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的运用

2023-08-08 19:54时子衿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31期
关键词:苏翊鸣论据论点

时子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第四学段的写作要求中提出:“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据运用得当,议论文自然雄辩有力、掷地有声。如何做到?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论据的特点

1.有针对性

选择论据,首要条件是要针对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要紧扣中心;偏离文章中心的论据,即使再好也是无效的。

思考:要论证“换一条路,走出价值”,下列哪则材料更合适?为什么?

①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谋士孙膑得知消息后,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立马派兵增援赵国,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守卫不足,国都被围,国君命在旦夕,魏军被迫撤了回来,达到了解救赵国的目的。

②伊辛巴耶娃从小就非常喜欢体操,她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世界冠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高的个子对她的体操梦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条件,最终她转向撑杆跳高项目,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还多次刷新了女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

分析:材料②合适,①不合适。材料①是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体现的是“反其道而行之,达到了目的”,与论点“换一条路,走出价值”有所偏离。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材料②伊辛巴耶娃從体操转向撑杆跳高,紧扣了“换一条路”,而“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冠军梦,还多次刷新了女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则紧扣“走出价值”。

2.真实准确

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确凿的事实,不能是杜撰或臆想的故事;充当道理论据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必须真实、准确,不能有讹误。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最诚挚的情感。“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思想家顾炎武心中坚定的信念;“还我河山”是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的心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青年毛泽东的高远志向……

这段话把陆游的诗句说成是顾炎武的,把岳飞的名言说成是陆游的,把周恩来的话放在了毛泽东身上,张冠李戴,背离了真实性这一原则。

3.典型丰富

论据是否典型,决定了其对观点的支撑是否有力。论据种类、角度要多样,常用的种类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用的角度包括不同领域(科学、思想、文学、艺术、体育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最好做到“小”而“精”,以小见大,更能引人深思,令人信服。

思考:“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对个人成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有何启示意义,哪则材料更合适,为什么?

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00后”小将们在冬奥会大放异彩。一鸣惊人的中国选手苏翊鸣,童星出身的他,最终选择成为职业滑雪选手。他说,必须把100%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中,梦想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在奥运的领奖台上,他只是苏翊鸣,那个为了梦想而努力的苏翊鸣。

②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被淘汰,无缘八强。对此,郎平回应说:“我们要学会面对,特别是对这些年轻运动员来讲,比赛不会一帆风顺,自己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财富,我们要学会接受。”体育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输赢,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解读:“‘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卓越的表达,而不是对表现或胜利的称颂。”

分析:材料②合适,①不合适。材料①中,苏翊鸣的事例没有体现人物在“拿得起”与“放得下”之间的权衡,“想得开”就更无从谈起。材料②中,中国女排曾经取得世界第一,这叫“拿得起”;而在面临失败,无缘八强时,也可以坦然接受并且勇于面对,这体现了“放得下”。材料②还引用了郎平和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对奥林匹克格言的解读,论据的种类和角度更加丰富,更能支撑观点。

4.新颖深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坚持目标为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也要求我们在写作中要逐步与时代接轨,与实事融合,避免使用陈旧、俗套的论据。

思考:论证“坚韧创造成功”,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为什么?

①奥斯特洛夫斯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刚满十岁就当了车站童工和发电厂的助力司炉,13岁时毅然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在战斗和工作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患上了严重的伤寒和风湿病,但他从来没有想过逃避和休息,依然坚持奋斗在劳动的第一线。病倒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他不顾身体的疼痛和多次手术的痛苦,坚持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于1930年完成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是一名残疾人,一生没有看见过阳光,可她凭借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优秀著作,没有坚韧的意志,做事往往是不会成功的。真正意志坚韧的人是含着泪水奔跑的人,是那些即使身陷绝境却依然满怀希望的人。

分析:这两则材料在论据典型性上没有问题,但是在新颖性上都有所欠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就是文章要与时俱进。一是要材料新,要选择别人未用的或与时俱进的;二是要角度新,要另辟蹊径,要能用旧材料写出新意。无论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海伦·凯勒,都是在历年议论文中经常写到的人物,很难写出新意,应突破局限。

二、论据的运用

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据,还要在内容的呈现上加以注意,避免出现拖沓繁琐、喧宾夺主,隔靴搔痒、不得要旨,两不关联、相距甚远等现象。

1.灵活剪裁,突出中心

材料具有多重性,同一个材料,表述的侧重点不同,分析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根据论点有所侧重,紧紧围绕体现中心观点的关键词,增补一些与论点相关的词句,删去那些不相干的或者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部分,使材料与论点紧密结合。

①在抗洪救灾一线,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他们昼夜交替奋斗,用自己年轻的身体抵抗洪峰和险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东京奥运会上,14岁少女全红婵一鸣惊人,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年轻的运动员,以创纪录的成绩夺得10米跳台冠军,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上空。

分析:材料①运用“无私奉献”“人生价值”等关键词,突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显然比材料②更合适。

2.一线串珠,层次分明

在引用事例或名言时,我们一般遵循由古至今、由内到外、由点到面的顺序,即先从一个点开始,再扩展到整体,最后进行深入论证。如:

从“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禄,到“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黄大年;从梦想“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的袁隆平,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的卢永根,他们都是种子精神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钟扬坚信,“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敬业奉献精神,正如种子一样播撒进了无数人的心田。

从焦裕禄、黄大年、袁隆平、卢永根、钟扬的个例,到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整体,文段由点到面,由个体引申到集体,论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说服力强。

猜你喜欢
苏翊鸣论据论点
冬奥夺冠后苏翊鸣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再夺滑雪金牌,或准备考清华
17岁小将苏翊鸣究竟有多厉害?
冬奥颁奖仪式
流年不虚掷,未来方可期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