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分析

2023-08-04 23:54王晶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王晶

摘要:社区作为城镇的区域共同体,对于城镇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社区治理是当今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作为社区治理的专业力量,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也出现种种问题,本文基于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对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以及社区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治理;任务目标;过程目标

社会工作在目前我们国家的社区治理领域不可或缺。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与我国城镇社区治理的理论相关联,可以根据治理的主体、治理的内容、治理的方式三个方面,建构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此外,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对应于社区治理的目标,并促进社区功能的完善。近几年来,城市社区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疫情之后,变得非常重要,社会工作也在这两个角度下,影响着社区治理的方式和内容,推动社区治理主体格局的改变。所以,重视社区治理,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力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强化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城镇社区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社区治理主体责任意识薄弱

社区基层往往发挥自主能力机会少,主体意识薄弱,再加上社区基层受传统行政的影响,只关注完成工作的结果,有时可能忽略了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这不利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外,有的社区对于整个社区的需求关注度少,没有真正实现为民办事,并且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度是较低的,社区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居民被动参与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导致居民对社区的整体意识不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受阻。

(二)居民诉求传递渠道单一

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的心声对社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现有的诉求表述渠道通常是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除此外别的“民声传送安全通道” 很少,社区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太过单一。此外,社区居民的诉求不一定能成功传递,传递后有关部门也不一定很快关注,这就导致居民的问题可能会被忽略,得不到解决,会使居民主人翁意识减弱。

(三)社区矛盾处理体制单一化

伴随着社会改革深化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矛盾难度加大,社区处理矛盾的单一体制可能无法有效满足矛盾解决需要。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参与协商是解决社区居民纠纷案件、解决社区矛盾的主要方法,面对日益独特化、复杂化的社区矛盾,借助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干预协商的单一处理体制有心无力,处理方法通常简单直接,难以非常好地解决社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事件,这种情况下,社区工作者千头万绪,难以聚焦,精力跟不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正维护居民的利益。

二、城镇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社区治理是指社区的居民参与本社区的事务、解决问题的过程。常见的社区治理模式有四种:

第一种,代表民主模式。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投票选举选出代表,代表汇集居民的意见参与决策。这种模式可以保障社区决策的民主性,但是也有一定风险,会有决策体现个人意见、而非全体居民意见的风险。

第二种,公民参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决策,不需要代表,这种模式可以体现社区决策的真实性。但是对于居民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要求。

第三种,公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社区治理和事务决策由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一起解决社区问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和优势,但需要处理好不同主体利益的问题。

第四种,自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社区居民自行解决社区问题,自主决策,由居民自己组织处理事务。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居民的自治能力,需要保证居民的自主性意识,以及自治权力不受侵犯。

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社區治理的系统化改造,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共治共建的格局。以共治为依托,奏响“治理合唱”。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小区设置党员活动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文体活动室,把小区活动场所打造成党员群众的活动平台、教育群众的文化平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通过治理体系最终实现“没事常联系,有事同商量,难事有人帮” 的效果,形成了社会支持、公众参与、居民自治的治理格局,让治理由社区唱“独角戏” 变为“大合唱”。

增强社区治理法治化。要加强对社区居民法制观念的宣传力度,使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将社区的法律法规尽早完善,并让社区居民知晓,同时将社区的各项事务都纳入正常运行轨道,全部实现规范运行。一方面,实现“定纷止争”,注重以法治思维谋划社区治理,健全“一委二室” 法治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社区稳定和谐文明;另一方面,以法治为平台,提升法治活动内涵。让社区居民身边有法,能够时刻感受到法治氛围,切实做到提升社区居民法律素养,满足社区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举办“社区法律明白人”“法律援助在身边”“法治宣讲微课堂” 等专场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把普法宣传融入到节日庆祝活动、社区文艺表演中去。从而让社区居民不仅仅“知法”,更“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做到矛盾不出小区、不出社区。

增强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逐户走访等方式,划定问题清单,将社区居民的建议列入清单,精准对接社区居民需求,强化社区网格化的治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实施“民生微实事”,彻底解决居民内心殷切期盼,唤醒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动力与热情。

加强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通过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等平台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性、预见性及高效性。要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智能化水平,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居民享受智能化管理带来的便利,从而配合社区智能化管理。尤其是要帮助老年人掌握使用智能手机、社区智能设备的操作,积极引导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力量的参与,让居民群众享受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三、社会工作与我国社区治理

