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8-04 00:09王雅娟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王雅娟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积极探讨和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时间短暂,所以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有效的、完整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而且由于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很多职业院校难以有效对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进行落实。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校企融合下如何高效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校企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本文探讨校企融合下如何高效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全面、深度的整合架构,建立更健全、更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高效融合,确保就业市场与高职院校学院的人才培养形成一对一的连接关系。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借鉴。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新指的是一种将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结合起来的一种思维能力,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对事物提出新的思路和看法,并加以创新和改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包含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的深度整合能力。创业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一个人开始一件事情,并依靠自己的能力快速发展。同时,在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具备开拓进取、人际关系协调、机遇捕捉、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以保证创业活动得以良好开展。通过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以及目前的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重心不再通过创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在于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就业。[1]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高职院校进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以服务、就业、高质量为方针,积极地与各大企业进行协作,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人才培养,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通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还要在坚持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企业为创新创业教学开展提供相应的设施及技术支援,由学校负责提供场所及管理,以营造校园内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善目前的教学设施状况,推动创新创业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建立以应用、实践和专业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与公司合作,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为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按照职业训练规范,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以产业为主体,适时地获得相关的岗位资料,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规划,使其与学院的招生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从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创新创业专业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一些老师仍然是采取“灌输式” 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且这种方法使教师成了教学主体,与“学生主体” 的教育理念相抵触,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地进行知识探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旧有传统的阶段,导致教学方式的落后。

(二)学生学习意愿不高

近几年,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学生也对此有了一定关注,但是总体上他们的学习意向相对较弱。这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受“有用论” 的导向,高职学生觉得只要自己毕业后没有创业的想法,就可以不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创业课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得学生陷入“创业意向降低,学习意愿降低” 的怪圈,高职学生对于创业缺乏科学认识,对创业对自身整体素质和创新力提升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2]第二,由于创业动机、机遇识别、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判断、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跟课堂知识比起来,学生更喜欢从网络、社会寻求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比如著名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或者是演讲。目前,高职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经验大于知识上,因此使得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意愿不高。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拓展仿真模拟教育规模

仿真模拟教学可以全面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集中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实践效能。根据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可以加强实践训练平台的建设,依据实际情况展开模拟训练,为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开展高度仿真模拟训练,能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确保高职学生能够对实际市场变化形式及与之相关的专业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究,为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制定提供一个更明确、更清晰的方向,让高职学生能够提前体会到创新创业带来的挑战和喜悦,为高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二)建立校企多元化联动机制

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还很薄弱,他们迫切需要外部的力量和援助,而当前仅靠国家和院校的力量还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需要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以便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时,需要院校与企业结成伙伴,为学生创新实习空间,把尖端科技成果转变成专业的教学,为学生开发各类有前景的研究项目,并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把握好自己的创新创业机遇,进而促使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得以提升。[3]

(三)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把自身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聯系,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育计划,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育计划的重要内容,对有关的课程标准进行制定,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培养计划座谈会,对存在的缺陷及时修正,同时把学生的专业素质、团队精神以及创新创业精神作为重点开展培养工作,以此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要确保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目前,有些双师型教师培训方式不能满足目前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使之与时代同步。另外,双师型团队培育方式的改革,必须充分关注校企双方的利害关系,建立共同的利益体系以及互惠互利的关系。例如,在以往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培训中,主要是由老师到企业锻炼,企业人员到院校授课,这样的方法效果虽然可以有效地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的变化,对技术型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当企业员工到院校讲课时,要由校方提供“教学助手”,这样可以使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教学偏离预期;在老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企业也要为其提供实践助手,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也可以促使教师更快地掌握实践操作能力。[4]这样的培育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培训效果,还有利于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为促使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有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条件。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学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对当前技术进行革新,这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可将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双方的协作,选择专业实践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在得到学院与企业的一致认可后,才能决定实践训练基地的重点训练内容,这样可以方便培訓技术与工业生产之间的现实转换,而在实际创新训练中所得到的有关科技成果,也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发展的技术储备,从而保障企业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稳定投资,继而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合理增设有关学科内容,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节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采用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地区内企业和学校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条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该渠道将创新创业实验室、合作企业以及专业培训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进程中,创新创业实验室可以通过合作企业来获得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讯,合作企业能够为专业培训机构提供企业创业方面的反馈意见,而专业培训机构又能够为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充足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实验室与合作企业可以协同发展,为创新创业教学开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从实践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能够使地方、高职院校、企业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创新创业平台,而合作企业和实践训练机构也能够推动整体创新创业模式呈现出一种良好发展态势,为校企深度融合下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条件。

(六)以一体化教室促进理实一体化

目前,部分院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缺乏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室,无法真正地做到“理” 与“实” 的结合,继而使得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难以得到有效培养。打造专业一体化教室、促进理实一体化的途径有:一是学校有资金支持或是企业出资,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教学实训场所,二是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训室和教室进行改造,将两者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通过空间的整合,使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不分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增强学生对显性知识的运用和隐性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突破教材的框架,把分处教材各章节但属于同一个工作过程、同一个学科的知识点统一起来,让学生从零碎的知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5]

五、结束语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的大环境下,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积极影响作用,还可有效深化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相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达到政府、院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共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波,徐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华东科技,2022(05):146-148.

[2] 杨天红.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2):

47-50.

[3] 朱梅芳,雷国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0(03):4-5+13.

[4] 丁怀民.校企深度合作产教全程融合:创新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26(03):1-4+13.

[5] 张德龙,杜建霞,张庆华.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13):22-24.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校企融合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模式探究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