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博物馆”研学策略探究

2023-08-07 10:13刘付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研学

刘付茜

摘 要:博物馆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当下,如何把博物馆教育研学与为青少年教育服务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促进课本知识和本土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博物馆户外研学活动实施推进的新课题。文章从博物馆教育资源角度出发,就玉林市博物馆推进本土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走的博物馆”;研学;策略探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19

1 研学背景和意义

1.1 研学背景

1.1.1 2022年新一轮课改的方向

2019年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202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從文件中不难看出,“双减”政策和2022年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1.2 博物馆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关系

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就是教育。博物馆研学旅行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是以博物馆藏品及本土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的研究与探索学习的活动。通过青少年对博物馆藏品以及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探究式和体验式学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达到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目的。

1.2 研学意义

1.2.1 落实国家教育政策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着力开展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我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在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博物馆逐渐成为学生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1.2.2 有利于推动馆校合作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育。2018年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需要将文物的价值进一步发掘和传播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价值,并且重视学生树立文物保护利用常识,促进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国家文物局工作要点》中指出,对文化遗产、博物馆研学工作机制进行研究,并推进研学路线、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也指出,研学就是学生接受校外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研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促进研学相关政策的实践实施,为促进中小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1.2.3 有利于学生达成教育认知、实践发展和价值认同目标

博物馆研学是面向青少年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文化旅游活动,其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研究与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学习享受旅游的乐趣,实现寓教于实践中,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达成一定的教育效果;在博物馆研学中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继而也能够达到价值认同目标。

1.2.4 有利于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多元化

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它能够对广大的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公众进行自主学习和文化放松的场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促使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重视博物馆社会教育多元化发展,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打开多种渠道。当前博物馆通过改善陈列设计、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拓展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渠道已经促进博物馆自身的社会教育多元化。而在此基础上组织户外的研学活动能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有助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现多元化,更充分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

2 当前玉林地区研学现状

2.1 玉林市研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1 教育资源丰富

玉林市是广西的教育大市、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广西唯一、全国共30个)。2011年,全国首批20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之一的玉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在北流市立项建设。2017年12月,玉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国14个营地之一)。

2.1.2 玉林市的博物馆研学旅行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利用亟待研发,中小学尚未实现普及化,规模化

目前,玉林市备案的博物馆有4家。2021年,玉林市中小学(含高中)校共有1580所,中小学与博物馆的数量比为395∶1,也就是平均395所中小学占有1座博物馆。根据玉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对到该基地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6月,玉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接待参训研学中小学生人数共计12.58万人次(其中市内89659人、区内35002人、区外1095人)。当前由教育部门主导的玉林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参训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局限在小学和初中,对本地的历史研学旅行仅限于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游览。

近些年,随着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加,但距离普及化、规模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玉林当地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展览和社会教育资源,是各类社会机构开展研学旅行的重点场所。许多研学机构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属于“只游不研”。面对如何将活化利用文物这一问题,对本土丰富的文物遗存资源进行有效转化和利用,与为青少年教育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既能参与博物馆研学活动,又能享受研学旅游的乐趣;面对博物馆如何解决场地、人力、财力以及课程研发的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2021年底,玉林市博物馆努力探索,创新性地开展了自主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研发,希望能促进当地的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

2.1.3 玉林市博物館“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的推进实施

2021年10月至12月,玉林市博物馆社会服务部门组建研学团队展开对资料的调研、收集以及分众课程内容的设计等前期准备阶段相关工作。2022年1月开始,由玉林市博物馆专家老师策划并带队,与玉林报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玉林日报》小记者团合作执行,开展“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研发出两条馆内和两条馆外的研学线路。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船埠遗址”研学线路:受众主体是小学4~6年级的学生。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玉林段,了解船埠遗址的发展历程及玉林的南流江、船埠在南海丝绸之路中的作用,感受船埠的悠久历史。第二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山村家风”研学线路:受众主体是小学4~6年级的学生。走进玉林市目前保存较好、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山村,探索研究这里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等具有家风家训特色的600多件壁画及对联、牌匾、红榜、石碑、族谱等传世史物遗存,探寻典范故事。第三条“石器篇”研学路线:以初中学生为受众,结合初中历史课本石器时代的课程内容,对我国石器时代的背景、石器的种类、石器的功能、石器的出现、石器的特点五个部分进行探寻与研究,带领青少年去认识玉林地区出土的石器时代的文物,加深对历史课本石器时代知识点的印象。第四条“铜鼓篇”研学路线:以初中学生为受众,结合历史课本青铜冶炼的课程内容,探寻与研究玉林地区最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对铜鼓的起源、类型、制作、纹饰、象征意义、功能、代表性铜鼓文物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2 现有的研学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专项课程研发人力和财力支持,对学校合作诉求心有余而力不足

