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2023-08-08 19:54郭蓉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大唐航天

郭蓉

主题阐释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改良旧的思维定势;创新的核心是“新”,意味着丰富与完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

创新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当一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很强的时候,他就能不断追求成长和持续发展。

人物传奇

袁媛:在传承中“破茧”,在创新中“破圈”

“冬的冷酷也是春的预言,黑夜里的奋斗,只为红日东升……”激昂深情的伴奏中,舞台上的共产党人林雨霏神色坚定、面露微笑,热血划破黑暗,革命精神仍在延续。

一曲唱罢,扮演者袁媛走下舞台,立刻和同事们讨论起彩排中的问题。

他们表演的是大型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讲述了共产党人林雨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舍生取义、英勇牺牲的故事。创排中,团队运用经典红色音乐与舞蹈演绎相结合,融入了展现共产党人坚毅果敢的表演身段和正气凛然、响遏行云般的大段唱腔,使林雨霏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历史悠久。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求新求变,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袁媛一直在思考。她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开始关注戏曲、关注传统文化。

她还和剧院的年轻演员们积极开辟“线上直播”演出模式,推出了经典剧目、新创小戏、戏曲课堂等直播场次,最多的一场观看量达480万人次,使得传统戏曲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破圈”效应。

(选自“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5月13日)

解读

新时代的年轻人会怎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袁媛做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要守正创新。要坚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做到真懂真信;还要结合时代特点,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形式,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真正“活”起来。

秦世俊: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在厚度只有0.01毫米的铝箔纸上,用普通的数控铣床加工出文字,稍有偏差,铝箔纸便会被穿透甚至破裂。薄、软、脆的材料,是世界公认的机械加工难题,而秦世俊凭借20多年来扎实的业务功底,完美解锁了这项技能。

在一次任务中,某机型零件关键件,起落架系统配合面表面精度要求高,需保证表面粗糙度在Ra0.4以上。多年来,该类精度面的加工,基本采用镗削后再进行钳工研磨的方式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费时费力且质量稳定性较差。一旦遭遇危险,飞机就可能出现断裂的情况。

秦世俊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机床精度、加工参数、刀具,寻找最优工艺方案。一个月的时间,秦世俊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最终,他实现了镗削加工精度面粗糙度達到Ra0.13至Ra0.18的镜面级,彻底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超越了理论极限值,实现了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百分之百,加工效率提高近三倍。

现在,秦世俊是我国航空领域旋翼、起落架、数控加工零件制造的知名专家型技能人才和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带领团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技术性突破。

(选自“央视新闻”2023年3月6日)

解读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寻找定位的过程。有些人走到一定阶段就停滞不前了,而有些人则勇往直前,勇于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并最终取得了成功。秦世俊面对已知不满足,对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在反复实践、反复失败中获得突破,才能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社会观察

文化创新续写盛世繁华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第一难是什么?”“不知道,不要紧,来,拍个照。”夜色渐浓,西安市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华灯熠熠,流光溢彩。两位身着古装的演员,分别扮演唐代名人房玄龄和杜如晦,出题与游客进行互动,幽默风趣的提问和回答引得台下观众不时发出阵阵欢笑。

这就是近期持续火爆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节目“盛唐密盒”,全新的互动形式引得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答题”。

从“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如今的“盛唐密盒”,大唐不夜城近年来持续推出的文化类互动节目,一直稳居当地文旅界的“顶流”。许多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的目的,由过去的“想跟不倒翁小姐姐握手”变成了“想跟‘房谋杜断组合答题拍照”,大唐不夜城已成为古城西安的一张魅力名片。

如今的大唐不夜城,成为集文化、艺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唐文化全景展示区,很多网友表示“大唐不夜城掌握了流量密码”。

(选自“新华网”2023年5月11日)

解读

中华文明如万古长河,奔流不息,未有断流,是因为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故步自封的文化,而是成长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文化要在不断更迭的时代变幻中站稳脚跟,必须依靠创新。我们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用新颖的形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让文化之河继续奔流下去。

创新助推中国航天腾飞

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完成2022年度所有发射任务。这一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64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3次全部成功,将14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为我国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2022年的丰硕成果,不仅体现在发射次数上,更表现在“分量”上。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我国一箭多星纪录刷新至22颗;“句芒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夸父一号”成功发射并发布首批科学图像,开启探日之旅……2022年,中国航天成就巨大、收获满满,一批航天重大计划达成目标,更长远的探索计划蓄势待发,映照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脚步。

激发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意识,中国航天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赛道。过去一年里,我国商业航天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面对朱雀二号新型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实现入轨却未取得完全成功,蓝箭航天的研制团队并不气馁,他们迅速投入“归零”工作,继续挑战液氧甲烷火箭这项全新技术。在飞出大气层的征途中,尝试与突破是“成功发射”的必经之路和坚实基石。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敢于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勇于强化投入,体现着对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认识。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3日)

解读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领域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领域,是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的领域。相信有了科技创新的追求和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的追梦之路一定可以越来越宽广。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大唐航天
梦里大唐知多少
寻迹大唐
航天梦,我的梦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逐梦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