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地区睢县夷商文化初探

2023-08-15 19:23李桂民
关键词:龙山文化豫东睢县

李桂民

(聊城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睢县地处河南省商丘市西部,与杞县、宁陵、柘城和民权县相邻,上古时代,这里主要是东夷、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分布区域。从整个河南范围看,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即豫东地区。豫东自古就有早期先民在此生活和繁衍,是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后来随着商人的南下,河南商丘包括睢县在内的地区成为商人的地盘,商人以此为根据地,西进伐夏并取代了夏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近年来,豫东考古取得了较大成绩,睢县境内的文化面貌得到了较全面认识,但由于商丘地处黄泛区,考古发掘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考古材料,拟对豫东睢县夷商文化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睢县地处河南东部,是商丘市东张西望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睢县自古就有原始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时代,这里是华夏和东夷文化的交汇之地。睢县和其他地方一样,名称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由于春秋时期宋襄公葬于此地而得名襄陵,后改襄邑,在北宋时睢县为拱州,金时改称睢州,民国时期改称睢县,后延续至今。

睢县之睢,与睢水相关。睢水故道始自今河南开封市杞县,流经商丘市睢县北,再向东流向商丘市南,随后进入安徽,经淮北市濉溪县南、宿州市,最后进入江苏注入古代泗水。流经睢县的睢水是黄河的支派,水源来自汴水,东流在睢陵(今睢宁)附近入淮水。睢水始于何时,史无明文,最迟在春秋时期睢水就已经见于文献。《左传》成公十五年记载:“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舍于睢上,华元使止之,不可。冬十月,华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鱼府曰:‘今不从,不得入矣。右师视速而言疾,有异志焉。若不我纳,今将驰矣。’登丘而望之,则驰。聘而从之,则决睢澨,闭门登陴矣。左师、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华元使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靖国人。”当时宋国九卿分别是戴公、庄公和桓公后代,华元因为桓公后代司马荡泽杀公子肥而逃亡,桓公后人左师鱼石在黄河边劝华元,并答应其可以讨伐荡泽,本以为华元会忌惮桓氏之强,即使讨伐荡泽亦不过灭其部分。不过,当华元派遣华喜、公孙师进攻荡氏、杀了荡泽后,因为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皆出于桓氏之族,担心罪及同族而住在睢水边上,准备随时出奔他国。华元进行劝阻,他们并没有答应,因为他们看出华元并不是真心挽留,拒绝华元后又担心再也没机会回到都城。华元则急速离去,然后掘开睢水堤防,关闭城门登上城墙,鱼石等五卿只好逃奔楚国。这是文献中较早提及睢水的记载,说明最迟春秋时期睢水就已经存在,另外在《左传》定公四年和哀公六年也提及睢水,只不过此睢水应是湖北沮水,与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睢水并非一水。

后世文献提及睢水之处较多,如《史记·项羽本纪》:“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322 页。就曾提到楚汉战争期间在灵壁东睢水之上所发生的战争,《汉书》亦有类似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说:“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②周振鹤、张莉编著:《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108 页。《水经》中说:“睢水出梁郡鄢县,东过睢阳县南,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陂。”《水经注》曰:“睢水又东迳高乡亭北,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迳睢阳县故城南,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③[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374-378 页。从《水经注》可以看出,睢水从河南开封陈留往东经襄邑、宁陵、睢阳等地,和《水经》说法已有不同,当是运河变迁所致,有学者认为从陈留到商丘的睢水,因汉平帝以后黄河屡次决口而湮塞不通,《水经注》和《水经》说法不同,是因为曹操治睢阳渠使得睢水畅通之故,可能因为仅仅是对睢水故道的疏浚而非新辟④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第265-266 页。。

