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贵安新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调查研究分析

2023-08-04 08:04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贵安收运行政村

罗 柯

(贵阳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0)

1 概况

2022年,《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为此,需进行农村垃圾组分调查,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探索符合本地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方式,减少农村垃圾外运处理量,为完成农村外运垃圾减量目标提供可量化的基础数据。提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综合利用或处理建议。

2 贵安区农村人口基本情况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安辖区农村人口共136万人,包含在农村垃圾治理范围内共67个乡镇,881个行政村,其中30户以上村寨6 809个,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已达100%。贵阳贵安“治垃圾”示范村共135个,户籍数共有104 582户,常住人口259 703人、其中流动人员69 399人,占26.7%、外出务工人员74 632人,占28.7%.

3 农村垃圾分类现状

农村垃圾分为干垃圾与湿垃圾两大类。一是湿垃圾由餐厨垃圾及厨余垃圾组成,多来自餐馆酒店日常经营、村民日常生活、红白事、赶集等,贵阳贵安“治垃圾”示范村共135个,共有餐馆695家,民宿酒店211家,日常经营产生的湿垃圾(餐厨垃圾、厨余垃圾)部分纳入餐厨收运体系,其它通过牲畜或家禽就地消纳或沤肥发酵方式处理。共有养殖牲畜养殖户(猪、牛、羊、狗)33 382户,养殖家禽养殖户(鸡、鸭、鹅)共39 511户,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湿垃圾基本通过牲畜或家禽就地消纳,少量通过沤肥或混运进入乡镇收运体系等方式处理。二是干垃圾由可回收物(废纸、废弃塑料瓶、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等)、有害垃圾(农药瓶、废电池等危险废物)、其它垃圾(砖瓦陶瓷、大棒骨、煤渣、煤灰、卫生间废纸、纸巾等)、建筑垃圾(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废金属等)、农业生产性垃圾(秸秆、农膜等)组成,通过村民日常生活产生,根据分类其处理方式各异[1]。

4 农村垃圾处理方式

农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可回收物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通过物资公司统一收购方式处理,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村大多通过流动收集人员变卖、废品回收站收购至物资回收公司处理。二是有害垃圾全部由供销社网点和回收站点集中回收处理。三是其它垃圾大多通过村收集,镇转运,县或市集中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

前期调查中,煤灰煤渣完全还土还田,就地消纳,135个“治垃圾”示范村,使用煤能源的家庭共有52 535户,年产生煤灰煤渣约7 249吨。六是建筑垃圾由村民建房、改造等活动产生,全部在固定地点填埋或重复利用。四是农业生产性垃圾数量随季节变化,由农业生产活动产生,135个“治垃圾”示范村种植产生秸秆农作物155 928亩,约产生389 820吨秸秆,主要通过焚烧、沤肥、养殖等方式就地消纳[2]。

5 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调查

5.1 调查范围

根据《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CJ/T313-2009),农村人口大于200万人,调查的行政村应不少于30个。本调查按每个区县抽取不少于10%的行政村进行调查,贵阳贵安农村人口136万,故本项目调查范围为贵阳贵安881个行政村,其中贵阳797个行政村,贵安84个行政村,参照10%调查比例,在贵阳贵安农村区域共含10个区(县、市)中选择93个行政村,共选择93个行政村,其中南明区(含双龙)3个、观山湖区5个、花溪区10个、乌当区6个、白云区6个、清镇市16个、修文县11个、开阳县12个、息烽县16个、贵安新区9个,各行政村分别选择15户作为被调查对象,共计1 395户调查样本作为农村垃圾组分调查对象[2]。

6 调查内容及方法

6.1 调查内容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人口分布密度不均、地域辽阔、行政村根据产业类型可以分为旅游村、农业村等,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湿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差异较大,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按照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总体分为4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细分为9小类(厨余类、纺织类、像塑类、玻璃类、纸类、木竹类、金属类、有害类、剩余类)根据抽样结果,对选取的93个行政村,1 395户调查对象现有的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及组分进行调查,并结合产生情况计算现阶段农村垃圾具体产生量及组分。

