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防治对策

2023-08-04 08:04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部门污染

吴 宇

(江西省景德镇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土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壤中的残留物含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导致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土壤作为自然界各生物体系的连接桥梁,土壤污染很可能将其危害向外扩散,形成系统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防治对策,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1 土壤污染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土壤污染日渐严重,土壤破坏问题持续恶化。截至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已接近17%,中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占比分别为11%、2.5%、1.5%、1%左右,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部分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1.1 农药的过量使用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药排放量高达50万吨,有超过2.8亿公顷的可耕地使用农药,其平均排放量达到将近15 kg/hm2。农药不经科学处理,直接向土壤中喷洒,会导致土壤中不断积累大量农药,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非生物产生不稳定物质等。事实上有超过一半的农药会被吸收到土壤中,不仅会在农作物的根茎、果实中积累,造成严重污染,甚至会影响人类的食用安全。

1.2 化肥的过量使用

化肥是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材料,我国每年化肥使用量多达4 000万吨,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严重污染,使得土壤的养分维持能力下降,耕地土壤逐渐出现硬化、退化等不良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本身,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另外,化肥中还存在部分土壤无法吸收的物质,这类物质在作物根部逐渐积累,再向地下转移。一旦土壤发生径流或风蚀,其内部的化合物就会出现转移,使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生物健康,甚至引发传染疾病等[1]。

1.3 重金属超标

重金属超标问题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所导致,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进而使得土壤污染范围持续扩大。重金属超标类的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大,而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面积,已经超过了总污染面积的60%,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1.4 放射性元素过多

在医疗、科研等领域,不合理排放常导致放射性元素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到土壤中,会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壤结构,不仅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食物链,还会危害人类健康。

2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由于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因此,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虽然当前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提高了对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视度,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治理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2.1 技术水平不足

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技术是关键,而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起步相对较晚,不少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的使用还需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否则难以充分发挥技术的功能及作用。在适应期内,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当地区域的实际土壤情况和治理手段等,不断调整治理方案,但由于缺少技术人才及治理经验欠缺等问题,导致治理工作难以高效开展,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进而导致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2.2 工作体系不明确

土壤污染本身具有隐蔽性特点,导致其治理工作存在滞后性,在这一背景下,相关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责任划分等,将进一步扩大土壤污染的危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土壤治理工作分工不明确,责任划分不到位。部分区域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由于缺少明确的责任机制,甚至只能由政府进行管理,而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又导致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还有部分领域,如在工业生产方面,虽然在治理过程中可以快速找到责任人,但涉及人员过多,无法快速定位责任分工,很容易造成矛盾纠纷,进一步阻碍了土壤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3 土壤修复不到位

随着我国土壤污染的日渐严重,土壤修复越来越紧迫,土壤修复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某些方面,工作开展仍不到位。(1)相关土壤治理修复法规尚不健全,不能支撑工作的开展。(2)缺少明确的验收标准,导致土壤修复质量难以明确[2]。另外,土壤修复行业仍然存在秩序较为混乱的问题,且治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土壤修复不到位,行业发展不够成熟。

3 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深化土壤污染调查分析工作

土壤污染调查分析工作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通过土壤污染调查分析,相关人员可以有效掌握土壤污染的全方位信息,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类型、污染危害程度等,进而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信息参考,使相关人员更为全面、详细地了解土壤污染情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就目前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重污染型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对周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但要想展开治理,又缺少明确的数据支撑,导致治理工作缺少依据。基于此,相关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土壤污染调查分析的重视,关注调查工作的开展,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提高调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土壤污染调查分析,可以使环境污染治理部门掌握全面的土壤污染数据信息,进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保证污染治理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为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健全防治体系必不可少。只有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才能保证分工明确,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责任落实到位,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治理工作,保证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此,相关部门首先应当安排专门人员,对当前各区域的土壤环境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将其作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和方案制定的标准,确保工作的深入到位。其次,在相关治理和管理部门内部,应当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划分,细化到各部门及人员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主要职能,以确保在防治工作开展期间,能够针对各类问题的发生,快速定位责任人,保证问题解决的效率。对外而言,应当安排各部门与主要被管理单位高效对接,明确被管理方的工作安排和具体职能设定等,以在开展某项工作时,能够明确找到相关负责人,确保工作高效开展。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工作开展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在各部门间构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各部分信息共享交流,保证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3.3 完善土壤治理监管制度

为缓解土壤污染问题,从根本上防治土壤生态污染,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相关部门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土壤治理监管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土壤污染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保证治理监管制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确保对土壤污染的全方位监控和治理。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和防治制度,确保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相关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管理作用,提升土壤治理监管意识,对于辖区范围内的土壤情况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定期收集和分析最新的数据信息,并根据分析情况,明确土壤的污染物类型及其可能的危害范围等,并严格按照监管制度加以处理[3]。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企业、单位等,加大处罚力度,责令其立刻整改或完善,政府部门也要发挥指导职能,大力配合环境治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保证土壤环境治理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为辖区范围内的企业进行基础的法律制度指导,对于违规严重的,要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并定期按照制度规定,对各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根据其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监管,尽量控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实现对土壤污染的防治。

3.4 制定土壤污染防控计划

我国在法律层面已经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相关部门作为法律制度的重要主体,如环境治理部门、新闻媒体部门等,更是要在此过程中承担其根本责任,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在污染防治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必须对重点监测地带展开详细监管,加大管理力度,强化风险控制。首先,相关部门应对农田灌溉用水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避免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危害土壤资源,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其次,为减少土壤污染,相关部门还必须明确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农田种植需要的基础上,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在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向农户灌输测土配方施肥理念,使其能够在种植期间科学用肥和科学施加农药。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农民应尽量使用残留率更低的农药,以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危害[4]。此外,还要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发挥绿植的净化功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颗粒,降低土壤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不仅能够治理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还有利于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充分净化有害物质,保护生态环境。

3.5 加大对土壤修复的研究力度

土壤修复对于土壤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对土壤修复的研究相对落后。我国近年来才逐渐意识到土壤治理和土壤修复对生态环境保护乃至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修复技术的研究,但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无机污染方面,且大多数资金、人力等资源均倾向于这一方面,对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投入明显不足。修复技术直接影响土壤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将更多资源倾向于这一研究领域,尤其对于目前研究发展较为滞后的方面,更要加强资源投入。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力量,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升级,发挥土壤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优化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6 优化先进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先进技术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治理工作的开展水平。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和固化修复技术(如图1所示)等,相关人员在治理过程中,还可对冲洗修复技术、热处理修复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快速高效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实现对土壤的高效治理和环境保护。

图1 固化修复技术示意图

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重金属污染清除技术等。运用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对土壤内部污染物的含量以及化学成分等进行全面分析,并有效保持土壤的完整度,避免破坏其结构,影响土壤酸碱度等,还能有效清除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起到综合治理的作用[5]。生物技术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之一,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技术内容,其可以在治理污染过程中,有效降低土壤破坏程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可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土壤污染现状等,使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获取、过滤和固定等处理,及时清除土壤中的危险物质。为确保该技术发挥其作用优势,相关部门还需加大技术支持,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生物技术不断创新丰富,实现技术多样化,进而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是常见的土壤污染类型,根据其基本化学特征,相关人员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溶解反应,快速清除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并降低其对土壤的破坏度,达到治理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更是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措施。为解决目前的土壤污染问题,优化当前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深化土壤污染调查分析、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完善土壤治理监管制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控计划、加大土壤修复研究力度、优化先进防治技术应用等,实现高水平的土壤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部门污染
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7部门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