睢县因睢水而得名,睢水见载于先秦文献,睢水得名则与原始先民的早期宗教信仰相关。东夷和商人都有鸟崇拜的习俗,睢字中的隹是一种短尾之鸟,隹部字作为地名或方国名称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有地名淮,不见睢字,潍、淮和睢等字作为地名,尽管属于氵部或目部,但文字构成中的隹,为一切鸟类通称,鸟则是一种长尾丰羽若鸡凤之鸟,本不相同。许慎《说文解字》有隹鸟二部,二部互相混用,陈梦家认为隹夷即鸟夷,初居东北,后南迁分布山东等地,隹夷之名因捕鸟而有⑤陈梦家:《隹夷考——梦甲室商代地理小记之一》,《禹贡》半月刊1936 年(第5 卷)第10 期。。陈梦家是较早对隹夷进行研究的学者,当然夷人是以捕鸟为生还是具有鸟信仰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这一族群是因鸟而名大体是可以确认的。“目”字在古文字中常见,最早的横目形字符见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一片甲骨之上,这种写法与郑州南关外商早期陶文、藁城台西村陶文和殷墟甲骨文写法相同。“目”字不仅多见于殷墟甲骨文,在青铜器上也有这种横目形的字符,如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博物馆的一件铜方彝、陕西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出土的一件鬲形鼎也有铭文目字。殷墟甲骨文中的“目”,曾被商人征伐,后成为商王的田猎区,殷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目”字,有的是首领名,有的是家族名,还有的是方国名。就“睢”字而言,“目”和“隹”都是象形字,“睢”作为合体字,为形声字,“目”为形符,“隹”为声符,其字本义为人仰视空中之鸟,《说文解字》中“仰目也,从目隹声”的解释还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始本义⑥[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第72 页。。

包括睢县在内的豫东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为夷商分布地,无论是东夷还是商族,都有崇拜鸟的传统,这不仅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而且在出土文物造型和纹饰上亦有体现,因此,在此地留下和鸟有关的地名就在常理之中了。

睢县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其所在的商丘地区为东夷和夏商族群的交汇地,相较于东夷,商的先人来到此地定居较晚。在先商文化扩张到此地以前,当地的主要考古文化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后来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又在此地发展起来。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分析,商丘一带也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东界。在龙山时代,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龙山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龙岗和乔寨遗址,周龙岗遗址位于睢县蓼提镇周龙岗村南,原有岗蜿蜒起伏状若盘龙,故名。该遗址南邻惠济河,居住区面积60000 平方米,在遗址内的水渠两侧和西南部的大坑坑壁有文化遗迹和文物裸露,龙山文化层的厚度大约2 米,其上面为商文化层。1978 年4 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灰坑6 个、残陶窑1 个,出土了一些文物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 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1981 年第5 期。。周龙岗遗址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黑陶数量较少,技术多轮制,陶器纹饰大多为篮纹、方格纹、绳纹和弦纹等,主要器型有深腹罐、平底罐、鼎、钵、斝、甑、盆、豆、鬶、圈足盘等,还有凿、石镞、骨镞、蚌刀等。在周龙岗遗址还发现了少量蛋壳陶残片。在河南睢县平岗镇犁岗村和岗下村之间,在这里曾采集有龙山文化陶片。犁岗遗址为3 米高的堌堆,遗址东西长120 米,南北宽80 米,面积9600 平方米,遗址主要是商代文化遗存,地面采集有陶鬲、陶罐、陶甗等,同时在这里也发现属于龙山文化的陶片,反映出这里是夷商文化分布地。

乔寨龙山文化遗址位于睢县周堂镇西乔寨村南,西北距县城6 公里,原为一高出周围地面数米的古代夯筑土台,东西长200 米,南北宽150 米,其土质与四周黄壤不同,为黑色壤土。1947 年曾挖出汉墓数座,出土大量汉代殉葬品,以五铢钱为最多,但全部流散。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再遭破坏,土台大部被铲平。从保留的断面看,地表以上土层含有东周至汉代陶片,地表以下主要为龙山文化层。地表上可采集到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方格纹、篮纹和绳纹陶片及殷商瓦鬲碎片,显示该遗址延续时间跨度之大。在遗址北乔寨村村民家中,征集到大量陶罐、陶壶、铜镜、五铢钱等汉代陪葬品,空心汉墓砖尤多见。考古工作者先后于1977 年、1978 年两次到遗址现场调查,确认该遗址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化是一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器物有罐形鼎、鬶、高柄杯、平底盆等。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处于海岱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内,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除了山东大部外,还包括苏皖北部和豫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延续了约600 年左右的时间,去掉数值最高和最低的,其年代范围大约在公元前2600 年到公元前2000 年②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267 页。。从目前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看,虽然在有些地区比大汶口文化的分布有所扩展,但还没有覆盖全省范围,比如在鲁西北,龙山文化遗址就主要分布在大运河以东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诸多文明要素已经出现,特别是在龙山文化晚期先民开始向鲁西北等地迁徙,在那里建立起诸多中心城址,比较重要的遗址如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阳谷景阳冈、临淄田旺、寿光边线王、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河南永城王油坊与造律台等。

