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途径探索

2023-08-05 05:40
考试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微课学科信息技术

李 淑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精选适合的信息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找到媒体设计取点,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设计学习情境,组织信息数据交流活动,利用微课助力重点难点突破,布设翻转课堂训练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能够创造深度学习契机,学生回馈主动,教师组织顺利,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学生对媒体信息辅学手段最为熟悉,教师要有优化应用的意识,不能过度依赖媒体,也不能不用媒体,唯有做到适度、适量、适时,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也能够丰富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媒体数学情境,启动深度学习机制

媒体情境设计和应用,早已成为学科教学情境设计的首选,教师在媒体情境设计时,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科学应用媒体手段,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媒体情境手段设计亟待创新,教师要有对接意识,对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认知有客观把握,以提升教学设计适合性。

媒体助学作用显著,教师对多媒体应用也是情有独钟,不管是文字信息还是图片信息,大多会选择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其便捷性显而易见。学生对媒体展示形式比较熟悉,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教师需要作出相应改变,对媒体情境设计方式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文字信息中增加学生参与份额,这样可以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如学生的作业、学生设计问题、学生收集案例等信息,都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热情。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多点对接,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详细分析,找到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助学作用,而不会陷入滥用的窠臼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辅学形式有选择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思考,对相关学情作深度分析。如教学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解析轴对称的概念,观察教材相关图示,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这是其他班级学生的作业,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能不能给出一些修改意见?学生详细观察,开始品头论足。“这个图画得不标准,轴对称图形要能够对折重合,这幅图有些偏差。”“这幅图是剪纸,对称情况良好,但剪纸图案太简单了,就一个圆,不能给人带来学习启示。”教师参与学生点评活动,对轴对称图形做强化解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对称轴图形,尝试用画笔制作简单的图形。教师没有展示网络收集到的课件内容,而是投放了学生作业。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研学环节。媒体展示未必要追求色彩和灵动,抓住学生关注点尤为重要,其助学效果超出我们的预料。

二、组织信息交流活动,强化深度学习感知

学生对网络媒体技术应用最为熟悉,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时,要对学情有客观分析,针对学生学习期待组织交流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准备适合的交互机会,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也能够激发学生学科潜力。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信息交换、信息共享活动,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校都有家校微信群、QQ群等公共信息交互平台,如果教师设计一些信息收集交流活动任务,学生会主动响应,也能够借助这些平台展开信息交换和共享活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敏感,特别是借助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掌握学情基础上展开设计,其助学效果显著。

信息技术助学作用丰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渗透信息技术内容,能够对学生感官带来冲击,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教师要对活动内容作深度分析,找到信息技术渗透切点,以提升教学契合性。教学“倍数与因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课前设计信息收集任务:倍数和因数有哪些特征呢?不妨先阅读教材,或者进入网络展开信息收集,如果能够找到一些定义、典型案例、辨识口诀之类的信息,可以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学生对网络信息收集比较熟悉,根据教师安排进行操作,找到不少类似的素材,经过反复推敲,选择有代表性的信息推送出来。教师筛选学生推送信息,挑选一些在课堂导学环节投放。如:“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还有倍数和因数关系口诀:“因数和倍数,单独不存在,互相来依靠,永远不分开,枚举找因数,相乘找倍数。因数能够数清,倍数数不清。”教师是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点推介,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的机会。教师让学生收集网络信息,设计了具体的要求,为学生提供难得学习机会。

三、运用微课攻破难点,提升深度学习效率

微课是教师施教的重要辅助手段,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突破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微课课件,适时播放微课视频,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启发,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微课具有广泛用途,为学科带来更多支持,教师要科学设计微课方案,以提升微课调动作用。

(一)精心设计微课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难点重点处理方略设计环节,教师不妨借助微课视频进行助学设计,将重点突破措施以微课形式推介出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机会,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对重点难点内容作深度思考,对突破措施进行深入研讨,逐渐形成思考共识,这样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学习。微课视频可以反复多次观看,也能够有效延伸学生学习长度,教师将微课投放到微信群中,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下展开学习。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在目标设计环节,教师已经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给学生以明晰的指导,教师设计了微课视频,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利用拼接动画形式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学生对动画视频最为熟悉,自然能够顺利找到思维起点,对整个推导过程进行详细观察,自行归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后面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奠定基础。教师借助媒体手段设计了动画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观看思考和探究环节,主动归结出面积公式,形成学习认知内化。学生喜欢看动画,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其适合性高,激发效果显著。公式推导讲究逻辑性、程序性,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要厘清顺序,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

