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以“工农武装割据”斗争道路引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走向

2023-08-11 13:55谭献民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谭献民

摘要:建党先驱们建党思想的历史精华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把解决党怎么样领导中国革命的问题作为历史的立足点。青年毛泽东作为党的创建者之一,非常关注建党精神的历史聚焦。从1926年9月主持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编辑《农民问题丛刊》到1927年3月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一直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目光聚焦于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的失败更加坚定青年毛泽东的历史思考,强调“着重思想建党”并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突破若干现成结论,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引领伟大建党精神,使其焕发生命活力和斗争伟力。

关键词: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伟大建党精神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4-0033-06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來,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建党先驱们的思想精华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以组织领导艰难曲折的中国革命事业,因此必须以事关中国革命兴衰成败的农民问题为其历史立足点。

一、“建党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要解决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建党先驱们总结近代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定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发动组织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因此,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并领导好群众运动。这是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

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最高奋斗纲领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党员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2]1-2。党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组织产业工会,灌输阶级斗争精神。[2]4党的“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邦共和国。因此,“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领导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妇女运动,成为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的群众党”。全党要有集权制的组织原则和铁似的纪律,克服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的思想作风。[2]162-163党的各级组织要有严格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训练,要有每周的工作汇报和成绩检查。党员不能贪生怕死或是工作懈怠。[3]53如果违背党纲党章和党的组织决议案、无故连续三次不到会、无故欠交党费三个月、连续四个星期不做党的工作、留党察看期满而不改悟、泄漏党的秘密等,涉及其中任何一项,便予以开除。[3]93-97党的“三大”强调建立国共“党内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不能干扰党的性质和破坏党的纪律。必须解决“党内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在党内组织小集团”[2]245-246的问题,“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2]259。党的“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工农联盟和武装斗争的政治主张[4]221,要求全党加强以支部生活为载体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党的“五大”有关决议针对中央意见分歧陷于分裂的状况,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全党的“政治纪律”,使“党不仅应该变成群众的党,而且应该变成波尔札维克的党”[5]207。

建党先驱们建党思想的精华,已经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多维度的思想引领:其理论探求是要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指导地位,亦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其实践指向是要实现党对中国革命的组织领导,亦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其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亦即“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其品格造就是要展现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亦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实现精神境界的引领,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党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党与工农群众的关系。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党只有立足于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农民运动的斗争实践相结合,突破若干现成结论,将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群众造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力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

但是,党的创建时期理论准备不足,难以深入认识其历史立足点。党的“一大”没有提出农民问题决议案;党的“二大”开始认识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农民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如果实现工农联合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2]131;党的“三大”提出:党要发动组织小农佃户及雇工参加国民革命[2]263;党的“四大”有关决议批评党组织在宣传发动农民运动之时,迁就国民政府而忽视农民协会的阶级性质和群众基础。[4]241-242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执委会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虽然指出党取得农民运动的指导权是一切农民运动发展的核心,但是,遵循共产国际配合国民党北伐的指示,对农民运动所急需解决的一系列迫切问题语焉不详,反而强调“整个的农民政纲之提出须待第五次大会时方能议及。”提出目前全国农民运动的经济斗争目标是限定百分之五十的最高租额、限制高利盘剥不超出每月二分五厘等;政治斗争的目标是农民集会结社自由、县长民选、乡村自治机关及一切公益机关均由乡民大会选举等;组织问题是农民协会尚不能带有阶级色彩,当地主与贫农有冲突时,应设法使旧农会居调停地位;宣传问题是不必提出“农民阶级”而提“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和军阀政府;等等。[6]300-302又批评广东农民运动,提出不要急于以暴动取得乡村政权,而要善于运用农村联合战线策略,采取工农商学联合大会或各界代表大会形式。这一时期党缺乏对农民运动的独立思考。

二、毛泽东以广东、湖南农民运动为契机探索“建党精神”的历史立足点

学者高熙在《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一书中,将当时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分为三个时期:从1921年7月到1924年1月,党對农民运动的探索时期;从1924年2月到1926年7月,国共合作发动组织农民运动的时期;从1926年7月到1927年7月,农民运动迅速开展然后又受到严重压制乃至摧残的时期。[7]2-7

彭湃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属于第一个时期,当时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动组织农民。众所周知,1921年9月,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回乡发动组织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起来反抗地主,成立全国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制定《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被称为全国农民运动“历史上最先发轫者”。但翌年1月就被镇压而归于失败。海丰农协要如何发动组织农民呢?彭湃说道:“海丰的农民一直是隶属于满清的皇帝,官僚,绅士和田主这班压迫阶级底下”“农民怕地主绅士和官府好像老鼠怕猫的样子”[8]112,参加农民协会的人数极少。但海丰农协以有组织的斗争团结教育农民,以解决农民因争夺佃权而被地主盘剥、向城里运粪而被土霸强收码头费、与地主争端诉讼而被官厅勒索钱财乃至家破人亡等一系列问题,迅速赢得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农协被誉为“亲如兄弟的机关”,加入农协是“联合的过河”。[8]129但是,1923年8月,海丰农协就被县政府和绅士集团合力镇压,彭湃差点被捕。后来发动组织广东农民运动时,彭湃总结斗争经验并于1924年8月建立党所领导的第一支农民武装——广宁农民自卫军。同时各地农协相继设立文牍、农业、宣传、仲裁、财政、交际、庶务、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全面承担乡村社会治理功能,使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成为捍卫农民切身利益的群众组织。青年毛泽东称彭湃为“农民运动的大王”。