睢县周龙岗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王油坊遗址位于河南永城酂王油坊村东北,发现于当地称之为堌堆的台丘之上,面积大约10000 平方米,发掘面积约600 平方米③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 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 年第1 期。,在扰土层下即为龙山文化层,1977 年发掘发现的11 座房址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还有23 个灰坑也属于龙山文化晚期,没有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墓葬,所发现的 14 座墓葬皆为东周时期。11 座房址形状有两种,即方形和圆形结构,房内地面发现灶坑和火烧土痕迹,房子朝向不固定,上层房子墙壁内侧用土坯砌墙,下层房子墙壁则用硬泥筑成,建筑技术不如晚期进步,下层发现的3 座房子均朝南。龙山时期的灰坑为圆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锅底状,灰坑中出土陶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灰坑中陶片有些能够复原,从遗址出土的陶器看,有夹砂和泥质陶,泥质灰陶数量相对较多,其他陶色的器物较少,方格纹陶器数量较多,也存在素面、篮纹、绳纹陶器。陶器种类有鼎、碗、罐、甗、圈足盘、甑、盉、尊、瓮等,没有发现陶鬲,在炊器中深腹罐数量最多,说明罐为主要炊器。鼎主要为罐形鼎,鼎足多扁三角形,袋足甗同一件器物上部与甗足分属泥质和夹砂质料,有篮纹、方格纹、绳纹,素面的较少。器盖素面磨光,上面有圆状钮,个别的有弦纹。该遗址发掘增强了对豫东地区龙山文化的具体认识,该遗址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王油坊遗址龙山文化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红陶、白陶等,纹饰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方格纹少见,器形有罐、鼎、碗,圈足盘、甗、瓮、豆等,这种文化在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发现10多处,除周龙岗外,还有造律台、王油坊、清凉山、鹿台岗、黑堌堆、坞墙等,鲁西南的遗址如菏泽安邱堌堆、曹县辛冢集和梁山县青堌堆等遗址,另外还有安徽萧县花家寺、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等。河南睢县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并不充分,直接可以用来讨论的材料较少,不过,从周龙岗遗址的发掘看,周龙岗遗址的器物与王油坊类型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同时也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从地层关系和器物特征看,豫东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岳石文化①郑清森:《试论豫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及其源流》,《中原文物》1995 年第3 期。,不过,豫东地区的族群并非单一,而是呈现不同族群杂居之局面。

王油坊类型来源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类型②对于王油坊类型,学界在认识上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有的认为属于先商文化,有的认为属于有虞氏文化,还有的认为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参见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开封市文物工作队、杞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 年第8 期;安金槐:《近年来河南夏商考古的新收获》,《文物》1983 年第3 期;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 年第4 期;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考古》1992 年第10 期。,尉迟寺类型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多见篮纹,亦有少量细绳纹,器型主要有折腹釜形鼎、袋足鬶、罐形鼎、盉、尊、碗、高柄杯等,代表性器物是侧三角足罐形鼎、高颈宽肩壶、细长颈袋足鬶、平沿下垂浅盘和粗柄镂空豆等。对于豫东、鲁西南和皖北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在类型学划分上考古学界有着不同意见,分别主张称为青堌堆类型、造律台类型和王油坊类型③吴秉楠、高平:《对姚官庄与青堌堆两类遗存的分析》,《考古》1978 年第6 期;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文物》1978 年第9 期。。青堌堆类型提出最早,这种提法强调了豫东、鲁西南、皖北龙山文化的独特性,造律台类型则是最早发现的这种文化类型的遗址,王油坊遗址为发掘面积较大、出土陶器较多的文化遗址,把这种文化类型称为造律台或王油坊类型,涉及考古文化的命名通则,只不过是以最早发现遗址命名还是文化遗存丰富的遗址命名,考古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鉴于造律台遗址发掘较早,发掘面积仅154 平方米,出土的文物较少,完整器物只有10 多件,遗物主要有鼎、鬲、甗、鬶、盘、罐、盆、碗等,还发现有石磨盘和石磨棒,造律台的石器、骨器、蚌器和城子崖的相似。④李景聃:《豫东商邱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堌堆曹桥三处小发掘》,《考古学报》1947 年第2 期。出土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陶器以泥质深灰陶为主,另有一定比例的夹蚌壳末陶器。陶器制作规整,器壁较薄,质地坚硬,火候高。器表纹饰以篮纹、绳纹和方格纹为主,素面和磨光也占一定比例。器型以大量的深腹罐为最具特色的陶器,其次有鼎、甗、小口瓮、大口瓮、子母缸、圈足盘、大器盖、鬶等。”⑤段宏振、张翠莲:《豫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初论》,《中原文物》1991 年第2 期。鉴于王油坊遗址的典型性,可以统一以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王油坊遗址来命名较好,就好像用二里头文化取代洛达庙文化、红山文化取代赤峰二期文化等,用文化遗存丰富遗址来命名,更有利于豫东器物谱系的建立。

