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在高职机电类专业中的实施分析

2023-08-09 22:40霍洪双吴慧君牛林林
现代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机电类证书职业院校

霍洪双,吴慧君,牛林林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62500,山东潍坊)

1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与含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特别强调了探索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重大改革和创新,即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并提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首批试点院校中即将全面启动。2019 年9 月,随着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教育部又启动了第二批。实施“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1]。

“1+X”证书制度中,“1”代表学历证书。学历证书是学习者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体现了学习者的基础能力,也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包括很多种类,是个人职业活动与职业生涯发展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反映了毕业生或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总之,“1+X”证书制度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的,“X”是“1”的拓展,“1”与“X”相辅相成,互为递进[2]。

2 机电类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2.1 校企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1+X”证书制度实施时间不长,很多高职院校目前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学校缺乏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对“1+X”证书制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3]。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实行“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三教改革”,从时间、精力与物力等方面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学校的实习实训基础设施设备与基地条件有限,不能满足证书考核的需求,加之政府还未出台明确的激励政策,缺少专项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对制度试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它们主要为学校提供产品与服务,但有的试点工作中未考虑企业的切身利益,这就导致了企业参与试点工作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1+X”证书制度试行过程中,校企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没有实现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化。

2.2 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对接不畅

根据《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相关建议,高职院校必须联合政府、企业、职业培训部门等多方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修订完善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保障“1+X”证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与贯通。而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是由院系领导负责,各专业主任牵头,其他教师参与来完成的。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主要是从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借鉴其他相类似院校的经验,完全脱离了政府、企业和X 证书的开发主体。如果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正确定位,那么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建设等都将偏离正轨,这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毕业生在就业时,很难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导致企业用工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2.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实施“1+X”证书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当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占比不足,职业技能也普遍较弱,能胜任“1+X”证书培训的师资力量总体相对薄弱[4]。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很多机电类专业专任教师从普通高校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学校任教,他们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企业工作锻炼经历,加上当前国家在高职专任教师的培养上,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方面水平低下。②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评定上,门槛较低,大多数教师都满足评定要求,而与学生选择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实际技能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进行指导。③高职院校有关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制度还不够完善,引进数量严重不足。

2.4 课证融通不深入,缺乏制度保障

机电类专业课证融通的真实内涵是: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对接,“X” 证书评定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X” 证书培训与专业教学计划协调安排,学习成绩与学历证书相互置换体现在“X”证书上。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没有做到真正的课证融通,把“1”与“X”当成了两个分立的主体,在课程设置上缺少交集,在评价考核标准上互不衔接,课程内容缺乏互补,且课证融通配套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加之课证融通又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以至于“1+X”证书试点工作无法顺利推进。

3 机电类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3.1 统筹多方力量,推动校企合作

在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中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培训评定机构联合参与。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能在宏观指导与整体规划上发挥好统筹作用。根据当地实际出台相关利好政策,激励企业与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试点。“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还需要制定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法规,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努力激发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应给予所属区域职业院校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主动联络相关校企,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增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时,要选出优秀校企作为工作模范,并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其他校企向模范看齐,营造良好试点工作氛围[5]。

3.2 改变思想观念,多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若要将“1+X”证书制度融入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X”证书的要求进行修订。第一,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在培养人才时,要以产教融合为理念,设置机电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这也是机电类专业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最基本要求,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第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多方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培训评价组织之间要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地方经济发展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并与高职生的自身特征相结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机电类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6],因此,学校必须设法努力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5]。首先,可通过定期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作讲座、授课等方式,为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去车间进行短期顶岗实践;学校还可以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掌握最新的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技能,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还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加入实践教学团队,调动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积极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3.4 改革课程体系,推进书证融通

对机电类专业而言,高职院校要以职教20 条为指导,推进“1”和“ X”的衔接融通。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大力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证书考核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与证书准确对接反馈机制,确保专业课程设置始终与当地产业的相关岗位相匹配[6]。在课程内容方面,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证书培训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在书证融通过程中,还要依据贴合岗位需求的原则,结合学校自身实训条件,对证书内容进行取舍。对课程标准,学校要将其与专业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结合,并从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实现这些标准之间的无缝衔接。当课程考核时,将证书获取与专业课学分进行互认,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相应调整课程考核标准。

猜你喜欢
机电类证书职业院校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更正启事
收录证书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