玉林市博物馆将研学活动设置在社会服务部之下,但是并没有专门进行研学课程研发的人员,同时在对学生的身心需求、知识了解诉求上掌握不足,导致课程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而且较少和学校进行沟通。此外博物馆中缺少专门的研学资金支持,造成研学课程研发人员缺少,活动组织上缺乏创新,对于学校提出的合作诉求难以满足。

2.2.2 博物馆对学校的供给机制,如馆本课程、校本课程、本土传统文化课程规划还在起步阶段

我国常见的课程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博物馆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融入更普泛化的课程,规划好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日前,玉林市博物馆试推的馆外研学旅行线路虽然给博物馆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对研学课程的研究、设计与学校实际需求以及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程设计规划还在起步阶段。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课程与学校的规划课程标准没有达成一致,研学合作机制没有有效建立。

2.2.3 教育研学受众不广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旅行属于知识科普性的研学活动,应对应学生不同的认知年龄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置研学课程。

玉林市博物馆研学项目受众不广的原因主要是与学生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现状不了解,活动内容与学生需求没有衔接好。二是活动中学生参与或者体验部分太少,无法满足初中、高中等高年级学段的学习需求。三是对本地的文化资源特色调研和整合力度不够,导致教育项目研发较为缓慢。玉林市博物馆针对“行走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制定了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问卷调查,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看出:10~15岁的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学生占比超过80%;对研学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占比约为34%,更多的学生认为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是保存、展览、研究,较少意识到它的教育功能;诸多学生认为学习本地历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说明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学习本土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也没有意识到参与研学活动对自身的教育作用。从对家长的调查结果中看出:不了解博物馆资源的家长占比较多,超过80%;一些家长单纯地认为研学旅游就是到外面上课和旅游,并没有将旅游和博物馆的学习结合起来。

3 “行走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对策与思路

3.1 组建课程研发团队,紧贴本土文化,整合馆藏特色文物或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课程,推进分众课程的设计开发

“行走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研有所得”,所以在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明确研学的目标,设计突出的主题。如在明确研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研学准备(研学地点、研学内容、研学对象、研学物料、路线设计);二是研学过程(基础认知、沉浸式体验“研”“学”、能力发展、研学总结);三是研学反馈。遵循这几点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研学课程的开展,继而实现研学课程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玉林市博物馆开展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是以中小学生为受众,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馆藏文物、地域文化遗迹等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因此,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分众化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要设置不同的研学课程目标。首先,调查了解研究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与认知。比如,小学生更加倾向于帮助他们了解文物、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的背景,所以应该重视研学课程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初中生则需要让其了解课程中所提倡的基本观点,需要关注课程的实践体验性;高中生则需要通过课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主动思考,助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课程需要展现出探索性。总之,分众化课程设计能够满足更多层次受众的博物馆研学需求,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其次,研发要贴近本土文化,整合开发馆藏特色文物或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课程。比如玉林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泡、芒编、剪纸、广西八音、采茶戏等传统工艺与曲艺,还有玉林的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与文化传承的联系,以及玉林的乡贤名人故事等。玉林市博物馆作为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窗口,应找准定位,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2 开展研学工作的多元化合作,不断增强和充实专项课程研发人力支持与财力支持

“行走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中专业人才和资金缺少,仅仅依靠自身有限的人力和场地资源开展大规模的研学课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一是需要主动地和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加大研学资金投入;二是和当地财政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加大研学资金的支持力度;三是与当地的宣传媒体进行合作。此外,玉林市博物馆应注重研学工作的多元化合作,积极与社会结合,将更好的资源和机构引进来,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还需要重视专项课程研发人才的培养,从而能够建立起一支优秀的研学导师队伍。增强和学校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学生的诉求,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让研学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有效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3.3 重视课程评估反馈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研发内容

研学效果评估阶段是研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了解“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便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来不断完善研学教育的实施推进工作。在开展的研学活动中,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估反馈机制;认真总结网上调查问卷,尊重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第三方观众调查,获取真实客观结果,作为评价反馈工作的有力补充;收集专家老师的评估意见,从而促进博物馆研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玉林市博物馆开展的“行走的博物馆”研学项目,是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向馆外拓展延伸的学习和体验的教育活动。目前,对于本土传统历史文化课程的研发刚刚起步,接下来将不断充实完善课程内容,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探索多元化的研学模式,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活化文物资源利用,让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了解玉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增进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研学
红色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浅析小学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策略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