(一)建立矛盾化解的新机制

应对社区矛盾纠纷案件,自主创新解决机制,搭建和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社区矛盾,维持城市活力,实现社会稳步发展。

1.创立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机制

大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众心声无法得到用心倾听,通常是社区矛盾所产生的催化剂。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机制可以解决社区矛盾纠纷。在社区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设与创新社区治理机制中,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意表述机制,加深政府对民意的了解,消除矛盾,争取把最底层的矛盾加快解决。

在政府了解民意的渠道上建立多样化机制,让政府从各个方面都要了解人民需求,为群众很好地解决问题,破除“官僚作风”,积极开展对民意的调研和民众需求的处理。要关心群众,掌握民之所需,体会民之所急,提高居民关注度,充分体现“上情下达” 和“下情提交”。

2.搭建多元化的调解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是解决民众矛盾、平稳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比较之下,司法部门处理途径比较单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凸显出更多的协调能力和便利性,有益于改变目前我国社区矛盾多样化、复杂问题现状。

在调解机制上,要有“以诚待人” 的观念,社区里的矛盾大部分属于老百姓内部矛盾,努力做到不伤和气内部处理,[1]要强化已有的协商机制,要发挥特长,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团体的功效。

(二)改善社区治理方式

多年来,在创新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基层项目得到了显著发展,社区治理体系相对得到完善,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有一些欠缺。社区支部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网点这三个组织没有很好的衔接,大多时候各忙各的,造成社区行政事务冗杂。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基层快速发展,很好地改善了社区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社区住户联系紧密,增强互帮互助

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模式下的民主化商讨体系尚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政之道社商讨不完善。我们要扩大社区的自治空间,其途径就是要提高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水平,政府要留给居委会自由,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居民意愿的集结和社区治理分不开,政府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其中,政府需要培育社会组织,并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资金与制度性保障。政府要呈现开明务实的态度,减少一些政治参与,扩大基层的自主性。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和工作聚集的地方,也是活动最多的场域,而社工在社区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社区居民“参与冷漠症”。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社区与居民的联系淡薄,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使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使其主人翁意识比较淡薄。二是原本社区服务是以自主互助为主,但是当这些服务變成福利性服务的时候,就会使居民依赖过重。面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不足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阶梯式的参与途径,从资讯获取、服务参与、能力提升以及自我实现四个步骤,让社区居民从观望者到参加者,从参加者到策划者,从策划者到组织者再到合作者角色的转变,进而使社区住户联系紧密,增强互帮互助的能力。

2.增强社区住户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当前,总体来说,社区住户的社区主人翁意识比较薄弱,主体参与意识或能力有待加强。在社区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参与主体人员大多是老年人,且可以报名的活动也多限于文体活动,社区服务的提供以及社区管理的决策仍旧取决于社区居委会或者政府等相关单位。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和社区管理等方法来加强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然后根据居民的意见来解决社区问题。社会工作完全能依据社区住户的能力来加强互相帮助的能力,提高社区的自治性。[2]要想服务好社区居民,就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本土化的行动模式,促进专业的在地化、本土化,使社会模式融入社区,找准切入点,能够较快地动员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各方主体利益的参与。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参与、自治、共享,所以居民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而居民能否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事务,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居民自己参与社区治理的理念成熟与否,二是社区是否有完善的社区事务参与机制。所以,社区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展开,能够为来源地不同的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形成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另外是要发掘需求,找到居民真正的需求点,用共同需求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对居民的参与机制进行完善,形成一套法定程序规定的相关制度,以此来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加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3.调动各方资源,鼓励多方参与

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样化主体共存。而社区在链接各方资源方面还有待加强,当社会工作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其专业方法会针对不同社区的难点,结合互联网资源,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网络资源不但来源于政府部门和附近企业,也来自社区住户,这样更加增强了社区的紧密性,更加推动了多样化社区治理主体格局的形成。社会团体在提供专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着技术优势。目前,中国社会团体的数量不多、技术专业能力不是很高,参与到社区建设的社会团体也不太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治理预期效果。

四、结束语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意义重大,社工帮助社区居民提升自治能力,培养社会整体意识,鼓励居民有意愿、有途径、有能力、有价值、有组织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从而实现居民角色的改变和能力提升,使居民的归属感得到加强。做好社区工作,研究与时俱进的社区模式至关重要,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作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4):21-27.

[2] 徐明杰,胡隽.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嘉兴学院学报,2019,31(05):

105-109.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