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打造幼儿早期阅读“三维谱系”

2023-08-13 21:48王永慧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黑鱼可视化信息技术

王永慧

(金昌市永昌县第三幼儿园 甘肃 金昌 737200)

从小就让幼儿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是对幼儿一生的负责。早期阅读从本质上说,是对幼儿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奠基。就语言接触与学习的时段而言,幼儿在父母亲的浸润下牙牙学语属于第一次觉醒,而早期阅读则属于第二次觉醒。第一次属于天性,第二次则从人为的角度,通过有意义的阅读活动提升幼儿处理文本资源的能力。相对于纸质阅读,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立体阅读,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纸质阅读的平面性,很难聚焦幼儿的阅读兴趣。信息技术介入到幼儿早期阅读中,除了是教学形态的过渡,也是教学理念的嬗变;除了是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幼儿能力提升的需要。可视化图像、快速翻页功能、视频与音频的结合、自媒体网络平台的互动、家园共育上的即时与便捷,让幼儿早期阅读变得摇曳生姿,真正做到了“处处能读、时时能读”的地步。依托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教师应该打造以“趣味性、生成性和长效性”为目的的阅读“三维谱系”。

1.依托信息技术,触发阅读的趣味性

幼儿的阅读历程中,阅读兴趣的触发是第一位的。阅读的快乐、阅读的持续、阅读的深入,均离不开趣味的激活。趣味从哪里来?从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支撑中来。

1.1 多法并举,创设阅读氛围

幼儿注意力短暂,一般形式难以聚集他们的热情;幼儿文字理解能力较弱,碰到阅读障碍就发生半途而废的现象。依托信息技术改变阅读样态,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变纸质阅读为动画和同步配音,阅读氛围不一样了,学习场景变得生动形象,幼儿能够持续投入进去完成阅读。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不同教育需要综合使用绘本介质”[1],可以把相关章节通过快节奏和慢节奏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实现“黑光剧”镜头的运用、视镜头与仰视镜头的结合、远镜头与近镜头的结合。凭借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法并举,幼儿迫切深入阅读,取得不一样的阅读效果。

如在《大卫,不可以》的阅读中,教师利用大屏幕播放动画:大卫站在椅子上摇摇晃晃是慢镜头,从最顶层拿下小熊储物罐是快镜头;大卫在浴盆里放水时是慢镜头,浴盆里游泳是快镜头;大卫拿着各种厨具使劲敲击时是快镜头,厨具碎裂时是慢镜头;在墙壁上乱写乱画应该是一个仰视镜头,大卫头戴棒球帽挥棒击球时应该是一个俯视镜头……如此,在紧张的音乐背景下,幼儿深入阅读的想法特别强烈,深深记住了这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

教师还可以录制几个“黑光剧”镜头。针对《大卫,不可以》中的某些重点情节,拍摄“没有声音,但动作、色彩、服饰等极其鲜明”的剧情。比如,大卫模仿电视里的太空超人的情境:极其夸张的蓝色眼罩,色泽鲜明的黄色餐巾,立体感特别强烈的红色高腰靴……还有各种肆无忌惮的动作。这样的画面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心,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欲罢不能。

1.2 游戏互动,体验阅读乐趣

利用最新技术设计与阅读关联的游戏,阅读正效应发生在更宽广的场域内——不仅仅是授课中,也可以在游戏中;不仅仅是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对话无处不在,丰富幼儿言语生命的机会也无处不在。成人所能做的就是从一个狭小的圈子中跳脱出来,积极地为幼儿巧搭平台,让幼儿有更多开口说话、互动体验的机会。

阅读经典绘本《My Dad》时,我们引领幼儿完成Lucky Dog 游戏拼出爸爸与孩子的图片,通过鉴赏,再次巩固绘本内容。然后追问:“你知道父亲节吗?今年的父亲节,你要给爸爸准备一个什么样的礼物?”我们提倡幼儿与父亲完成“一起作业网”软件上关于父亲节的趣味配音,适当的时候在家里与亲人一起动一动,一起演一演,和家长进行对话互动,将活动延伸到一个更大的时空内。

这样的设计和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当时当地信息技术的有效介入,也延续到了课后的一系列拓展活动中。这不仅仅理论层面上的拓展延伸,也是在实践层面上的由此及彼。这样的“由此及彼”,除了是一种言语丰富,更是一种生命拓展,不但惠及于幼儿,而且惠及于家长。

1.3 屏幕翻页,丰富翻阅体验

“单纯的静态阅读方式难以长时间维持儿童的阅读兴趣”。[2]立体的阅读方式才能较好地保持幼儿的阅读兴趣。就屏幕翻页而言,不妨使用“互联网+”手段控制阅读进程。比如通过操作按钮实现大屏幕翻页的便利性:幼儿要善于点击界面上面的左右的箭头,或跳读,或回顾之前有意思的情节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页角翻动可以达到异中求同的效果。“求同”的过程就是丰富对话的过程,就是思维锻造的过程,就是言语生命成长的过程。“共性”并非直接显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文字的背面或者画面的深处,需要幼儿通过翻页去寻找,去归纳出来。

