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课堂问题教学实施策略

2023-08-13 03:44江苏泰州市凤凰小学215300凌佩瑶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维教师

江苏泰州市凤凰小学(215300) 凌佩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认知图式不断变化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指将外界刺激直接纳入人的头脑中;另一种是“顺应”,指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新的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中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获取新的知识,达成“同化”,并将新旧知识融入大脑中,进行“顺应”。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设计阶段,要求合情合理

(一)生活性,调动心理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这是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学者杜威提出教育必须以经验为基础,这种经验往往是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理解能力。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的时候,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提出问题:“在中秋节等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你是否也有过和家人分开的经历呢?如果你正好在外地,远离故乡和家人,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大家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文章结合起来,看看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想到自己离开家人的时候,也会产生思念之情,再联系文章,看到作者离开了故乡,放眼所见,和故乡最接近的只有头顶的一轮明月,心中自然生发出思乡之情。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了感慨:“明月照着自己,也照着故乡,的确能让人想起家乡。”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展现思乡情感的词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用“小月亮”来形容家乡的月亮。学生结合自身的心理体验,深入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如一个学生在总结归纳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来月亮是无所谓大小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月亮都是一样大的。但是对作者来说,故乡的月亮和自己更为亲近,所以作者说‘小月亮’,体现出了对家乡的亲近、热爱之情。”

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图式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如果能达到平衡,那么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尝试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开放性,指向发散思维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就是不可能。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要体现出问题的开放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体现了开放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解读:“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能很好地展现时间来去匆匆的状态?如果要写相同的内容,你会如何构思?”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由于不同的学生阅读感受不同,所以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句子进行分析,这样互动交流的内容就会变得更为丰富。如有的学生认为“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一句写得好,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一句比较有韵味。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尝试展开自主仿写活动,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写作中。如有的学生尝试创作:“时间好像烈日下的雪花,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它就消失不见了。”有的学生的想法更为离奇:“时间就好像价格昂贵的冰淇淋,你越珍惜它,将它藏在被窝里,它消失得越快。时间从不因为你珍惜它,就会走得慢一点。”教师鼓励大家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哪一种表达既新颖,又合理。在对比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教师要摒弃模式化、固化的思想,要有开放的意识和创新观念,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从而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习效率。

二、候答阶段,进行对话互动

(一)生生对话,开拓思维

候答阶段指的是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避免直接将解题思路告诉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交流,进行互动讨论,从而开拓思维,找到更多的思考方向。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融入自由、和谐的讨论氛围中。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认为诸葛亮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形容他,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尝试从文中找出词句证明这种观点。”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鼓励大家进行互动讨论,在对话交流中拓展思维。如有学生对“中晓人和”的说法不理解,认为文章中并没有体现相关内容。在讨论中,其他同学提醒:“诸葛亮知道周瑜对自己有敌意,就拉拢鲁肃,并且得到了鲁肃的帮助,这才顺利地借到箭。我认为这一点就体现了诸葛亮‘中晓人和’的一面。”在互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此前忽略了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在对话交流中找到了自己后续思考的方向,进而更好地理解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最后,大家总结归纳了诸葛亮的特点:“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不仅智慧过人,还很擅长利用人际关系。准确地预测天气,体现了他掌握的知识很多;敢于叫板曹操,体现了他的勇敢和魄力;充分利用鲁肃的帮助,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他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由此,学生对诸葛亮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

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和环境中的人相互作用的时候,学习就会起作用,所以学习是学习者和外在环境多向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讨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避免思维被禁锢。

(二)生本对话,梳理思路

除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生本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整理思路,并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找到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探讨。这样,将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展开有意义的建构。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石灰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借石灰表达什么?你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于是,教师指导学生展开生本对话。首先,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他身上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刚正不阿的性格。然后,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怀。如有学生在诵读后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认为作者是用石灰来比喻自己。石灰给人清清白白的感觉,还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作者用它来象征高洁的人格,认为自己也像石灰一样,带着凛然正气活在天地间。”通过生本对话,学生的解读思路变得更清晰,体会到了诗中的象征手法,提升了文本赏析水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思路,尝试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运用象征的手法:“如果要用一种事物来展现自己心中完美的人,你会用什么事物呢?大家可以创作诗歌、散文等,展现自己的想法。”有学生喜欢梅花,认为梅花经历风霜却不凋零的状态比较符合自己心中英雄的形象,便创作了与之有关的诗歌。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各种知识,要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深处,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评价阶段,建构知识体系

(一)多元化,延伸知识空间

评价阶段指的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检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的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反馈阶段。教师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空间、自主建构知识。教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可以教师评,还可以展开生生互评或自评。此外,评价方法也可以多元化。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春节的习俗呢?作者是如何清晰地展现这些习俗,让读者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发现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于是在评价阶段进行多元化拓展,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文章中的这些春节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呢?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写一篇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这样的追问让学生找到了后续学习的方向。他们自主上网搜索,发现不同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还探究了风俗的来源,如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等。最后,学生将整合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展开交流讨论,拓展了知识空间。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介绍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写了“年”其实是一种怪兽,过年的目的是将怪兽赶走。同时,学生还写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过年的时候也能吃上美食,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过年并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风俗习惯很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学生有思路,但是表达不够顺畅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拓展思维。当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再完善自己的观点。当发现有矛盾的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开展辩论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展知识空间。

(二)过程化,鼓励创意解读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向,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创意解答。若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不够,教师则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捕捉更多的信息,做出更有创意的回答。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尝试回答问题:“‘我’变成了树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你能否开动脑筋,也写一下自己想要变成什么吗?”教师发现学生都能找到文章中的词句来回答,但是缺乏想象力。于是,便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鼓励他们进行创意解答。“除了变成树,你还想变成什么?先想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再想一下如何和人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教师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常的物品入手,展开想象。这样的追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并展开创意写作活动。如有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中的小狗互换身份,一起去冒险,一人一狗都害怕被他人看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闹了不少笑话。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换作品,看看对方的创意是否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并取长补短。有学生提出:“交换身份的想法虽然好,但是作者主要写了人变成狗之后的想法,却没有写狗变成人之后的想法,所以显得有所不足,如果能调整一下就好了。”同伴接受了他的建议,修改了自己的作品,让其变得更有创意。

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所以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分析他们在思考时有哪些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建构主义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认为学生不是等待浇灌的容器,而是等待填充的白板。教师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重组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