6.2 调查方法

为便于对调查数据及时统计分析,开发贵阳贵安农村垃圾数据采集小程序,便于调查信息收集统计为更好指导样各村垃圾分类,对10个区县(市)进行了专题培训。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生活垃圾人均日产生量与家庭平均年龄、家庭月收入、户均人口数等因素显著相关,在选取的93个行政村中,每个村选择取15户,在每个月调查期内,将垃圾按9小类分类收集后由联络人员上门进行实测各组分垃圾产生量,并上报至小程序,每村安排1名联络人员上门对被调查户主进行数据称重并上传数据。

7 调查结果

据统计分析,2022年7~11月(除9月之外)期间,白云区产生垃圾总产量为19 192.60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9 505.38吨,减量外运率为50.47%;息烽县产生垃圾总产量为16 205.41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6 909.00吨,减量外运率为57.37%;开阳县产生垃圾总产量为19 820.99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8 979.00吨,减量外运率为54.70%;修文县产生垃圾总产量为19 376.22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7 859.08吨,减量外运率为59.44%;观山湖区产生垃圾总产量为6 132.43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2 799.02吨,减量外运率为54.29%;乌当区产生垃圾总产量为8 349.45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4 013.58吨,减量外运率为51.93%;南明区(含双龙)产生垃圾总产量为2 507.85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1 033.24吨,减量外运率为58.80%;清镇市产生垃圾总产量为34 479.06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14 722.56吨,减量外运率为57.30%;花溪区产生垃圾总产量为38 986.83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18 534.34吨,减量外运率为52.46%;贵安新区产生垃圾总产量为24 014.85吨,乡镇垃圾外运量为11 205.33吨,减量外运率为53.34%,见表1。

表1 2022年7~11月农村垃圾减量统计表

8 贵安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1 存在的问题

8.1.1 宣传手段欠灵活,缺乏激励机制

现阶段“治垃圾”宣传工作主要以印制、发放宣传册以及宣传人员入户等手段为主,部分宣传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较为欠缺,对农村“治垃圾”相关政策精神不了解,不清楚情况较为突出。部分村委会入户宣传活动较少,村民对农村“治垃圾”知晓率及参与度未达到预期。对新媒体、短视频、精确投放等高效率宣传手段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创作激励机制,未打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治垃圾”宣传教育的开放渠道。

8.1.2 分类意识淡薄,垃圾收运模式不一

在“治垃圾”工作前期阶段,因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底子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垃圾分类减量没有完全到位,垃圾混堆现象严重,干、湿混放,生活垃圾混堆,有的将建筑垃圾与装修垃圾投放到生活垃圾中,农村垃圾分布范围广、清运成本高,给杂草、秸秆等垃圾清运工作带来较大的问题。二是收运不及时,由于农村散居现象普遍,垃圾箱池分布较多,虽然要求日产日清,但收运者为降低收运成本,偏僻地方往往几天清运一次。

8.1.3 缺乏规范标准,规范化标准化滞后

在前期工作中,缺少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主要体现为,可回收物回收方式无统一模式,村与村之间可回收物回收方式差异较大,流动人员流动收集占比较高,无法进行有效管控,亟须加快导则落地实施。在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没有国家规范、标准等现成可参考资料,也没有其它类似地区模式可以套用,加之我市各类乡村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工作复杂程度超过预期,未形成统一的工作导则。

8.1.4 掌握底数欠精准,需持续调查

乡镇工作进度不统一,同时农村村庄由于区域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不同,垃圾人均产生量和组成成分差异较大,分类减量采取的治理方式及设施建设也不尽相同,人均产生量低但分布分散、收集处置较为困难等特点,目前做了四个月份的调查,得出了短期内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具体构成的数据,但由于调查期较短,暂未覆盖一个完整年度,同时各村垃圾收运相关台账数据存在缺失,需持续对农村垃圾产生量、具体构成进行调查,以得出较为精确数据。

