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效果▲

2023-08-14 08:44王宗杰于若卉房庆鹏裴喜玲
广西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真菌性外耳道灌洗

王宗杰 于若卉 房庆鹏 裴喜玲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河北省沧州市 061013)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条件致病菌异常增殖或真菌内侵引起的外耳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主要通过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涂抹治疗,但抗真菌药可产生耐药性,影响后期的治疗效果[1-2]。研究发现,中医中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3-4]。目前中医中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以耳浴外用为主[5],而有关中药复方醇提制剂应用于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研究鲜见报告。我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酊剂生产与储藏的相关规定制备了中药醇提取制剂,并将其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6]中关于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诊断标准。① 出现耳道瘙痒、耳闷及听力下降等症状;② 外耳道可见密集绒毛状物附着,以及皮肤溃烂充血;③ 外耳道分泌物标本涂片检查见菌丝或孢子。同时满足上述3点即可诊断。(2)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对治疗相关药物过敏者;(2)入院前1周内接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者;(3)合并慢性中耳炎、先天性畸形及外耳道胆脂瘤者;(4)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因、病程及病变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9-5号)。

1.2 干预方法

1.2.1 观察组:给予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1)配制中药醇提制剂。取等比例的苦参、黄连、黄柏、 土槿皮、白鲜皮、地肤子及蛇床子,由我院制剂室研磨成粉末,按醇提生产的工艺,即用5倍量中药材的75%乙醇浸泡中药材72 h后过滤提取药液,制成醇提药剂,置于4 ℃冰箱备用。(2)清洁外耳道。用药前在耳内窥镜引导下清除外耳道内及鼓膜表面耵聍、皮屑、分泌物及真菌菌丝、污垢,然后采用3%过氧化氢清洗,将外耳道擦拭干净。(3)外耳道灌洗。取醇提制剂5 mL滴灌于患耳内,浸泡灌洗5 min,然后嘱患者将患耳向下,让药液自行流出,1次/d,连续治疗14 d。

1.2.2 对照1组:给予中药方剂耳浴。(1)制备水煎剂。取上述制备醇提制剂的药物,由我院制剂室按水煎剂的生产工艺,制成水煎剂,加10倍量中药材的水,煎至5倍量,过滤后取上清液,高压灭菌后备用,真空包装后置于0 ℃~5 ℃冰箱冷藏保存。(2)耳浴。常规清洁外耳道后取水煎制剂5 mL,进行耳浴,1次/d,连续治疗14 d。

1.2.3 对照2组:给予达克宁乳膏外用干预。常规清洁外耳道后,取达克宁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001),于耳内窥镜引导下将其均匀涂擦于外耳道各处,1次/d,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1个月记录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痊愈指耳道发痒、闷堵感、耳鸣及外耳道肿胀、流脓等症状全部消失,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显效指耳道发痒、闷堵感、耳鸣及外耳道肿胀、流脓等症状全部消失,但外耳道仍有轻度充血及糜烂,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有效指耳内瘙痒、闷堵感缓解,耳内仍有分泌物,但不影响耳内环境,真菌镜检阴性;无效指临床病症无明显改善,真菌镜检结果为阳性[7]。

1.3.2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后1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3 听力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采用纯音测听法记录3组患者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值。参照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分级法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听力水平[8]。A级为听力良好,纯音测听≤30 dB,言语识别率(speech discrimination score,SDS)≥70%;B级为有实用听力,30 dB<纯音测听≤50 dB,50%≤SDS<70%;C级为有可测听力,纯音测听>50 dB,50%≤SDS<70%;D级为无可测听力,SDS<5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H=8.575,P=0.014),对照1组、对照2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前后典型病例的耳内窥镜检查结果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耳内窥镜检查结果的对比图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1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2组有2例(占6.7%)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灼热刺痛,未经特殊处理,在用药3 d后症状自行消失。3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3,P=0.364)。

2.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气导听阈、气骨导差和听力评估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较治疗前下降,听力评估分级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听力评估分级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导听阈、气骨导差和听力评估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表4。

表3 治疗前后3组患者听力情况的比较 (dB,x±s)

表4 治疗前后3组患者听力分级的比较[n(%)]

3 讨 论

目前,抗真菌药外用配合外耳道清洗已成为临床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方案。达克宁即硝酸咪康唑,可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合成、阻断真菌正常代谢,发挥杀灭真菌作用[9-10],是常用的广谱抗真菌药物。但随着达克宁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逐渐成为影响临床疗效的障碍因素。另外,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原菌谱尚未完全明了,这可能也是影响达克宁疗效不佳的因素之一[11]。中医没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瘙痒、肿胀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其多由风热湿邪侵袭所致,其因外感风热毒邪、内聚湿热、各邪气夹杂聚于耳窍而发病[12]。因而,针对此病机,方剂配伍应坚持清热利湿、疏风止痒的原则。

本研究选取的药材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其中黄连、黄柏配伍使用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外耳道炎主要的病原菌之一[13-15]。此外,体外动物实验证实蛇床子、土槿皮、白鲜皮、地肤子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增殖,而苦参则对曲霉菌属具有抑制作用[16-17]。本研究按照等药量比例配比原则制备制剂,分别通过方剂直接耳浴和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的方法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提示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的效果较单纯中药方剂耳浴和抗真菌药物外用治疗更好,这可能是因中药材经醇提制取后其有效成分浓度较高,抗菌效果更明显。林楠等[18]还发现中药材经醇提制取后可使各抗菌成分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多靶点、多途径地抑制菌群生长,提高耐药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听力下降也是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均低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且听力分级水平优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这提示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较单纯中药耳浴和达克宁外用更利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听力的恢复。原因可能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引起的听力下降主要与炎症损伤和外耳道分泌物聚集干扰有关[21],而中药醇提制剂能有效改善局部炎症,同时配合外耳道清洗,因而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听力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醇提制剂外耳道灌洗对真菌性外耳道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听力状况,且效果优于单纯中药方剂耳浴和抗真菌药物外用治疗。

猜你喜欢
真菌性外耳道灌洗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的疗效分析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