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15 02:32郑婷婷罗黎吕伟李伟
化工管理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师

郑婷婷,罗黎,吕伟,李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0 引言

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功能有机结合,共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1-2]。因此,教师不仅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渠道,还要在课前、课后各环节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新理念[3-4]。

我校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努力形成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在“厚基础、重传承、强技能、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胜任中药学、药学、制药等各工作领域、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我校思政建设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经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全方位、全流程实施于人才培养过程,是当前我校专业课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无机化学课程是我校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各专业的一门化学类先行专业基础课,也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主要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如何将思政理念贯穿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借鉴案例较少。因此,通过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将课程思政运用于无机化学课程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

在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逐步探索了将课程思政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在课程中通过大量科研创新实例来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束缚,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科学家们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化学史上中国的璀璨文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大量的化学原理和实例将马列主义、哲学辩证思维在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做全方位阐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全方位了解学生需求,抓住学生兴趣,创新教学载体;同时不忘大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水平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表1例举了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思政目标挖掘出的部分思政元素。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后融入教学各环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力求把破虚求真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大胆假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润如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心中,把唯物主义方法论落实到科研和学习中,把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6]。

表1 无机化学课程中部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具体设计方案

1 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创新精神

无机化学课程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很多原理和准则最初都来源于科学家们基于实验结果的大胆假设和猜想,所以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迷信权威、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国内外卓越化学家的创新故事穿插于相关的知识点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古今中外的科学巨匠们身上学习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和破虚求真的品格。

比如在讲到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中原电池一节时,给学生介绍原电池发展史时,不得不提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科学家,一个是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伐尼,另一个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伽伐尼非常爱他的妻子,因妻子生病需要经常使用青蛙,在替妻子处理青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青蛙抽搐现象,结合当时电鳗可以治疗风湿病的事实,提出了“生物电”观点,并被当时的科学界广泛认同,伽伐尼受制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与伟大的成就失之交臂,而当时毫无名气的年轻物理学家伏特通过大量实验,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两个电极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的观点,才有了著名的伏特电堆,也就是原电池的最初模型。在讲到原子结构时,给学生介绍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通常宏观世界的能量都是连续的,而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过程中开创性地提出“量子化”的概念,即微观世界的能量都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因他提出能量量子化而使物理学飞跃发展,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Au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惰性的金属,但从1994年开始Haruta等发现Au/Fet2O3氧化具有杰出的低温氧化性能,在零下70 ℃可以把CO氧化成CO2,Au成为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氧化催化剂。

通过这样的科学家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引出了要学习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科学巨匠的身上学习到他们不畏权威、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弘扬爱国主义激发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除了讲授专业知识,还设置了“大国风范”专题,专门介绍中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比如,在绪论中讲到化学领域的研究成就时,提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少年时期就树立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制碱梦想,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终于在1926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在讲到物质结构的知识时,与学生分享了结构化学家卢嘉锡先生为结构化学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不畏清贫、不惧艰险、投身科学、追求卓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每一位化学工作者。在10月份的一次课中,上课当天正值一年一度的诺贝化学奖颁布,借着这个契机给学生介绍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由于青蒿素的提纯并将其应用在疟疾治疗中,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国家争得了崇高荣誉,学生备受鼓舞,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显著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知识,借助这些中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家国情怀,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3 引入辩证哲学思想塑造科学世界观

德国化学家肖莱马曾说“化学的发展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无机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众多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辩证法思想,有利于学生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例如,介绍原子结构发展史时,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到波尔的原子结构假说,以及沿用至今的电子云模型,让学生通过原子结构发展史深刻体会到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饱含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运动发展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化学反应中的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电解质的电离和水解等化学原理普通规律中,体现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再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水的两性等,进一步印证了事物的两面性以及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此外,在“酸碱平衡”章节中,三种酸碱理论的提出凝聚着无数化学家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近代酸碱理论在发展中不断被完善,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才得以建立,也充分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化学热力学是吉布斯等科学家对大量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效应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借助吉布斯判据为预测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以及方向提供了依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化学原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将无机化学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

4 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创新教学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所以立德树人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实现,对传统的“灌输型”教育体系并不 认同,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适时从“管理者”变为“引路人”,在引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与其展开思想交流并积极传递思政教育理念,于潜移默化中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影响。

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科学、新颖的课程导入可以收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8],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一节中,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部分情节,结合一首大学生熟悉的背景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作为导入,立即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再结合大西洋下沉睡一百多年后泰坦尼克号腐蚀的画面,引出金属腐蚀其实是一种原电池现象而导入本节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

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爱好,在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为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现代智能电子产品的需求和喜爱,允许学生上课时“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不但要“用”还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智能产品,借助多种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如超星一平三端、蓝墨云班课、长江雨课堂等。如在使用“学习通”APP时,利用“学习通”自带的投屏功能实时地把课件和其他要展示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投放在教室的电子屏中,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要求学生在“学习通”APP上注册账号时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通过“学习通”的课堂活动功能进行提问、抢答、测验等活动时,这些环节中被选到的学生的照片也可以同步在教室电子屏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当得到抢答机会的学生照片出现在教室电子屏时,学生们主动送上了他们热烈的掌声,这也证实了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的肯定和认同,这种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遇到课堂提问学生就“低头”的传统表现。通过“学习通”的“测验”这一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检验所讲授的知识点是否到位,以便及时地对授课内容做出调整。通过长江雨课堂及时推送预习资料和课后复习巩固资料,将传统课堂需要讲授的知识在课前和课后及时向学生传达,改变了传统课堂填鸭式满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积极“动”起来,教师也完成了知识传授的闭环。此外,给学生推荐的课后参考资料也不再是传统的书本和文字资料,而是“需要化学”“天才简史”“科学有故事”等无机化学相关的科普视频或纪录片,以及我国科学家在无机化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现,并附上相关的讨论话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和热爱无机化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化学视野。

这些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5 大力提高教师思政能力全面提升思政水平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关键。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认知分析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及情感引领能力。认知分析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传授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准确分析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潜藏的思政教育元素。课堂教学能力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的核心,集中体现于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情感引领能力作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课堂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合理设计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社会思想引领的“共情效应”,更重要的是课堂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提升思政水平,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内心中形成深刻且持久的情感共鸣,提升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素养去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是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授课教师自身要加强思政素养,时刻牢记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一个心中总怀有家国情怀、怀有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教师,才会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溶入其教学过程中。深挖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把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和教育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6 结语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作为育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立足于无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元素,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哲学思想、教学载体、教师素养等多个方面展开,找准课程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牢牢抓住思政理念,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使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自然衔接、有机互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人才。同时作为教师,也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和学生一道成长为具有深厚专业知识、高度社会责任感、崇高职业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