(二)吸纳生本设计意见

教师设计微课视频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学情分析时,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诉求,对学生能力基础作出正确判断。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取向、学习悟性、学习基础等因素作客观分析,都可以提升微课设计品质。教师广泛征询学生参与意见,也能够有效提升微课设计针对性,这有助于数学教学难点重点的顺利突破。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对多边形面积公式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先期做学情调查,让学生提出一些疑惑问题,为微课制作提供必要的素材信息。在微课视频展示播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看意见,为后期的修改提供参数。如三角形面积推导视频设计,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借鉴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设计路线。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逐渐形成微课视频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微课设计建议,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紧密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辅助,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行动,其激发效果显著。教师吸收学生设计意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科思维,主动参与探索性学习环节。

四、推出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深度学习反思

翻转课堂与微课设计有相通之处,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科学安排,利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课外训练活动,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思维有重要助力作用。

(一)优化翻转课堂设计

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翻转课堂学习机制,能够延伸课堂教学长度,教师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延伸训练设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展开自主研学行动,能够促使学生自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翻转课堂是教师设计的远程教学微课课件,给学生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利用网络观看这些翻转微课视频,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外训练活动,自然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达成翻转课堂的效果。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学生对分数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但对单位“1”的概念、分数单位等内容不是很清楚,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通过前期的自主学习,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课堂教学程序打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并给予学生一些方法讲解。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设计了一些课外训练题目,以翻转课堂微课形式投放到班级学科微信群,要求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展开学习和探索,将学习答案回馈到微信群。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作出方法指导,确保学生课外训练顺利展开。翻转课堂是网络应用手段,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设计,将课外训练与网络对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多重对接,教师要针对学生关注点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认知。

(二)创新生本远程学习

学生对远程教学方式感觉新鲜,教师不妨借助云平台推出一些课件信息,在课堂进行云平台对接,现场播放其他班级课堂实况,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学生观看其他班级学习状况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顺利截获一些信息,结合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对应思考和归结。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连线的形式,与其他班级教师、班主任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学生家长进行学科教学通话,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等概念有了一定了解,教师连线其他班级教师,要求其他教师介绍分数学习经验和方法。学生对这项连线比较重视,都能够认真聆听。有的教师利用具体分数案例,解读整体“1”的概念,如一个饼是一个物体,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图形,这里的“1”是指整体,如果将这个物体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就是几分之一。有的教师还推出了一些图形案例,给学生提供直观观察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推出课堂连线环节,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学生对其他班级教师讲课比较陌生,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围绕学法展开教学设计,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为丰富,学习体验更为深刻。一个连线,成功打开学生学习思维,其助学效果显著,这当然是成功的教学设计。

五、延伸网络训练设计,拓宽深度学习维度

学生对线上交互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适时推出一些网络交互任务,在多重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学生进入线上作业探究时,教师不能缺位,要对学生训练情况做时时监控,及时作出干预,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训练路径。

(一)设计线上作业任务

学生已有线上学习经历,教师要科学设计线上训练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交互的作用。由于防疫的需要,很多学生都有线上学习经历,也熟悉教师线上教学套路,如果教师不能作出对应改变,学生感受不到创意设计,参与线上训练的热情也会锐减。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诉求作深度解析,针对学生学习期待展开训练任务设计,推出一些鲜活的数学案例,组织学生展开网络交互活动,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灵感。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对组合图形特点展开具体分辨,要求学生学会分割组合图形,利用规则图形面积公式计算其面积,最后是累加计算,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总和。学生对直观图形比较敏感,自然会积极响应。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及时作出引导,确保学习程序进展顺利。在课外作业设计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些线上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之中,寻找一些组合图形,利用手机拍照,使用学习工具画出组织图形,具体测量其数据,对接网络交互平台推送数据信息,让其他学生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测量数据不断输送到微信群,教师及时介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讨论活动,对学生训练表现进行理性评价。

(二)组织生本网络交互

学生进入网络交互活动之后,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其训练效果是低下的。学生早已熟悉网络交互,教师要提出具体的交流要求,设定一定的交互规则,让学生按部就班展开交流学习,这样才能赢得训练效益。如数学模拟实验观摩和操作,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适时推出数学模拟实验程序,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实验操作和讨论。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设计的网络交互任务是:每一个人设计一道组合图形面积的训练题目,将题目推送到微信群,指定学生来解读,可以指定多人来解答,看谁最先找到解题的路线,得到正确的结果。任务推出后,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开始寻找网络素材,希望设计出具有高含金量的题目。在学生互动环节,教师进入微信群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组织学生有序展开互动。经过一番互动,学生都能够获得参与机会,教师对学生网络交流活动表现作归纳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教师设计了网络交互活动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因为可以自行指定学生来解读训练题目,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学生主动运用网络收集信息,针对性展开训练题目设计,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深刻而鲜活。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科教学打开方便之门,教师要作好创新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结语

信息技术包含诸多内容,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策略展开积极探索,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比较熟悉,教师在策略设计时,需要有创意探索,找到新鲜的对接机会,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触动,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数学思考和实践。多媒体、微课、翻转课堂、网络、手机、电脑等,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造条件,教师需要深度研究,确保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环节。

猜你喜欢
微课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