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3-08-05 05:40郑迎春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陶行知心理健康理论

郑迎春

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认知世界的阶段,此时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生活经验不丰富,很难从生活及学习中总结出为人处世的方式,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人、事、物相对简单,且受周围环境影响尤为严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小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路途中会走入误区,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做朋友,创设温馨、适宜的教育环境,呵护学生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成长。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知行合一等核心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知识、教授技能时,将爱代入其中,引导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将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生活思考知识、反思知识、实践知识,推行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学习、自由翱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知识的容器。而且上述内容恰好与当前我国的教改方向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基础构架。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陶行知教育理论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从定义上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游戏式教学、教学活动、课后辅导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初步认知,唤醒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部分学生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今,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身体不存在疾病、不虚弱已无法成为健康的衡量标准。最近几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持续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上日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6到12岁之间,此时大部分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具象思维过渡至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这时,学生处理问题时,喜欢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应对突发事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里克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将中小学人格发展分为8个大的阶段,而小学生则处于第4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在于勤奋感的获得和避免自卑两方面。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同时避免各类打压式教育,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的研究,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研究,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及财富。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用于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当前的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认真研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选用合适的途径,将其传递给学生,深化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知与理解,意识到该教育理论的伟大之处。随后,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陶行知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断朝向更好的方向迈进,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成长为健全、独立且具备一定思想高度的青少年。

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在该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活的教育、知行合一三大教育体系,能够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及教育创新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也能够使小学教育持续深化,在教改的过程中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可以使教师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应用,也能够使教师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与学生交朋友,站在平等的视角下,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以充满关怀与爱意的方法,制订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学生纾解问题、走出困境。由此可见,将陶行知教育理论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可行性极高。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精髓,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需要,明确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从而制订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教育策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是“活着”的,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揣摩学生的心理,从心出发,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行为及思想观念。因此,在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下,开展活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教、育的共同发展

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育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注重身心的双重发展,完成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在开展学校教育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学生的世界较成人相比,差异性相对明显,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路径及当前的成长情况,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双重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确保教、育共同发展,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3.知、情、意的深度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上看待陶行知教育理论,应从知、情、意的深度培养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则可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及学习思维、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假设、实验、论证等行为学习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求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强不屈、奋勇向前的意志及品格,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及思想,从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被低估

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学校的顶层设计及实际教学形势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被严重低估。部分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常被其他主科占用。此外,小学阶段,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为其他任课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低,课程不具备专业建设,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档案等内容严重缺乏,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流于表面,价值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如此一来,自然无法体现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更遑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研究。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较少

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实践教学数量少,占比低,这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难以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影响因素之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知行合一等理论角度上看,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我国教育部门颁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需要传授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基础的心理保健常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异常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心理自我疗愈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高的价值。长期以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且固化。教师机械性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效率极低。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相对复杂,致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畏难心理,从而缩减了实践教学占比。此时,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也没有应用该知识点的实践空间,导致教学效率始终不高。大部分学生仅从理论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点,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的层次性低,不仅无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甚至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不足

部分学校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未引入生活化教育内容,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核心原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及认知往往从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形成连接,否则,二者之间的联系薄弱、知识与生活断层,势必会降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从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形式来看,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在执行教育时,多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感低,部分早熟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或逆反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此时,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育,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间的沟通效率较低的情况始终存在,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课堂沟通效率不佳,教师难以与学生交心,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也不利于调整后续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述或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单调、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课堂。在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对课堂不满意,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等原因,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教师应以合适的教学方法疏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性格及其行为,优化课堂互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故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耐心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及其发展规律。在掌握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果。

四、陶行知教育理论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活的教育,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承认学生是“真实的、活着的个体”。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方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教育理论以平民教育实践经验为核心,在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现代心理学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后,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借助优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洽、开展集体生活、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渗透等多项渠道,拓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师的人格及行为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模仿成人为主。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的榜样,能够熏陶学生的品行,使学生学习教师的行为处世方式。从这一视角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和谐、友善的状态面对学生,持续引导学生,为学生做出榜样,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和自己交流,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氛围,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活的教育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还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完善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为创造出优质、和谐、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让活的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学校需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重视,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性,确保教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及任教能力,能够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机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课程及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完善配套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站在学生是“真实的、活着的个体”视角,为学生创造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