仍然以《My Dad》的阅读为例,不难发现一些著名的人物经常性在画面中出现,比如短跑名将刘易斯出现在爸爸赛跑这一页上,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出现在爸爸唱歌的那一页。当幼儿发现这些时可能有惊喜,但更重要的是触发更深层次的对话:“把爸爸置身于这些名将或名演员之中,说明了什么?暗示着什么?”引领幼儿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翻页进行多重对话,不仅提升了对话能力,开启了言说之门,而且积蓄了满满的正能量。正所谓:“多一些针对,使之更符年龄特点;多一些真实,使之更符合个体差异;多一些‘分层’,使之更符合幼儿实际。”

2.依托信息技术,落实阅读的生成性

阅读效果的好坏在于幼儿有无新的生成。生成愈多,幼儿的具身体验就愈深刻。以真实的生成为目的,教师可以重构阅读环节,创新阅读渠道。借助信息技术,幼儿的生成可能更明显。下面仅以绘本《小黑鱼》的阅读为例进行探析。

2.1 激活即时性生成

依托信息技术的“高效、快捷、方便”,幼儿可以实现即时性生成。比如,《小黑鱼》中描写的海底世界丰富而奇幻,尤其是金枪鱼的强大让幼儿影响深刻。这样的环境中,小黑鱼如何生存下去?很多小鱼组合成“大鱼”的情景壮观吗?除了“团结一致”这个办法,小黑鱼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生活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上述场景与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然后让幼儿尽情想象,猜测故事的走向及发展,生成属于幼儿自己的观点,发布在钉钉家长的评论区中。

如部分幼儿有这样的即时性生成:“海底太复杂了、太可怕了,小黑鱼能够生存下来,太了不起了。”“海鳗的尾巴太长了,只需要一扫,很多个小鱼就会丢掉性命。”“海底深处,难道都是‘大’吃‘小’吗?没有任何公平吗?”……面对幼儿的即时性生成,教师再次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小黑鱼》的部分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对比:自己猜想的对吗?书中描写的不同体现在哪里?通过讨论,幼儿更深地理解到大海的无情与小黑鱼的无助。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再次猜测,提高逻辑感知能力。

针对小黑鱼刚刚到海底深处孤独、害怕、恐惧的心情,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生成自己的观点:小黑鱼躲在一块大石头背后久久不出来。教师抛出问题:“小黑鱼不出来是因为害怕诸如金枪鱼这样强大的生物。但是永远躲在暗处不出来也不行啊。小朋友们,请你发挥你‘三寸不烂之舌’的能力,劝说小黑鱼出来吧。”稍许思考之后,幼儿纷纷开口劝说:“小黑鱼,出来吧,外面不是多么可怕。”“人多力量大,外面有一千条以上的小鱼儿,我们联合起来,可以对抗金枪鱼。”“你充当我们这个‘集体大鱼’的眼睛好不好?”……这样的即时性生成彰显着部分幼儿已经读完并理解了《小黑鱼》的主旨。当小黑鱼最终被“说服”时,教师出示“众多小红鱼形成大鱼而小黑鱼充当眼睛”的动态视频,让课堂走向高潮。

即时性生成重在当时当刻,具有随意性与灵活性。幼儿的阅读就是要注重“当下”状态,注重“在路上”的一举一动。捕捉幼儿随机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当场判断并调整阅读方向,应该成为早期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视点。毕竟,幼儿阅读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肯定很多。抓住即时性生成推进阅读进程,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升阅读效果。

2.2 实现可视化生成

上文提到,幼儿形象思维发达。依据这一年龄特点可以实现可视化生成。毕竟口头讨论的成果远远比不上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把以前不可视的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出来,能够增加幼儿阅读的趣味性。被“可视化”的过程能够推动幼儿持续阅读。的确,阅读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有永久性生成的工程——幼儿从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后,愿意再读、再实践、再拓展,具体体现在幼儿的画一画、搜一搜、评一评等方面。一旦阅读在幼儿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向作用,幼儿品性的再造就成为必然。

仍然以《小黑鱼》的阅读为例,教师引领幼儿分组画一个太阳图。这个太阳图就是可视化的。具体绘画中,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应让幼儿自由发挥,个性创作。如许多的小黑鱼与一个小红鱼组成的太阳图,许多的小红鱼与一个小黑鱼组成的太阳图。单独的那一个充当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样的可视化作品让幼儿更直接地感受到团结的意义。在表现形式上也尽量放权,做到多姿多彩。如简洁明快的水彩拓画、色彩分明的木炭画、自由灵活的图案拼贴等等。就是在作品的题目上,也要充分放权,让幼儿自拟,如“合起来就是力量大”、“一百个顶一个”、“集体的力量”……家长或教师可以引领幼儿为太阳图配乐,形成系列美图或微视频发布在自媒体上。这样的可视化生成,让幼儿喜不自禁,让家长自豪骄傲,实现了阅读与学习的延伸。

