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2023-08-08 12:50李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策略

李彦

内容摘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内容。学生的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源自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旺盛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采取“引领学生围绕古诗词深思细品、精思熟读以及巧思妙讲”等有效策略,认同、积淀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此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新亮点之一,是首次将“文化自信”写入课标,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1]文化自信,一方面,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中華古诗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也是一种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载体。在学习古诗词时,学生不仅要积累语言,还要研习文化。通过引领、启迪、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思细品、精思熟读以及巧思妙讲,可以让他们源源不断地从古诗词中习得语言知识,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认同、积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思细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学生产生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2]既然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思细品。通过深思古诗词的体裁、语言和意象,细细品味古诗词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深思体裁,细品文化

意境闲适的田园山水诗、情感饱满的写景抒情诗、情节生动的记事咏怀事、感慨万千的咏史怀古诗、踌躇满志的咏物言志诗以及雄浑豪迈的边塞征战诗等,无不彰显着中华古诗词的体裁之美。通过引领学生深思古诗词的体裁,既可以让他们清晰、真切地感知古诗词的诗体美,也可以让他们细细品味古诗词诗体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古诗三首之一。在引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教师设计了一项“读古诗、猜诗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自主读诗,学生可以从“耕田”“村庄”“耕织”“种瓜”等字眼中,猜出这首诗的诗体,即田园诗。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分享与交流田园诗的特点,诸如,风格清新、语言淡雅、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这首田园诗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透过恬静、清幽、惬意的农耕文化,可以感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伦观,以及热衷耕织的百姓所具有的勤劳、善良、俭朴品质等。

以深思《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这首古诗的诗体为切入点,学生细致地品味到了田园诗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自然观、人伦观,以及男耕女织的老百姓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对这些熠熠生辉的中华优秀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二)深思意象,细品文化

寄托思乡之情的“明月”、象征忠贞心志的“冰雪”、表达惜别之情的“杨柳”、衬托盛衰兴亡的“草木”、比喻夫唱妇随的“琴瑟”……在古诗词之中,不同的客观物象,往往会代表不同的情思。深入思考、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象,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深思古诗词意象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细细品味意象之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诗仙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古诗为例,尽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意象”为何物,但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启迪,他们就会深深地懂得,在这首仅仅四句、寥寥廿字的古诗中,“明月”一词,却出现了两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月”寄托了远在他乡的诗人李白,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意象“明月”作为思维发散点,适度拓展一些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乡情、亲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思考《静夜思》这首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能够由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三)深思语言,细品文化

中华古诗词,尽管篇幅不是很长,但是,意蕴却特别深长。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古诗之中的意境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对古诗词中的意蕴有一种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指导、引领他们深入思考古诗中的语言。在深入研读古诗一字、一词、一句的基础上,学生还应该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以想象为翼,学生就会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品位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所选编的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古诗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聚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清白”等字眼,进行深入思考。如,从“千锤万凿”一词中,可以体会到石灰的“来之不易”;从“烈火焚烧”一词中,可以感知到作者以“石灰”自喻,不怕牺牲、为国尽忠的高贵品格;从“粉身碎骨”一词中,能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将自己比作石灰的作者,有着坚贞不屈的品格;从石灰的“清白”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为官清廉的操守。

显而易见,以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学生可以更为准确、深入、通透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可以细致、真切、准确地品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

二.精思熟读,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思熟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路径。[3]为了调动学生精思熟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精思熟读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创新精思熟读的形式,如,或以音乐为衬托、或以书画为媒介、或以故事为载体等,引领学生通过精思熟读古诗词,有趣、有效地积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以音乐为衬托,让学生精思熟读

诗词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思想、文化等相符的音乐。之后,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有深度地鉴赏古诗词。以宛转悠扬的音乐为桥梁,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至真直切感知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游子吟》这首古诗为例,为了更好地营造朗读氛围,以及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鉴赏这首古诗,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与《游子吟》相关的背景音乐。之后,在课堂朗读赏析环节中,教师可以播放这段轻音乐,让学生情感饱满地朗读这首古诗。轻音乐节奏的变化、强弱的交替、和声的衬托等,能够将慈母的爱,以婉转凄美的曲调表现出来。同时,通过朗读古诗,从古诗的语言文字之中,学生可以更为深切地感知、体会伟大的母爱。

