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甄别和干预策略探析

2023-08-13 21:48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负面情绪小学生

李 艳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甘肃 张掖 734100)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日后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1]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且是其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段。在此期间,如果进行合理引领,学生就会形成阳光心态,有助于其后续的学习和工作。如果遭遇负面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又得不到及时疏导,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新事物和新理念频频亮相,成为我们生活内容的主要引领者。这些新事物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助力教育的快速发展。当然,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和谐因子,使得部分孩子滋生了诸如焦虑、暴躁、抑郁、骄纵、自私等不健康情绪和心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从而成为困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

悉心分析现状,造成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原因,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原因之外,还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方法以及自身成长过程等因素。因此,这些现象都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的关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说到重视,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计划,更应该是行动上的落实。学校、家庭及教师,应该在分析心理问题具体成因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干预策略:如营造氛围、家校共育、学科联手、丰富活动、重视交流等,从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拉近亲子关系,积极引导,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审视现状,分析成因

无疑,当下小学生之所以滋生出诸多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来自于个体因素,还与周围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有关。因此,需要引起多方重视,审视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如此,不但助力学生阳过心态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他们后续在学习方面的个人进取、生活方面的自我勉励和集体方面的团结协作。

1.1 社会环境影响,出现认知错误

首先,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小学生,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必然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其认知储备方面的限制,加上理性辨别力的缺乏,这就导致他们势必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不能理性分析所面对的诸多事件,就会被一些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了解了事物的真相,也会被“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所伤害,使得他们出现认知方面的错误,甚至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2 过度重视智育,忽视孩子心育

其次,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县城学校,都面临着各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升学方面的压力。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过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这也就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过大而出现厌学、逃学等不和谐现状。这就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既要关注学生“智育”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育”教育。只要学生情绪稳定了、心态阳光了、价值观走向正确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同样,如果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反而会适得其反。

1.3 父母陪伴缺失,孩子心理落寞

再者,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农村而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抚养孩子的责任就落到了祖父辈身上;对于县城而言,成年人忙于生计,也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照顾以及心理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孩子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诸如,长期的情绪低落,过度的内向,不喜欢和他人交流等,有的孩子甚至表现出焦虑、暴躁、抑郁等,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并影响其全面发展。

1.4 自身成长挫折,滋生负面情绪

最后,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滋生,还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关。“不良心理情绪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2]部分孩子,由于自身身体上有某方面的缺陷,或者曾经遭遇过某一方面的打击和挫折。而这些挫折就会“植入”孩子内心,成为导致其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如果对自己没有了信心,那么,他们对别人也就不太信任。如此,这些孩子就会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他们不喜欢交流,也不向往理解。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2.实施有效策略,培养健康心理

无疑,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有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核心之一便是健康。”[3]这个“健康”,既包括身体方面的健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审视以上现状,分析孩子心理问题成因,说明小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成为了重中之重。比如,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家校密切联系,各学科共同关注,丰富学校活动,重视沟通交流等。这样,进行有效疏导,进而消除孩子心理障碍,为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2.1 营造氛围,拉近距离

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环境的营造都至关重要。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尤其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既需要温馨、整洁的物质环境,也需要亲切、温暖的精神环境。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上课能否听懂,还要关注他们是否有心事需要交流。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他们的一些“出格”做法和“异常”行为。这样,学生就会尊重老师、信任老师、依赖教师,在他们遇到困惑或困难时,才能在第一时间对教师敞开心扉,这样也就会预防更多心理问题的滋生。

比如,新学期开学初,五(2)班班主任李老师发现A同学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下课也不和同学一起说话玩耍,显得闷闷不乐,好像有什么心事。李老师进行了侧面打听,了解到假期A 同学家中出了点意外事情,虽说已经处理了,但是他却始终无法走出。知道了A 同学不愉快的真相,李老师并没有直接和他沟通,而是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下课一再“麻烦”他帮自己做一些事情。如送作业、取东西等,然后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核心问题”,最后进行关注和疏导,解决其心理顾虑。A 同学看到老师如此关心和理解自己,从心底里感激和信任老师,之后遇到问题,也就毫无保留地告诉老师,从而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当你走进教室时,你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要关注他们是否开心、是否带有情绪、是否在低下头悄悄哭泣。或许你洞悉了他内心真正的伤痛,也不要急于表达、不要急于公布于众,而是不妨轻轻走近他,抚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微笑,或者鼓励他通过参与其它活动来冲淡心中的哀伤。或许这样的抚慰,胜过言语上的安慰。