(二)知行合一,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也是该理论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讲授与行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效果,提高实践教学占比,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方能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各小学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下,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为学生设计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就实际而言,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相对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及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体系、重构知识框架,并在理论教学中,融入诸多专项的实践性活动,使理论知识讲解与教学实践并行,真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例如,教师在开展有关坚韧品质、坚强意志方面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本阶段的知识,为学生安排户外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某项困难,适当为学生安排小挫折或小困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敢于解决困难,充分发挥并调用个人能力及潜力,才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坚韧品质及坚强意志的理解与认知,真正让知行合一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地。

(三)生活教育,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尤为重要。生活即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相对成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适当的环节引入生活情景或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景体验感,以深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认知及理解。将生活教育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便于在教学活动中代入,打造真实的场景。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把握学生当前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化课堂。例如,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以留守儿童及感恩教育为主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视所谓的留守儿童身份,同时,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及爱护。引入社会中的感恩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优化感恩教育形式,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使用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诸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素材。例如,在校园一角拍摄各类动、植物旺盛的生命力,优化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插入生活化教育资源,不仅能够体现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及其指导价值,还能够让学生真正在贴近个人生活实际的课堂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有效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互动教学,促进课堂沟通、交流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均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阻碍,且此类教学形式也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严重不符。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教师必须打造多元化的互动课堂,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求师生间高效互动、生生间同频互动,通过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合理的师生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在真正和学生交心后,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异常问题,从而为学生制订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用以疏导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或完成案例教学,加强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致力于带动学生思考,并给学生交流的空间。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常见问题,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心理健康课题,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还可以设计游戏化学习活动,为学生舒缓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思维,弘扬真善美的精神。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在强调课堂互动的基础上,开展游戏化教学,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当前行为规律及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数字抱团”活动,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2组,开展比拼。每组派出相等数量的学生,在规定范围内绕圈自由活动,教师为学生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舒缓学生的紧张心情。在某一时间节点,由教师喊出任意数字,学生则需要立即根据教师报出的数字抱团成组。如,教师喊出3时,则需要在场的两组学生,每3人为一团,快速集结抱团。在游戏中,失误少的一方获得胜利。此类游戏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五)心理指导,完善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教育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完善学习心理指导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养成学习行为、学习意识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常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心理状态稳定成长、稳定发育,从而在正确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的过程,是让学生慢慢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建立学习习惯的过程,这也是陶行知教育理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小学教育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指导中,教师可以从学习态度指导、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入手。

首先,学习态度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要求教师意识到学生当前的行为能力,从学生日常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面对考试的态度两个方面入手。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在学习时,应具备专心、虚心的品质。在做学问时,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通过观察、假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实分析问题,通过推理得出实验结果。在一系列的指导下,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正向学习态度。从考试态度层面来说,陶行知先生认为,在面对考试时,学生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状态,需要教师辅助调整。这类状态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及心理正常发育。在考试态度方面,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考试,正视考试这一测评方式,具备诚信考试的思想,预防考试作弊等现象。教师应该从学生当前的心理接受能力入手,认真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行为特征。随后,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身心,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完善对学习态度、考试态度的辅导教育。

其次,针对学生兴趣方面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与兴趣息息相关。此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及心理辅导方向,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兴趣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兴趣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原动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面对校园生活,让学生真正爱上校园、热爱学习,并愿意在校园环境中开放自己,勇于表达自己,以便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人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心理指导,应该从物质环境及兴趣培养两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使用各类先进的多媒体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学习体验。而在兴趣培养方面,则需要为学生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五育并举,让更多的趣味及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

最后,针对学习方法的心理指导方面,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下,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带领学生从观察入手,随后认真思考问题并提出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动手验证个人的推理。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以鼓励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发现身边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设计认知冲突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除此以外,设计小组合作、小组讨论、集体研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走入集体,并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必要课程,在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主能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将陶行知教育理论融入其中,能够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改变原有的教育策略,以活的教育、知行合一、生活教育、互动课堂为主要策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能真正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猜你喜欢
陶行知心理健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