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8-13 21:48刘志华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方体知识点微课

刘志华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王家沟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数学的学习较为吃力,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完成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为此,教师要意识到微课的优势,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找到数学教学与微课之间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微课的特点

1.1 微课具有鲜明的趣味性、形象性特点,能够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微课以直观形象的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呈现数学知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并且微课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1.2 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是教师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短视频,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使其在教师和微视频的辅助下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1]。

1.3 微课具有灵活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微课,需要教师安排好教学时间,既要发挥微课的作用,又不能让微课喧宾夺主,额外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要灵活使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分析、思考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2.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内容少,主题鲜明,一个微视频通常在八分钟左右,并且知识呈现方式生动活泼,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微课,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设备能够存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网络平台存储微视频,让学生根据需要随时观看,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使教学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方式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方式有趣,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将微课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具体地展现知识点,使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3.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3.1 用于课前预习

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微课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引导,比学生对着教材预习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用2-5 的乘法口诀求商》前,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前录制好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熟悉相关的知识,初步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出商。有了微课的辅助,学生就好像把老师带回了家, 微课视频一般教师都会配备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上面有学习的要点和重点难点等内容,还有教师提出得一些建议和要求等,在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微课在家预习了相关的内容,而且遇到难点和重点,学生还可以对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揣摩,直到自己明白和理解。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更加有目的性,也能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使预习更有效,在之后的数学课上听课就会有针对性,学习就更高效。

3.2 利用微课导入

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导入环节,借助微课以视频、图片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课堂学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微课习题,结合数学知识点设计练习题,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习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题,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数学知识[3]。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可以设计微视频,以动画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立体图形,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看立体图形,并提出问题: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应该怎样辨认这两个图形?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交流观点,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控制好课堂节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3.3 利用微课优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进行改革,将微课应用到数学课堂中,能够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信息化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微课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利用微课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如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方案,录制教学视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知识点,在微视频中讲清楚重难点内容,使微课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微视频,并在微视频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思考、交流与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接受微课模式,锻炼学习能力,为数学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4]。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微课,形象地展示位置与方向知识点,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在微视频中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度剖析,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微课展示教学内容,并根据知识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内容,并利用数学知识解题。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观看复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钟表转动的动画,并将教学内容与动画相结合录制教学视频,通过后期剪辑使视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中展示不同方位的钟表,让学生认真观察钟表的走向,探究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分析指针夹角的顶点位置与两边位置,把握指针的角度,从中发现规律,如两条边开口越大,角的度数也越大,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发现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4 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微课趣味性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如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深入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并利用视频动画、教学课件等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长方体的三维模型,并以flash 动画的形式制作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直观地展示长方体的展开、折叠过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描述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表面,分析其表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展示正面图、侧面图和俯视图等不同的方位、不同结构的展示图,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结构的了解。当播放完微视频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应该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flash 动画,辅助学生探究,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进行思考,发现“长方体表面积就是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总和”,从而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运算公式,掌握这一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3.5 用于课中突破难点

由于微课视频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所以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点重点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将难点知识变得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章节的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绕着线段的任意一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90 度,很多学生操作起来就感到吃力,画不好。即便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学生也难以模仿,还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这部分转化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还可以慢放、倒放等,这样学生就能看得仔细了,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操作等,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分辨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和区别,教师使用微课播放了一个小实验:如何证明土豆和马铃薯哪个所占的空间更大?将二者分别放入两大大小相同的烧杯中,然后倒入相等的水,看看那个烧杯中水涨的高,就证明那个所占的空间大。这样学生就对相关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兴趣盎然,提高了学习效果。

3.6 利用微课翻转课堂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模式更加生动有趣,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技术翻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搜集教学资源,将其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制作相应的视频,并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知识要点和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视频,做好教学准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观看预习视频,初步了解下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通过预习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节省课堂时间[5]。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利用微课技术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讨论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中交流思想,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微课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微课辅助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从简单的内容着手,逐步深入探究,克服学习难点,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找到探究方向,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圆柱体的特征,思考圆柱体是由哪几个面组成的,让学生了解基础的知识,明确学习内容,发现学习难点。在课堂中,教师要设计圆柱展示图,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图形,让学生清晰地观看圆柱体展开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需要掌握哪些信息?应该怎样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知道圆柱体表面积是由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组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圆柱体展开图进行讨论,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圆柱体测量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底面圆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从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运算方法。当学生推理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利用微课展示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控制好演示讲解、讨论学习的时间和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高效。

3.7 拓展微课资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拓展教学资源,借助微课将教学进行扩展和延伸,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应用微课资源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问题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难以理解,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发挥微课的作用,合理利用微课资源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找到解题思路。如将问题的讲解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为学生指出学习方向,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自信,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学生对圆锥与圆锥的特征、圆柱与圆柱的概念了解不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借助道具录制微视频,准备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将这两种道具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认识这圆柱体与圆锥体,发现它们的特征。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拆解圆柱与圆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实践和想象时间,在实践中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将课堂进行巩固延伸,拓展知识,重视复习,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复习知识点,提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是,从而将知识内化,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点,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小学几何知识较多,且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如将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相混淆,为此,教师要运用微课强化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走出学习误区,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要应用微课开展对比教学,将相似的知识点相互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在微课模式下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对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使教学更加科学、高效。

猜你喜欢
长方体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