2.2 家校共育,有效疏导

无疑,学校环境的温馨和教师的关心呵护,能有效预防学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滋生。同时,部分家长也对此持一种“依赖”态度,认为只要涉及到教育方面的问题,就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些家长疏忽了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在一起,孩子心理方面出现的变化,只有家人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因此,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离不开家庭的关注,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联系,共同关注,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预防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滋生和发展。

比如,在解决了A 同学的问题之后,李老师格外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一天,李老师接到“密报”,B 同学在放学路上跟同伴说,他感觉父母亲和老师都不喜欢他,他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挣钱。得知此情,李老师并没有先找B 同学了解事情,而是先打电话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原来最近B 同学父母亲外出务工,由于最近工作很忙,没有跟他及时联系,加上前天他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本弄脏,老师又批评了他,所以感到很失落,不想上学了。得知这一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和他进行了沟通交流,B 同学也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理解老师的批评,承认自己的想法不对。这样,由于家校密切联系,有效预防了事情向严重方向发展。

其实,对于小孩子而言,他的情绪和心理需求非常单纯:在家里希望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校,希望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友情。如果自己不小心遭遇不开心,他们第一时间需要来自家人的沟通和同伴的理解。如果二者不能及时“补充”,势必会把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每个家庭和教师的重要责任。

2.3 学科联手,积极引导

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并不是班主任或某位心理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小学生而言,毕竟年龄小、心理单纯,遇到困惑或者困难,就会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老师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其言行变化。然而,然而,因为“师道尊严”这道屏障,有些时候,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也不敢或不会直接跟老师说,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余悉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变化,并及时进行引导和解决问题。有时候,或许就是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将学生带出心理迷雾。

比如,英语教师在课堂练习时段,不妨编排相关心理剧,助力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形成阳光心态;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料,引领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家的成功故事来强大自己的内心;音乐教师不妨利用学科特点,通过歌词的解读、旋律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学习、生活中美的事物,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教育”两个字,分开来看就是“教书育人”,其实“育人”重于“教书”。只要各学科教师能够互相沟通,“联手行动”,积极引导,就会及时发现学生心中的负面心理因子,就会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至于影响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会有这样的思想误区:认为思想教育或心理教育是班主任老师的“义务”。其实,对于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而言,都有这个责任。一方面,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义务。另一方面,是进行心理疏导的责任。只有二者兼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2.4 丰富活动,保驾护航

其实,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环境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容忽视,各任课教师的密切关注也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组织并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此来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保驾护航。对于此方面的活动,包括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组织并引导学生观看相关方面的心理剧,针对一些特殊孩子开展相应地活动帮助其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或许这些活动形式看上去有点“老套”,或许活动内容不够新颖,或许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视频片段。这都不要紧,只要学生能从中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就实现了心理干预和疏导教育的目的。

针对当下小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这一现状,学校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以预防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发生。比如,邀请心理咨询教育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一次“校园心理剧”比赛,鼓励亲自策划并参与表演,从中体验阳光心理的愉悦;每周星期五,利用班会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近期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校外研学活动、集体游戏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从而树立自信心,助力形成健康心理,助力后续学习和生活。

2.5 重视交流,疏通干预

无论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家校共育也罢,还是学科联手、丰富活动也罢,都是为预防小学生滋生不良情绪和负面心理因子而制定的策略。首先,以上所实施的这些策略,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拓展视野,走出狭窄的“自我”,看到更为阔大的世界,从而阳光起来、自信起来,有助于其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其次,既然是情绪和心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就需要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进行疏导,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的群体,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重视他们的心理走向,才能在孩子遭遇困惑或挫折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当教师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不要去问为什么,不妨和他们唱一唱歌,活跃一下气氛,你会发现他们的情绪很快高涨起来;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你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安慰的话语,便足以抚平他心中的伤痛;当你发现孩子情绪激动时,不必说什么对与错、是与非,你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听他说一说心中的烦恼,和她聊一聊激动的原因。有时候,或许你什么也不说,只是一直微笑的看着他(她),静静地听他(她)说,对他(她)而言,都是最好的安慰,最大的快乐。因此,对于那些内心遭遇“不测”的孩子而言,他们不需要你为他们做什么,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关注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这是小学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得以解决的良方妙策。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家庭的义务,而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脆弱、认知单纯,猝不及防便会进入心理误区,出现诸如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其实,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此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多方的关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他们走出“自我”,走出心理雾霾,积极参与群体活动,看到群体的力量,看到世界的博大,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人生的真正意义。

猜你喜欢
负面情绪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我是小学生
情绪认同
论负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