因为《小黑鱼》的主题是“团结、勇敢、积极向上”。所以,成人应该引领幼儿在网络上搜寻关于团结的谚语、童谣、歌曲等等,通过直观可视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小黑鱼》的阅读告一段落后,教师要求家长带领幼儿在评论区发帖。有的跟帖:“人心齐,泰山移。”有的评论:“一个充当眼睛,另一群组合成大鱼,这个想法太好了,太智慧了。”有的点播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样的可视化生成辐射出去,形成了多边效应,促进了幼儿早期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3.家园共育,保证阅读的长效性

幼儿年龄小,还未养成主动与持续阅读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既靠教师,也靠家长。这就需要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强化阅读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生硬的要求,而需要灵活的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夯实家园共育,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保证幼儿早期阅读的长效性。

3.1 借助“+”字,让沟通更高效

“互联网+”为家园共育保驾护航。教师利用钉钉群发布阅读任务,让幼儿与家长优先知晓阅读任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的阅读障碍、阅读收获、阅读周期的安排及变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师沟通。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的做法是制作“阅读周期单”规划阅读进程,今天读几页,明天读几页;本周读多少,本月读什么书籍,均可以依托“+”字进行沟通。

我们还设置了记录阅读数量的积分卡,每周将分数公布在钉钉平台上。比如,小二班的小红天天坚持读《大卫,不可以》,每读一个画面记5 分。半月时间,他读了14 个画面内容,分数已经是全班第一。小红的积分卡激励了其他幼儿,比赛式的阅读有力地促进了幼儿的阅读进程,真正达到了有效、持久、快乐的阅读。

3.2 借助“晒”字,让分享更快乐

时下,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等微自媒体平台中“晒图”行为比比皆是。作为成人,不妨把幼儿阅读时或摇头晃脑、或津津有味、或蹙眉思考的萌态上传到网络,让阅读的正效应第一时间辐射到更大的时空内。针对阅读中的闪光点、亲子讨论时的精彩点、理解中的延伸点、针对书中的精彩内容幼儿进行画面补充的镜头等等,成人不妨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上传。小一班的一个幼儿家长晒出了孩子阅读《小黑鱼》的镜头:读到文中描写的巨大的金枪鱼时张大嘴巴特别惊讶的样子、读到小红鱼在“弱肉强食”的海底世界孤独无靠时非常同情的样子、读到很多小红鱼组合成大鱼时特别佩服的样子……这样的“晒”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或许晒出照片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坚持不懈的精神、互动意识的浓厚、阅读经验的积累,才是“晒照”行为中更加重要的目标。为此,我们应重新制定网络平台晒照的规则,尽可能摈弃那些吃喝玩乐的照片,而张扬幼儿静心读书的镜头。当网络生态不断净化,朝着幼儿健康成长的方向靠拢时,幼儿一定会发生接地气的成长。

3.3 借助“品”字,让滋养更人文

幼儿的早期阅读中,究竟读出了什么成效?阅读之后对幼儿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切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味,去评价。而这,同样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幼儿、家长、教师可以“一对一”进行品味,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进行品味,力争让“共识”氛围得以延续,让阅读向深处漫溯。

绘本《My Dad》的阅读中值得品味的地方太多。表面看,绘本《My Dad》的每一页都是新的情节和新的变化。然而,睁大火眼金睛,我们就会发现,变化中有不变,还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值得师生去挖掘。比如,“太阳”无处不在,分布在很多篇章中。不论是天空中的太阳,还是墙壁上的“太阳”,抑或是其它地方的太阳,都似乎无所不在。这么多的“太阳”意味着什么呢?因为作者认为爸爸就像太阳一样无处不在,就像太阳一样温暖。家长、教师应引领幼儿从多个方面验证父亲的伟大、父亲的温暖和父亲的“无处不在”。还有父亲身上的睡衣无处不在,为什么?因为睡衣是作者保留的爸爸的唯一遗物。引领幼儿在这样的“共性”中互相交流,在丰富对话技巧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思念之情,而这也是幼儿情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这一切都可以发布在钉钉家长群中,让阅读得以深入。

“早期阅读有利于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发展儿童语言和元语言的能力”,[3]有利于幼儿言语生命的丰富。而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如何丰富阅读形式、拓展阅读渠道、提升阅读效果,还需要教师的实践创生。幼儿教师应该活用、善用信息技术,让幼儿的阅读过程更快捷、阅读形式更灵活,阅读体验更深刻。

猜你喜欢
黑鱼可视化信息技术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多看一眼都不行
多看一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