在龙山文化以后,豫东地区分布的主要是岳石文化,另外还有先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就先商文化而言,先商族群从漳河流域南下,来到豫东的惠济河流域,不过由于与岳石文化的对抗,在豫东地区的发展并不顺利,直到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文化才成为豫东地区的主要考古文化。就河南睢县而言,在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之后,睢县一带主要成为岳石文化、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分布区。

岳石文化是与二里头文化大致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其得名于青岛平度市东岳石村,是继龙山文化之后在海岱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900 年到公元前1600 年之间。尽管岳石文化1959 年最早发现于青岛平度东岳石村,但是对其研究则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和龙山文化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虽然对其认识较晚,但是发现的遗址已有数百处,代表性遗址除平度东岳石遗址外,还有牟平照各庄、章丘王推官庄、青州郝家庄、泗水尹家城、菏泽安邱堌堆、杞县鹿台岗等诸多遗址。

在睢县境内,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存主要为睢县两河口遗址①赵俊杰:《豫东西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址调查初步报告》,《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年第8 期。,另外豫东地区经正式发掘,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址有夏邑清凉山、鹿邑栾台和杞县鹿台岗等。就商丘市范围而言,境内发现最早的岳石文化遗存为1988 年发掘的夏邑清凉山遗址,尽管发现了岳石文化位于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地层叠压关系,但三种考古学文化之间尚存在缺环②宋豫秦:《现今南亳说与北亳说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1991 年第1 期。。岳石文化的陶器以褐色陶为主,火候低、器壁比较厚重,以素面和磨光为主,有纹陶器较少。

在河南睢县周龙岗遗址,还发现有先商文化遗存,另外先商文化遗存在杞县鹿台岗、民权牛牧岗、柘城史堌堆等地亦有发现。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裴村店乡鹿台岗村,遗址北高南低,平面呈梯形。1989 年在鹿台岗遗址曾经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上层文化、晚商文化和东周文化层,杞县鹿台岗先商文化则由漳河型发展而来。鹿台岗先商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灰陶和黑陶,夹砂和泥质褐陶发现较少,代表性器物有绳纹鬲、橄榄型罐、平口瓮、鼓腹陶盆等。2007 年,郑州大学、商丘市文物局和民权县文化局等对民权县牛牧岗遗址进行了发掘③张国硕:《河南民权县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 年第2 期。,发现下七垣文化遗存,文化面貌和鹿台岗先商文化相似。另外,民权县的吴岗、牛牧岗、睢县的周龙岗、柘城的史堌堆等地也发现了先商文化遗存,器物以鬲和橄榄型罐最具特色。

在鹿台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未见二里头文化遗存,却共存有与二里头文化同时期的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二里头文化在豫东的西部遗址有所发现,其在豫东的分布有限,鹿台岗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岳石文化的最西地点,豫东先商文化最早发现于豫东西部,后来在东部的商丘睢县等地也发现了先商文化,杞县一带为目前发现的先商文化在豫东分布的西界,位于其西部的朱岗和其西南部的段岗、牛角岗遗址均未发现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的遗存,仅仅陶器风格带有一定的岳石和先商文化因素。

从考古发现看,先商文化或称下七垣文化分布的中心在豫北和冀南地区,在河南的郑州、开封、民权等地都发现有先商文化遗存。主要遗址有磁县界段营、下潘旺、下七垣、南城,邯郸涧沟、鬼台寺,邢台葛庄,安阳大寒南岗、鄣邓,新乡潞王坟,辉县琉璃阁、孟庄、孙村,淇县宋窑,鹤壁刘庄,杞县鹿台岗,焦作月季公园、安阳城遗址等。

