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管理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2023-08-10 15:15郭王梅
科教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课程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郭王梅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隐性课程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文章研究介绍隐性课程的概念,以及利用隐性课程为校园文化奠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路径;强调隐性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新思路,为增强文化自信打开新格局。为打造全新的校园文化,教育管理者需要充分开发隐性课程的各个要素,将观念、物质、心理、制度上的隐性课程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 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10

新时代文艺工作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将校园建设成环境优美、理念先进、学习氛围浓厚的教育阵地,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而隐性课程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布局隐性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完善学校文化制度,使学校管理更为科学、合理。因此,笔者根据隐性课程的类型,对隐性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探析如何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管理来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

1何为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就是指存在于学校情景之中的,通常以间接的、隐蔽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呈现的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较,它有着弥散性、普遍性、非意识性、多样性、不可预判性。而隐性课程泛指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等;如学校的校风,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学校管理制度、班级氛围、礼仪习惯、各类庆典活动、校园文化、性别角色差异等等。总之,隐性课程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具有动态性,它随着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课程管理的形式、价值体系的变化而变化,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的接触中受到影响,去形成自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格特征,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2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课程管理

2.1观念性隐性课程管理

观念性隐性课程指的是蕴含于显性课程之中的人们的主观判断,是学校的教学风气,是关于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办学风格、教育目标等。这些观念性的隐性课程体现着学校的整体精神、文化面貌,反映了学校的治学理念、办学方针等多数人认可的价值取向。这种体现着学校整体教育风格的精神性环境是需要经过学校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筛选、升华,最后经过历史的洗礼而形成的,是量的改变到质的飞跃的动态变化过程,最后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2.2物质性隐性课程管理

学校的园林布局以及建筑风格,艺术呈现形式,名人名言壁挂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性隐性课程的载体。总的来说,环境优美、布局整齐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情体验,图书馆提供的琳琅满目的书籍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温馨而具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规范。布局合理、风格高雅的校园,活力四射的操场,具有文化气息的图书馆,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2.3制度性隐性课程管理

制度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制度等。它以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为基础。管理制度是显性的,但是规章制度又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一种潜在模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体现着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等。文化制度构成的学校氛围,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规范品德,并且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守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升华自身价值观念。

2.4心理性隐性课程管理

心理性的隐性课程主要是以学校人际关系为载体,比如师生之间特有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校园的文化情景等。而学校领导的管理模式,教师的职业素养、处事作风,学生的生活性格、道德素质都是学校心理性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目标、人才培养宗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都集中体现了师生整体的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展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专业度、言談举止、品德素质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教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来形成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

3隐性课程管理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3.1提高认知,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涵养

《荀子·劝学》中提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充分体现了学习环境对受教育者学习的影响。因此,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发挥隐性课程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而就目前的教育研究而言,极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隐性课程蕴含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教育研究者们有的从思想道德的视野出发来剖析隐性课程;有的从对音乐、语言等学科学习的视野出发来探索隐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总之,要以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剖析隐性课程的理念,发挥其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以观念性的隐性课程来建设校园整体精神风貌、提高师生人文素养;第二,以物质性的隐性课程、校园建筑布局、园林构造等来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以制度性的隐性课程来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第四,以心理性的隐性课程来形成校园文化精神、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感受隐性课程和积极主动地学习显性课程时,其重点应以自我意识为主。因为隐性课程的功能发挥效果将受学生感观的灵敏度、学生的人格特征、知识组成的形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当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心理。

3.2立足传统,为建设校园文化夯实精神基础

隐性课程以精神形态存在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蕴含着传统文化理念的隐性课程的影响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学生的价值判断、人格素养、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祖先经过5000年的历史沉淀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隐性课程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来建设校园文化,固本清源,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高尚品行,开启学生智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面品格。建设校园文化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彰显着我国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宽以待人、海纳百川的仁爱精神;永不言败、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淳朴务实、勤俭节约的道德精神,是凝聚民族精神与保持万众一心的关键力量,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基于此,建设隐性课程要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从而更好地重塑学生品德。

3.3师生互助,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人力保障

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建设工作,最终要以师生合作、人文共建为主,来保证教学项目的稳健实施。教育管理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例如建设怎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文化为谁服务?都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深思的。在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就应当做到以优良的传统文化感染人,以积极乐观的文化重塑人,以全面丰富的文化影响人,因此,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合作,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学生鼎力配合,形成自身核心素养。同时,以学校环境为空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文化知识的多种渠道、多种范畴的广泛交流及特定的生活节奏为基本模式,形成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师生合作共建校园文化,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文化的熏陶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品德。师生互助作为心理性的隐性课程,在发挥建设校园文化的作用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身作则,孜孜不倦,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学好问的学风来配合教学。让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三者相结合来为校园文化创设优良的隐性人文课程环境,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3.4开设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活力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隐性课程的顶层设计,在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时,要统筹考虑开展活动的各层次和各要素,要做到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统一,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序开展。既有人文类的活动,又有理工类的活动;既有短期内的爆点活动,又有对学生产生持续性影响的长期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自身感兴趣的活动项目之中,获得极致的灵魂升华体验感,在享受活动的同时,将赋予在活动中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比如:学校的每周、每月的板报活动,用于宣传符合时事的阶段性价值理念;期中的校运动会锻炼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合作意识;五四青年活动让青少年感受先进历史人物的斗志,明白其身上肩负的责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3.5举行典礼,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仪式感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典礼仪式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活动支撑。通过设计各种典礼、仪式来增加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例如:开学典礼,它象征着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状态的转换,提醒师生从休闲的假期的状态,转换到努力奋斗的状态。开学典礼作为良好的教育契机,有助于学校宣传校园文化与教育理念。其他的比如毕业典礼、学生成人礼等活动,都能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核,让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将活动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内化于心,最后外化于行,成長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杰出青年。

3.6应用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元宇宙的冲击,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已经逐步向智慧校园建设模式过渡。隐性课程在多媒体环境的建设中,也应当与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相融合,因此,教育者应当重视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的新的视觉媒体和其他无障碍设备。为学生理解视觉环境提供技术保障,比如:当老师在给学生讲授侏罗纪时代恐龙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字信息与模型进行3D立体化虚拟场景,将侏罗纪时代的社会环境进行情景再现,学生能够利用虚拟现实设备对侏罗纪时代场景进行观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远古时代恐龙所具备的生活特征。将隐性课程与互联网相联通,为学生与虚拟校园文化场景互动打造现实基础。

除此之外,搭建智慧校园文化平台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观念互动提供支持,该平台可以构建信息互动渠道,将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再通过平台进行多维度展示,为需要者提供服务。利用不同场景的信息传达,比如:把视频、音频用于文化宣传,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作用于学生个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掌握活动的开展情况还能够了解学生对于不同活动的互动情况,把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效应,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家校也可以利用文化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可以就学生的学习问题向学校或老师进行咨询,形成家、校、生三者之间的教育共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使得参与智慧校园文化平台的师生,全面了解校园文化以及所涉及的活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包含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隐性课程对文化弘扬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琦.隐性课程的系统化和可视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J].职业时空,2011,7(7):47-48.

[2]姚书志,刘瑞.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的新突破[J].思想教育研究,2009(1):86-87.

[3]王杰,樊雪芳.重视隐性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4(22):57-58.

[4]简世德.谈隐性课程及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广西高教研究,2001(1):24-26.

[5]马军红.文化视域下高校隐性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5(19):155-157.

[6]沈胜林.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1(27):50-52.

[7]王世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5):7-8.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课程管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