当学生和着应景的轻音乐朗读古诗时,他们朗读古诗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背诵古诗的效益明显提升了。当然,以音乐为衬托,学生对古诗中的思想、文化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书画为媒介,促学生精思熟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画的高度概括,画是诗的具体表现。为了指导学生精思熟读古诗內容,教师还应该以书画为媒介。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抽象的古诗变得形象直观,也能够让学生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古诗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墨梅》这首古诗,属于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题咏自己所创作的一幅《墨梅图》的诗作。为了让学生更为领略、感知、体会墨梅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关于墨梅的国画作品。之后,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边鉴赏多媒体课件中的《墨梅图》,一边精思古诗之主旨,熟读古诗之内容,并深度理解古诗主旨以及熟练背诵古诗内容。紧接着,教师应该指导、启迪学生以书画为媒介,归纳、提炼、总结墨梅的高贵品格。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以书画为媒介,不仅提升学生精思古诗主旨、熟读古诗内容的效果,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王冕淡泊名利的胸襟以及坚贞纯洁的操守。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诗人的这种胸襟与操守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三)以故事为载体,助学生精思熟读

为了让学生阅读、鉴赏古诗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有效,教师可以围绕古诗内容,精挑细选一些有趣的故事,并以这些故事为载体,助力学生精思熟读。不仅如此,这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有趣古诗,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积淀更为厚实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写于杭州西湖的一首诗作。这首师资被选编到了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之中。在指导学生鉴赏这首古诗时,为了让辅助学生精思古诗主旨,熟读古诗内容,教师可以为讲述一些关于这首诗的真实故事。如,教师可以言简意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即苏轼的政敌无中生有从苏轼的诗作中,寻找一些针砭时弊的句子,以此怂恿皇帝为苏轼定罪。

以“乌台诗案”这个故事为载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诗人创作这首古诗时的心境有深入地了解,进而助力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感知诗人虽身处逆境之中,但仍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三.巧思妙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是引领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最终归宿。[4]本着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目的,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指导学生或结合创作背景、或聚焦诗词细节、或联系实际生活,巧思古诗内容、妙讲古诗意蕴。

(一)结合创作背景,巧思妙讲

创作背景,是学生准确、深入、通透理解古诗词的一种垫肩。倘若学生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就会浅尝辄止。鉴于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巧思妙讲古诗的主旨大意、以及所蕴含的优秀文化。

例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时,首先,教师不妨让他们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并要求他们在课堂伊始,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娓娓呈现。“以至孝闻名乡里的诗人贺知章,出身贫寒,从进士及第到宦海沉浮,再到告老还乡,距离他中年还乡已经有五十多个年头了。回首往事、世事如烟、人生易老、感慨无限,遂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某学生所讲述的古诗创作背景。

通过组织巧思古诗内容,妙讲古诗背景,可以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以及卓有成效地感知、传承古诗中所蕴含的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这一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聚焦诗词细节,巧思妙讲

在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还应该启迪他们与古诗词的文本对话,即让他们聚焦诗词细节,巧思妙讲。通过对话古诗词细节,学生可以更为通透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大意,以及更为细腻真切地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同时,以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情感为契机,学生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承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长歌行》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诗词细节,进行巧思妙讲。有同学觉得,在这首诗中,从“青青园中葵”到“何时复西归”,一直是在写景,而结尾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却联系到了人生,这是为什么呢?围绕该问题,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广泛交流。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从懵懂少年到奋发青年,再到逐渐老去,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也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世间万物皆如此。

通过让学生聚焦诗词细节,巧思妙讲,既有助于他们深度理解古诗内容,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长歌行》这首诗振聋发聩的结论。这个结论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联系实际生活,巧思妙讲

在鼓励、指导、启迪学生围绕古诗内容巧思妙讲时,教师还应该要求他们联系精彩、有趣、鲜活、生动的实际生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有趣、有效地将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高尚品格、一种优雅举止。

比如说,在指导学生鉴赏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竹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畅所欲言地讲一讲自己身边像竹子一样具有顽强而执着的品质的人。有学生说,我妈妈就是一个有着顽强而执着品质的人,在困难面前,她从不气馁,她总是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最终心想事成。还有学生说,我有一个朋友,他也是一个顽强而又执着的人,在一开始的一分钟跳绳比赛中,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通过他一学期的刻苦训练,最终他成功打破了“校园吉尼斯”一分钟跳绳的记录……

以《竹石》这首古诗中所咏赞竹子顽强、执着的品格为切入点,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了巧思妙讲。此举,不仅将古诗鉴赏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将竹子的品格作为塑造自身高尚品质的一种风向标。

总而言之,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教师应该指导、引领学生通过采取“深思细品、精思熟读以及巧思妙讲”等策略,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鉴赏古诗词。以鉴赏古诗词为契机,学生可以持续不断地夯实自身的语言基础,循序渐进地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从古诗词中源源不断地汲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以及对其生命力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以此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诗.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2.

[2]周丽娟.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3]吴丽芬.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2):191+193.

[4]马仁燕.小学古诗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策略
踏青古诗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