下七垣遗址位于磁县西南漳河北岸,1974 年开始发掘,遗址包括商代早中晚和二里头文化层,其中文化层第三层为先商文化。先商文化划分为漳河型、辉卫型、鹿台岗型等,不同类型文化面貌不尽一致,反映出受周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在河南鹤壁刘庄遗址发现下七垣文化的公共墓地,发现墓葬338 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为单人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葬式,随葬品以鬲、罐、盆、豆和圈足盘为主,许多墓葬只随葬单件鬲或罐。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鹤壁市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 年第3 期。在辉县孟庄遗址也曾发现先商文化墓地23 座,14 座有随葬品,7 座随葬1 件随葬品,5 座随葬3 件器物,2 座随葬3 件器物。这些墓葬随葬品简单,为日常用品,虽有贫富差别但社会分化不太严重,阶级正在逐步形成。鹤壁刘庄墓地规模较大,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阶级分化,等级高的墓葬有的已经使用葬具,随葬器物较丰富,已经开始出现陶礼器,辉县孟庄还发现了城址,对于城址性质学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曾分析此城址性质属于先商文化而不是二里头文化。①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中国历史文物》2008 年第1 期。

在夏代晚期,在豫东地区主要存在三股势力,即夏人、东夷和先商族群,其中东夷和先商族群是两支最主要的力量,在夏朝时期,商之先人就已经从豫北冀南来到豫东,考古学上的鹿台岗类型就是其创造的,鹿台岗先商文化是从漳河类型先商文化发展而来,商人早期是从漳河流域南下来到商丘地区。正如有学者所说:“鹿台岗类型的发现,扩大了人们对于下七垣文化分布范围的认识,填补了漳河型文化与郑州、洛阳一带先商或早商文化之间的缺环。这样也就从考古学方面揭示了商文化策源于豫北、冀南,取道并拓展于豫东,继而入主郑、洛地区的先商时期的迁徙路线。”②魏兴涛:《试论下七垣文化鹿台岗类型》,《考古》1999 年第5 期。

豫东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处于东夷人的占领下,之后进一步发展为岳石文化,后来为二里岗文化所取代,豫东成为商人的地盘。河南发现的二里岗文化主要是二里岗文化上层遗址,豫东二里岗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睢县犁岗、鹿邑栾台、柘城孟庄等,器形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多绳纹,器形主要有方沿鬲、夹砂罐为主,还有敛口斝、大口尊、假腹豆、甗等。豫东殷墟文化时期的文化分布也较广泛,主要有鹿邑栾台、柘城孟庄、淮阳平粮台、夏邑清凉山等。器形以鬲、甗、盆为主,陶器是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有别于殷墟遗址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

二里头文化和先商文化在豫东地区较少发现,目前尚无法证明豫东地区是商人的发源地,“南亳”说因此也无法得以证实。豫东先商文化来源于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这种文化以漳河为中心,尽管在豫东曾发现多处先商文化遗址,但岳石文化后缩和商文化东进发生在商初,虽然商汤灭夏前所居之亳在豫东尚未发现,但不能排除商人灭夏自东向西灭夏进军线路的可能性,取道豫东灭夏的可信度较高。

从豫东睢县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睢县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动,处于仰韶和大汶口文化的交融地带。随着东夷势力的扩张和西进,豫东成为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到龙山文化时期,夷人分布范围日益扩大,势力扩展到商丘、开封和周口一带,在文化面貌上和山东菏泽等地的考古文化属于同一种文化类型。在今睢县境内,分布有周龙岗、乔寨、王庄、犁岗等重要文化遗址,考古学文化发展的链条较为清楚,随着先商文化的南进,在豫东西部的鹿台岗遗址可以看到岳石文化和先商文化空间的更替,由于先商文化从豫东西部向东扩张,在睢县境内亦发现有先商文化遗存,豫东睢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分布,揭示了夷商之间的对峙和势力消长,其考古文化遗存表明豫东睢县是中国早期文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

猜你喜欢
龙山文化豫东睢县
商丘市关工委到睢县 慰问基层“五老”代表
河南通许凸起东部(睢县—商丘段)地热田热储特征及资源评价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A dress of mother's love
睢县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泾河中游龙山文化晚期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豫东调现状分析
中国原始乐器“铃”初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