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联动 巧作文章
——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探究

2023-08-05 05:40麻平平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双龙洞游览景物

麻平平

大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总觉得无从下笔。如何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并乐于写?这个问题,值得一线教师好好思考与探究。仔细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同样主题在不同年级的编排要求又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抓各个年级教材的编排特点,各个单元不同的语文要素与习作要求,找准读写的最佳结合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读写联动,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习作水平,巧作文章。

一、读文本

(一)精读整组文章内容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编排了整组的课文与习作。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整组课文进行研读,明确本组教材的语文要素和单元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统筹安排,指导学生逐步突破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文章——巴金的《海上日出》、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习作例文——袁鹰的《颐和园》、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还有一个交流平台加习作,该单元的主题:妙手写美景,巧手著奇观。《海上日出》,通过描写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的几种不同景象,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顺序,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习作例文《颐和园》,描写了颐和园中有名的长廊、壮观的万寿山和美丽的昆明湖,全文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七月的天山》,作者描写了自己骑马上天山所见到的雪山、森林、野花等美丽风光,表达了对七月天山热爱的情感。该单元的学习目标:精读整个单元的课文,感悟作者的用词遣句,能抓住表达作者行踪的语句、过渡句,借助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会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写景,一般有时间顺序(早晨→中午→晚上,春→夏→秋→冬)、空间顺序(按照“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顺序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地点变换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等。

(二)积累单元习作素材

写作源于生活,而学生常常对生活中的事情、景物熟视无睹,平时没有积累而导致写作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从一开始学习新的单元时,教师应该关注单元习作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写作内容,为单元习作积累丰富多彩的素材。

当下,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都慢慢改善,每逢假期,家长往往会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去风景区游玩。平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出去游玩时要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风景,多拍一些照片,多积累一些素材,游玩后,想想这个地方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哪些景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可以发个朋友圈,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只有平时看得、想得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素材才能慢慢积累起来,到了写作文时才能有东西可写。

(三)立足课堂精准指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教材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例如,同样是学习写景的文章,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写景;三年级下册则要求“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是一段话的写作顺序;到了四年级上册,“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上升到感受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要求不断提升。针对不同年级语文要素的不同要求,教师要立足课堂,精准指导,由外而内,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中习得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要带着问题读课文,好词佳句细细品。例如,在学习本单元的《海上日出》时,学会抓关键词,即抓住描写景物或景象变化的词语,了解学习写景的顺序。比如在学习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抓住“小半边脸”“上升”“冲破”“跳出”等词语,了解日出的过程,作者抓住颜色、形态和动态写其变化,具体地写出了太阳冉冉升起的壮丽景象。学习体会作者精彩的用词,比如文章中用“透”“镶”“冲”“染”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光芒的奇异景象,赞美了太阳势不可当的威力与气势。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把文章写得精彩,比如文章最后作者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来结尾,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日出”这个雄伟壮丽的景象给人极大的震撼,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奇异景观的赞美之情。

二、学方法

(一)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统编版教材,很多文章都出自名人大家之手,在他们的笔下,一处普通的风景,一个平常的景象,都能写得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认真探究其中的奥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游览经过: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本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这也是学生要重点学习的。何谓“移步换景”?就是随着游人的步伐,更换游览的地点,将沿途所见所闻记下来。第一部分,开门见山,作者写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部分,写一路上的见闻。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映山红长得旺盛。因为“粉红色”“各色”“新绿”交相辉映,所以作者感到“一片明艳”,“明艳”一词概括了山上生机勃勃的春色。用四个“时而”构成排比句,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这两对反义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路上溪流的形态美和声音美,侧面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正浓。第三部分,描述外洞的具体情景。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洞口比作“桥洞”,形象地说明了双龙洞的洞口是拱形的,具有“宽”的特点。第四部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作者采用设问句,一问一答,具体说明了小船的小,进而突出孔隙的窄小程度。一个“贴”字,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只能紧紧地靠着船底的情形,准确地表达了平躺在小船上经过孔隙时受“挤压”的感觉。第五部分,介绍内洞的特点及内洞的景物。内洞里,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突出内洞黑、奇、大的特点。第六部分,作者乘船出了双龙洞,游览完毕。作者笔下的双龙洞,是那么有魅力,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像彩霞一般明艳,那时急时缓的溪流如琴声一般悦耳,那偌大无比的外洞像大会堂一般宽敞,内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美不胜收,随着作者的足迹,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游览了一番金华的双龙洞。

在建厂初期,茅台并不是一个可以自主营销的企业,而其实现自主经营经历了两个过程。1985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文通知,茅台酒的销售超计划部分的30%可以由企业自行销售,这是茅台酒走入市场经济的第一步。1992年12月,茅台酒厂全面实行自主经营。至此,茅台酒正式走向自主经营的发展之路。

(二)明确单元习作主题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主题:“游”,习作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填写你游览过的地点;按游览顺序写一写,把你游览的整个过程写具体。从之前三年级的“围绕一个意思写”“推荐一个好地方”指向单一的景物、地方,到现在的“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可描写多处景物,习作内容丰富,要迁移运用“按景物变化顺序写”“把看到的景物与感受结合”等写法来写景物,体现写景方法的习得与运用,要求提高了,写作难度也加大了。