作为建党先驱之一,毛泽东非常重视考察中国革命过程中各种阶级斗争的状况。他说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而“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9]397总结自己亲身发动组织的工人运动和参与国共合作的斗争经验,毛泽东于1925年2月回乡发动组织韶山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学校、建立“雪耻会”和梭标队、创建中共韶山支部和领导农民开展“平粜阻禁”谷米。[10]129-133后来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一系列职务,并被任命为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其间编辑《农民问题丛刊》,并为之写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384,事关国民革命的兴衰成败,期望中央和全党同志将斗争重点转向农民运动。

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运动乃政治争斗、经济争斗两者汇合在一起的阶级斗争的运动。工人运动的政治斗争,只是求得集会结社的完全自由,并不打算(也不可能)当时就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农民运动则要推翻土豪劣绅大地主几千年来持以压榨农民的政权(这个地主政权即军阀政权的真正基础)。[6]387中国革命的发展要么是以农民起来镇压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而取得成功;要么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农民而归于失败。“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6]385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主阶级的压迫,就要以农民政权代替地主阶级封建政权。革命党人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6]386我们“要有大批同志,立刻下了决心,去做那组织农民的浩大的工作”“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建立农民政权而掀起全国农民运动高潮。非得此时“国民革命才能得着确实的胜利。”[6]386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已经初步揭示“建党精神”坚实的历史立足点,即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农民运动相结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制定和落实党领导农民运动的斗争纲领;“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就是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发动组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以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发动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力军。

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引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经典结论有四:一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个体农民终将为历史所淘汰;二是农民群众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无法代表他们自己;三是农民群众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追随者,而不欢迎无产阶级革命;四是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工农联盟,但农民群众不是依靠力量。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实行帮助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的方针,亦不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定党领导农民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事情。上述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导致1926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上,陈独秀和鲍罗廷极不赞成毛泽东所提“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担心会因此破坏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1]123-124与此同时,在北伐战争中相继兴起的粤、湘、鄂、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又被一批国民党新右派和土豪劣绅讥讽为“痞子运动”“堕农运动”,或被一些平时同情革命的人叹为“糟得很”,使事关中国革命命运的农民运动前途未卜。毛泽东因此回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时间长达32天,并向中央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事实驳斥反革命的言论,且继续深入阐释开展农民运动的关键环节:党的中心工作是建立农民武装、农民政权和实施土地革命,发动组织几万万农民群众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12]13毛泽东特别指出: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他们最听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和土豪劣绅是死对头,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12]20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依靠力量。湖南农民运动所做十四件大事已经反映农民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斗争前景,迫切需要党去组织领导他们有组织地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斗争[12]33,但中央不为所动。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又被三次“左”倾错误思想所统治,继续忽视农民运动。“八七会议”所提实施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并非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服务于“城市武装暴动”的斗争路线。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放弃攻打长沙而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按照自己的斗争思路进行革命斗争,使伟大建党精神与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相融合。即以“着重思想建黨”的方针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环境,引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走向,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焕发其生命活力和斗争伟力。

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相继采取如下措施:实施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队上,班、排建立党小组和成立士兵委员会,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官兵一致的民主原则来清除宗法家族意识浓厚的农民武装对建党精神的干扰;着手恢复和创建井冈山周边各县党团组织、工农武装和革命政权,构建党领导边界武装割据斗争的组织系统,落实建党精神的实践指向;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政策,以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但关键是党组织要有力量和不犯政策错误,推动建党精神的理论探索;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肃党纪党风和军纪军风,以密切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引领建党精神的品格造就;针对军阀混战或联合围剿根据地等多种不同情况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反对逃跑主义或冒险主义,坚守“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使伟大建党精神不断走向历史深入而得以弘扬。

简而言之,建立正规红军、县、区、乡赤卫队和村暴动队三级武装形式,开展红军官兵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军队政治、军事和经济民主,创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和人民武装,以红军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以实践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就是建党精神的奋斗目标。总结斗争经验而逐步制定和实施依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动员起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参加革命,以实践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就是建党精神的实践指向。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县、区、乡工农兵代表大会和工农兵政府的关系、党的领导与各级各类群众组织的关系,坚决反对封建“家长制”“一言堂”和无政府主义,以实践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就是建党精神的实践机制。以“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和方法处理边界党组织和红四军内部根深蒂固和盘根错节的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群众批评监督和颁布党纪军规等措施纠正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和流寇思想等,“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和科学化”[10]290-291,以实践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就是建党精神的品格淬炼。以调查研究、实践决策克服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造就“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2]116,归根结底就是将农民问题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要解决的首要和关键问题,而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探求、实践指向、奋斗目标和品格造就融为一体,使之切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而谱写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淬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深入和规律掌握,推动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然,关键环节是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转变。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实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通过转变高中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推动全党的思想和作风的根本转变。思想认识的转变使事关中国革命兴衰成败的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彻底摆脱“左”倾错误路线的思想束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8]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詹花秀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定位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建党精神语境探析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让伟大建党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论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唯物史观视域中“伟大建党精神”四重维度探析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