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2023-08-06 06:27黄琳翔耿静涛蒋泽宇胡倩
中国市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黄琳翔 耿静涛 蒋泽宇 胡倩

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有的技术创新模式难以发挥显著成效,因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而引发的“卡脖子”问题尤为突出。而颠覆性创新俨然成为企业转危为安、获取和维持自身优势的首要选择。因此,文章基于数字化转型背景,选取在位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具体而言,基于TOE分析框架,文章认为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由此提出互补性数字化平台、组织韧性以及动态能力是提升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变革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1-0093-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1.093

1 引言

自Christensen首次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以来,便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中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目前,得益于学者们的不断探索,其理论发展已由最初局限的低端创新,延伸至其他创新区域。其中,已有研究表明以“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后发企业可借助颠覆性创新获得飞速增长[1],即新进入者可利用颠覆性创新实现对主流市场中原有企业的赶超。然而,现有文献大多将关注点聚焦于后发企业颠覆条件及实现路径上,鲜有从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涌现,不仅从根本上转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价值创造模式,还进一步加剧了产业与行业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原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在位企业,又该如何维持竞争优势呢?相较于根据顾客需求持续优化产品性能的维持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对在位企业创新产品技术与服务,以抵抗后发企业侵入及颠覆的威胁,意义重大[2]。基于此,根据TOE(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文章提出在位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依托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从构建互补性数字化平台、提升组织韧性以及动态能力三方面对其颠覆性创新发挥正向影响。首先,互补性模块数字平台降低了企业间知识搜寻整合的难度,增强了在位企业发现技术与资源新组合的可能性,有助于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其次,组织韧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应对突发情形并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可帮助企业尽快适应环境变化引致的内外部变革,实现颠覆性创新;最后,动态性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可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激发在位企业韧性潜能,进而推动颠覆性创新。综上所述,文章将立足于在位企业视角,结合数字技术优越性,为陷于困境的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2 理论基础

2.1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及特征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变革式创新。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理论得以深入发展。例如,Li等认为数字化转型是由信息技术变革促成的[3]。肖旭和戚聿东从产业层面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提升生产数量以及效率的过程[4]。胡斌和刘作仪指出,数字化转型并非利用“大智移云”进行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基于跨界融合来改造传统商业模式或业务形态[5]。李晓华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实体企业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业态的融合创新战略[6]。纵观国内外现有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数字化转型含有三个特征:以企业为主体;以数字化为手段;以企业最终效益为目标。因此,文章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变革升级组织结构、业务等方面,从而提高企业最终效益的过程。

2.2 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數字化转型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组织绩效。Wessel等发现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搜索成本,从而产生更有价值的决策。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帮助企业迅捷捕捉市场变化,促使企业为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与完善创新,最后实现顾客满意度及组织绩效的提高[7]。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首先,数字化转型可破解行业间技术壁垒,提升组织技术水平,便于企业更好地进入新市场。其次,数字化技术可用于培训专业化员工,提高员工处理问题的敏捷性与熟练度,提升工作效率[8]。此外,数字化转型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业务部门的空间限制,增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程度,提高企业生产率。

2.3 颠覆性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Christensen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并衍生出颠覆性创新理念。他认为市场中总存在一部分低端消费者,对他们而言,主流产品存在技术过剩的问题,颠覆式技术的产品的某些特性虽不及主流产品,但由于其便宜、简单、方便等特点,将优先占领低端消费市场。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渗入主流市场,最终实现对主流市场的颠覆。随后Christensen将其衍生为颠覆式创新,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兴市场通过一系列突破式的变革与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新产品逐步替代原有市场成为主流产品,或新技术、新服务成为主流技术或服务的过程[9]。而陈继祥和王敏则是将颠覆性创新界定为通过开拓新的技术、研发新的产品与新服务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企业突破原有的竞争格局,转向前沿性的市场需求[10]。