该单元是习作单元,共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习作。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名家名篇,前一篇重点学习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景,体会其表达效果;后一篇重点学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景,把最有特色的景物重点写清楚。交流平台要求能结合作文内容,总结梳理写景的方法;能按顺序说一说游览路线,能按顺序把所看见的一处景物写下来。习作例文《颐和园》,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文章写得很精彩,文中的过渡句特别有特色。《七月的天山》,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作者主要写了骑马上天山所见到的雪山、森林、野花等美丽风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挖掘阅读教材和写作表达之间的衔接点,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习得写作的技法,明确该单元的习作主题与方向。

(三)梳理总结读写方法

教师应基于文本,教学生学会梳理总结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努力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分点逐步渗透,先读懂课文写的主要内容,再讨论写作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迁移,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因为有了平时阅读课中的写作指导,首先进行仿写几句话或一个片段,然后再进行篇章的练习,学生的压力大大减小,写作变得生动有趣。

整个单元学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总结出每篇课文不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色,从而更好地吸收体会。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如表1):

三、巧写作

(一)仿写起步,读写统一

仿写,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了一座高效的桥梁,读写结合,从读到写,以写促读,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写作信心,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进行重点、深入的分析,学习它的修辞、结构,尝试着仿写句子、片段,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顺序写景,“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由“入山”转到“溪流”,显示了游览顺序。《海上日出》中写晴天看日出时,按照“出现小半边脸—慢慢地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这一太阳变化的顺序写出日出的过程。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试着去观察一处景物,先和同伴交流,再动笔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按照课文进行仿写训练,锻炼了学生观察景物并按顺序写景的能力。

(二)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浅显,认知水平有限,因而,会对一些事物理解得不够全面,很难把文章写得出彩。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有大量的阅读,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本,循循善诱,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在生活中细致观察,把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所悟写进文章里。

单元习作,既是对整个单元语文要素综合运用的检验,也是给学生展示自己文学修养的最好舞台。该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游”,基于前面的多次仿写练习,加上学生的亲身体验,文章写起来就顺畅多了。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游西湖》,他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重点写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名扬八方,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独有美丽的西湖。寒假,我和父母一起去西湖游玩。

冬日,西湖的景色美不胜收。微白的太阳光照着西湖,湖水依旧那么清澈,微风吹过,湖面泛起波纹,迎着银色的光芒,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一块散发着光芒晶莹剔透的钻石。一转瞬,湖面上起雾了,朦朦胧胧的,仿佛是雾仙子用白色纱巾在西湖上跳舞。

冬日观西湖,肯定要去看“断桥残雪”。雪过天晴,站在玉皇山上向下看:断桥的阳面,冰雪消融,偶尔有些地方没雪,有“雪残桥断”的感觉;断桥阴面,雪一点儿都没融化掉,那便是“断桥不断”的样子吧。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雷峰塔。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塔,顺着阶梯走进雷峰塔,那一堵堵残垣断壁、那一块块残损的陶砖映入眼帘,让人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白蛇传》。传说蛇妖白素贞为了报答前世有救命之恩的许仙,遂化为人形来报恩,最终如愿与许仙相识后嫁给了他。婚后,法海和尚把许仙骗到了金山寺软禁,把白素贞收入钵内,压在了塔下。数年后,他们的儿子考中了状元,于是到雷峰塔前祭拜母亲,将白素贞救出,全家终于得以团聚。

除了雷峰塔,我们还游览了三潭印月等景点,每一处都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美丽的西湖,仿佛是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子,一轴百看不厌的画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你难道不来看看吗?

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此外,班里还有好多学生都能把游览的过程写得很精彩。如《游三亚》《游黄山》《游仙居》也都写得挺好。

(三)修改作文,总结提高

俗话说,作文三分写七分改。单元作文写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不断地修改,以求达到完美。

作文的修改,最好在写完之后就进行,一鼓作气,可以是自己小声地朗读,在一遍遍地朗读过程中,发现哪些字书写有误,哪些词用得不妥当,哪些句子写得不流畅,然后进行恰当的修改。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离不开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景物描写得美不胜收,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景物写得活灵活现,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景色描写得气象万千。另外,还要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前后呼应?主题是否突出?如果所选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地表达主题,那就要进行增减适当的文字。之后再通读整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是否严谨?段落之间过渡是否连贯?在每次转换游览地点时,可加一些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样能使景物的转换更加自然,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最终使自己的作文达到满意的程度。作文除自己修改之外,还可以与同伴交换作文进行修改,把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文里的游览顺序是否清楚明了,景物特点是否翔实具体,如有不当,可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修改。

四、结语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掌握的写作方法应该是从课内外的阅读中得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理解、提炼、总结方法,先进行句子或片段的仿写,继而高效地完成习作,在读写联动中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地提升。

猜你喜欢
双龙洞游览景物
游金华双龙洞
四时景物皆成趣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写写冬天的景物
游览乘法大观园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美术馆游览指南
随着脚步看风景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