8.2 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

8.2.1 加大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应多形式持续加强“农户家庭干湿分”“五点减量法”“五个环节”宣传力度,每月在本辖区进行农村“治垃圾”宣传,全面提升村民“治垃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人人参与垃圾治理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村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持续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增强农户干湿分类的主体意识,明确村保洁员二次分类责任、乡镇转运站第三次分类责任,积极调动各环节主体参与分类,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以往垃圾混投、混装、混运等问题,营造从源头到终端“人人参与分类、以分类促减量”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农村垃圾持续分类减量打下良好基础。比如,由村委或相应组织设立“回收小超市”,鼓励居民将可回收物收集起来当做“货币”,可用于“回收小超市”采购生活物品等,村委或相应组织统一售于物资回收公司,售卖所得收益又用于“回收小超市”的货品采购,以鼓励居民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将各类垃圾分类,以保证各类垃圾得到相应的资源化利用。

8.2.2 扩大村镇收运体系覆盖面

环保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垃圾分类的资金投入,并形成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垃圾收运管理向市场化,对原有管理分散设施进行整合,加强日常管护,农村保洁和收运力量进一步充实,解决以往保洁不到位、收运不及时、效率不高、各类垃圾去向不明等问题,从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3]。

8.2.3 探索激发农村垃圾治理活力的途径

将可回收物收益与农户家庭收入、农村保洁员工资收入等有机结合,摸索推行“积分兑换”“预约回收”等“分类+创收”新路子,激发人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和保洁员工资收入。尝试试点探索垃圾收运处置有偿服务机制,收益用于补助保洁人员工资、垃圾收运及设施维护等,进一步增强农村垃圾治理活力。

8.2.4 实施数字化管理,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效率

依托“贵州数字乡村派建设监测”等平台,对区市县、乡镇实施数字化监管,每日由专人值守,实时调度农村生活垃圾设施布局和收运体系运行情况,发现运行异常立即调度处置,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正常运行率长期保持100%。数字化监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8.2.5 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在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治理过程中,围绕各属地相关部门探索出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推广。例如:息烽县“两图一卡”(现状图、作战图、明白卡)工作法,对农村“治垃圾”五个环节逐一分解完善。花溪区“七个一工作法”(一次大宣传、一次大调查、一张设施网、一次大扫除、一支保洁队伍、一个管理体系、一支督查队伍),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落地落实。观山湖区推行“三不丢、两分类、一集中”的闭环模式,即煤灰煤渣、秸秆杂草、厨余垃圾不乱丢,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物分类售卖再利用,其它垃圾集中到镇转运分拣站压缩转运。开阳县推行“源头减量+村民自治”模式,在30个行政村探索垃圾收运处置有偿服务机制,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落实了农村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主体责任。乌当区新堡乡通过实施“蓝袋行动”(网格员通过“蓝袋”上门回收低值可回收物)和“积分兑换激励制度”,助力垃圾分类逐步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8.2.6 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唯一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民生工程,应由相关部门保底,但农民作为受益主体,也应适当地承担清洁费用。应努力探索更加多元化、合理化的资金筹集路径,例如可以尝试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项目整体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各主体资金占比结构。当地环保部门应加大对基础环卫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推广“相关部门+市场+社区+社区环保组织+居民”“相关部门+村集体”“相关部门+村集体+村民”等模式[4]。

8.2.7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采取环保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综合考量企业信用、运营能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声誉、应对环境变化和意外能力等要素,优先选择具有足够运营能力的社会资本。通过环保部门购买服务实施圾收集处置,将由环保部门承担的服务逐步转移或委托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使环保部门逐渐从公益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保证者,从直接拥有和管理转变为制度规划和监督评估,从而形成环保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社会事业模式。

8.2.8 积极探索农村垃圾综合利用的途径

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监管、畜禽粪便处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置相结合,减少外运处置量,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同时,对修文县小菁镇小坝村(市农投集团蔬菜保供基地)、开阳县(十里画廊)试点农村有机垃圾协同处置项目,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积极探索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秸秆、畜禽粪污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途径[5]。

猜你喜欢
贵安收运行政村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苏州工业园区餐厨垃圾产生现状及收运方案研究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员量化考核指标
寻味贵州——贵安新区
贵安之贵 承古烁今
贵安的魏背风骨
“霞客”贵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