2.4 颠覆性创新的特征

根据颠覆性创新理论,不同学者对其特点有不同的界定。例如:Govindarajan等认为颠覆性创新有以下特点:初始性能较低;主流顾客不接受新辅助性能;更便宜、简单;起初只吸引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利润低且极易被忽视;产品主要性能随着研发投入增加和科技进步提升,并最终吸引主流市场顾客[11]。Christensen等认为颠覆性创新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点:初始功能较差且技术简单;起源于非主流市场;制度和规则的障碍在其所扎根的市场上较小,行业壁垒低;接触颠覆性创新的老顾客不用改变工作方式;该创新最终能让顾客无须付出更多的代价从事之前必须由专家完成的工作[12]。综上所述,大致可总结得出颠覆性创新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技术简单、价格便宜、利润较低;初期定位低端、非主流市场,后期在主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满足新需求或尚未被重视与满足的需求;随着投入的增加不断吸引更多顾客并提高组织绩效。

3 數字化转型背景下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 TOE(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来探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一,技术层面。从技术平台设施和技术进步两方面对企业颠覆性创新产生积极影响。技术平台的搭建,减少了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效率和生产率[1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术设施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数字技术的使用途径,企业内部成员借助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增强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

第二,组织维度层面。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利于调整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创新效率,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目标。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规划了企业前进发展的方向,能够更加高效地集中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推动实现企业颠覆性创新。

第三,环境层面。政府政策与企业创新联盟对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效应。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为在位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可借此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推动企业颠覆性创新,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一定程度上散发出数字化技术的积极信号,助推了企业颠覆性创新[13]。而企业联盟关系的建立可使企业进行数字化信息的交流与分享,获得更多有关颠覆性创新的新知识与技术,构建了资源价值共享机制,实现协同效应,推动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同时,随着企业间联盟关系的稳定增强,企业间数字技术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便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促进颠覆性创新。

4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提升路径

基于TOE(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可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不同程度上影响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进而文章认为互补性数字化平台、组织韧性以及动态能力将是提升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路径。

互补性模块数字平台提升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互补性模块数字平台是一个能够让资源以及信息共享的组件,它有确切定义的模块接口规则,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有利于推动正在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企业与异质性合作伙伴走向“背靠背”的合作,进而催生技术方案的裂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颠覆性创新。此外,互补性数字化平台的拓展性能增加企业引进新技术的机会,从而促进颠覆性创新。

组织韧性有利于提升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组织韧性主要体现了企业的三个能力,即适应能力;改革与抵抗危机能力;劫后生存能力。首先,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让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做到维持稳定,并且通过提供一个质的基础积累,使企业能够面对这种非连续挑战而积累知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颠覆性创新。其次,在稳定的基础上企业需主动寻求变革与创新,不断地与复杂的生态环境磨合。最后,企业想要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离不开经历危机后的复原能力。可见,组织韧性的三个能力能提升企业颠覆性创新。

动态性环境助推在位企业顺利实施颠覆性创新。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及时响应、快速创新及有效协调和重新部署内外部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构建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复杂的动态环境能够塑造企业动态适应能力,进而间接地提升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另外,复杂的动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下能够刺激企业引进新的技术,进行变革与创新,同时,企业也会主动去寻找出路,根据环境来制定自身的颠覆性道路,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可见,动态环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驱动在位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余维臻,陈立峰,刘锋.后发情境下创业企业如何成为“独角兽”——颠覆性创新视角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1,39(7):1267-1276.

[2]白胜,袁静,雷粤.在位企业回应颠覆性创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软科学,2021,35(4):121-124,144.

[3]LI L, SU F, ZHANG W, et 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SME entrepreneurs: a capability perspective [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8,28(6):1129-1157.

[4]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8):61-70.

[5]胡斌,刘作仪.物联网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特征、问题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18,26(8):127-137.

[6]李晓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经济纵横,2016(3):57-63.

[7]WESSEL L, BAIYERE A, OLOGEANU-TADDEI R.Unpack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T-enable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21, 22(1):102-129.

[8]CARTWRIGHT P, ANDAL-ANCION A, YIP S.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businesse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 44(4):34-41.

[9]CHRI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7.

[10]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5-160.

[11]GOVINDARAJAN V, KOPALLE K.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 ante predictions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 (1) :12-18.

[12]CHRISTENSEN M, RAYNOR E. 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M].Bost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3]张新,徐瑶玉,马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38(1):92-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2106f01050052);安徽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業训练项目“数字化转型对在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10357445)。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