。由思政教育本质可知,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课程可为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建设提供指导。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将两种教育深度融合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建设进程推进。

(三)利于教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政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最基础要求与最根本任务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以此为指导,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教育融合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习内容,拓宽育人维度,给予学生更多元的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职业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等提高,促进大学生健康、优化发展。

二、教育融合过程中显现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融合理念不明确

要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高校树立教育融合理念[4]。教育融合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方式,其目的在于借助不同教育作用补足教育短板,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现状,可知相关人员对教育融合的理解并不深入,融合内容、方法、形式等均存在不足之处,造成教育融合趋向表层化、形式化发展。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特征与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导致所选择思政教育元素多为专业性、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正确理念树立等缺乏指导作用。

(二)课程目标设计不合理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仍是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关注重点[5],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职业设计、职业技能提升、就业与创业选择等方面,关于心理疏导、职业素质培养、思想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表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且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缺乏关联性,对职业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部分学生表示并不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发展与建设情况,多数学生表示毕业后更愿意向发达城市与地区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缺乏合理性,育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尚不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理想与地方发展、国家建设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缺乏匹配性

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匹配性,彼此渗透不足,導致教育融合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内容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占比较少,思政教育指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多数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在职业选择上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盲目从众心理等,亟须思政教育融合解决。但在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学生择业知识讲解[1],就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讲解有限,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点产生较大偏差,导致教育融合深度有限。

(四)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从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多数院校仍存在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多数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由任课教师兼任,课程教学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满足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需求。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有限,对国家就业形势、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缺乏了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成为无用功。

(五)教学方法存在陈旧性

纵观课程教学现状,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知识与技能获取效果有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新时期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科学、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元素相结合,形成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征,满足教育融合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优化发展。

三、促进教育深入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育深度融合意识

要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融合,需要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深度融合意识,立足学生与课程特征积极探寻科学、适宜的教育融合策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职业规划能力等全面提升[1]。例如,教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时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大数据挖掘等方式方法系统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要求整合[6],科学选用渗透材料,提高教育内容契合度。又如,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沟通机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思政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沟通与交流,并能够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核心能力等为目标,围绕大学生四年成长变化,精细化制定教育规划,促进知识与技能传授、思想与价值引导、素质与能力训练有机融合。

(二)加强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一是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顶层设计,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全面化、动态化的思想启迪、情感激发、品质培养、价值引领。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制定中,经各教育团队积极参与明确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培养标准、训练方向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设计中,经教育工作人员系统分析与精细筛选,促进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红色文化、优良传统、理念信仰、优秀品质等内容的有效渗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应用中,经教师改革创新,实现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学生就业态度、学生职业决策、学生自我认知、学生道德品质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融合。

(三)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思政教育内容短缺是制约教育融合匹配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增加思政教育内容是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融合材料挖掘力度,并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将其高效利用。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德育导师工作岗位、生产企业技术员工工作岗位等,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各岗位工作人员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其对职业精神的理解与掌握[7]。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征,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客观、理性面对职业发展问题,纠正学生错误职业观、生活观、人生观等。最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组织学生收集、分析、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内容,指导学生联系自身情况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就业教育、自我教育、理想信仰教育、信息教育等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发展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8],为教育融合奠定良好教师资源基础。首先,通过专业人才吸引、辅导员专业培训、思政教师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等方式,壮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对教师资源的需求[1]。其次,建立完善教育机制,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利用能力,促进教育融合质量提高。再次,建立科学教育沟通平台,促进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思政教师等沟通与交流,使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在其他教师协助下全面、深入了解教育现状,探寻最合理的教育融合点,并能够及时发现与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思想政治问题、心理问题等。最后,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与自我价值深度挖掘意识,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知识学习、能力训练、课题探究等,以便不断提升教育及其管理的综合素质,成为可推动教育融合发展的优秀教师。

(五)创新构建教育融合模式

教育融合模式的创新构建可有效解决教育方法陈旧问题,提高教育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例如,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搭建科学且完善的教育平台。平台可以设置教育宣传栏目、心理咨询栏目、职业咨询栏目、自由沟通栏目等。学生通过平台与指导教师在线沟通,及时解答各种问题,如学习问题、职业决策问题、心理问题、生活实际问题等。又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游戏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引导学生探究与理解职业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将职业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以职业生涯决策教学为例,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入“西部计划志愿者”案例,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主人公职业生涯决策标准、目的、行为、结果等使学生对职业生涯决策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能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精神具有一定认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教师教学过程中设置“桃园摘桃子”“商场选衣服”等情景游戏,引导学生利用职业生涯决策知识進行“桃子”“衣服”选择时,使学生对取舍、利弊等具有正确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需要高校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足够重视,在教育融合实践中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过程中理念不明确、课程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匹配性等问题,多维度、多方面地制定科学、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提高两种教育融合内容契合度;加强教学方法、模式创新力度,提高教育融合有效性;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思想引导内容等,以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质量科学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根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张会.基于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8):189-190.

[3]龚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对接[J].继续教育研究,2013(4):91-93.

[4]钱晓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2):146-148.

[5]李伟娜.独立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王宇.L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徐建.思想政治教育对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分析[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孙平,刘士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高校的主导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3):46-47.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思政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