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乐教”对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

2023-08-16 04:23邱斯晗应佩伦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乐教音乐教育

邱斯晗 应佩伦

【摘 要】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先秦时期的“礼乐治国”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与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宗旨虽不完全一致,但也为新时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文首先论述了先秦“乐教”的概况,进而分析先秦“乐教”对我国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为教师在实践中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先秦时期;乐教;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37—03

一、先秦“乐教”概况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这段历史,包括远古时期、夏朝、商朝、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1]这一时期,也是音乐教育从起源到形成体系的历史过程。

(一)远古、夏、商时期

作为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录了:“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反映了原始农牧狩猎生活,表演形式是由三人拿牛尾,顿足而歌,连臂踏歌,说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有序的歌舞表演,而有序的歌舞表演需要专门的人指导才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音乐教育。

商朝的政治、经济促使着音乐教育逐步发展,在当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根据《礼记·明堂位》中的相关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 瞽宗,殷学也; 頖宫,周学也。”“瞽宗”是商朝的教育机构,主要教授王公贵族学习礼乐,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国家的人才。因此这能够说明商朝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礼乐教育,并且商朝的音乐教育已經带有了一定的政治功利目的,逐步向西周的音乐教育过渡。

(二)西周时期

周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节乐”的措施,因此,西周初年产生了“礼乐制度”。这一时期,礼乐不仅起到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审美作用,而且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巩固周朝统治服务,即“礼乐治国”。《周礼·地官》就有相关记载 “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以礼乐来教化民众,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学在官府”,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建立在官府部门中,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教育者同时也是当朝官员[2]。周代的乐官“身兼数职”:(1)创作乐舞;(2)采诗,使统治者以观民风;(3)诵诗讽谏,参与政治;(4)音乐教育。由上可见,周代乐官既要参与政治,还要负责音乐教育,再一次说明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学在官府”的特点还体现在受教者的选择上,这一时期的教育对象是本国的贵族子弟,即国子和世子,也有从民间选拔上来的青年。由于礼乐制度具有森严的阶级性,音乐的享用要根据参与者地位的不同,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以此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等级关系,因此这一时期平民百姓不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周音乐的发展。

从商朝到西周,音乐教育具备了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和结构。主要体现在周代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上,大司乐主要实施音乐行政、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三种职能,作为音乐机构的大司乐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钟师、磬师等乐官,这表明周代的音乐机构已经形成了较为正式、完备的体系,对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代盛行“礼”与“乐”相互结合的礼乐文化。古代统治阶级和文人认为,“礼”和“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礼”是侧重人的道德品质,“乐”是注重人的个性修养。因此,在周朝,音乐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周代音乐教育的内容有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即《周礼·春官》所载“乐德”“乐语”“乐舞”。“乐德”即“中、和、祉、庸、孝、友”,主要重于道德伦理,是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乐语”即 “兴、道、讽、诵、言、语”,主要是指诗乐教学;“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音乐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善。

西周统治者“礼乐治国”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水平,从而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如孔子、伯牙、师旷等。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更倾向于教育的功能,虽然是以政治功利为目的,但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第一次受到重视。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随着西周时期官学制度的衰落,私学逐渐产生,改变了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的对象只面向王公贵族的状况。春秋晚期,孔子首创“私学”,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中,把《礼》《乐》《诗》《书》等典籍从官府中解放出来,创设了六门课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改变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状态,为我国音乐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随着私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民众,同时,各种典礼仪式当中音乐的使用也不像西周时期那样严苛,音乐更注重用来抒发思想情感,使得音乐的娱乐性更强,文人音乐开始萌芽,当时出现了孔子、伯牙、雍门周等文人琴家。当然,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仍然保持着与政治的联系,仍然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的思想文化逐渐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激荡,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产生了许多思想各异的音乐教育家,使得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先秦“乐教”对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

尽管先秦时期的“乐教”发展体现出了丰富深刻的美学思想,但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如此遥远,且多多少少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不能全盘移植到现代音乐教育中来。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学科融合”为方法和手段,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批判地继承先秦“乐教”中普适性的思想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融入价值观,弘扬新思想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巩固政治服务,统治者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孔子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讲的就是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社会的风俗习韵。孟子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讲的就是再好的语言也不如美好的音乐能够抵达人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从萧友梅创作的表达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到聂耳创作的鼓舞人民群众进行反帝爱国运动的《义勇军进行曲》,无不体现着音乐的社会功能,利用音乐激发起人们的某种情感,从而影响其价值观,进而改变人的行动。这些方法在当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中也依旧适用,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每一时期的音乐都与这一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道德层面和价值观的引导,弘扬新时代的新思想。

(二)促学科融合,育发展的人

春秋时期孔子所设的课程“六艺”,“礼”和“乐”分别是其中的两门学科,而西周所产生的礼乐制度实则是“礼”与“乐”这两门课程相结合,虽然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前,孔子创设“六艺”在后,但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最早的“学科融合”。

当前,教学陷入了“离身”知识的危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离开了具体情境,离开了完整结构,离开了人文情怀的。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记忆属性被强化,学习的探究属性被弱化,忽略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抽象化、割裂化、碎片化。面对这样的现实,2014年,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标志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育人[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4“]学科融合”作为实现“核心素养”的方法和手段,迅速成为了近年来关于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丰富课堂,实现多元化

在我国古代,音乐是包含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吕氏春秋·古乐篇》记录的表演形式是由三人拿牛尾,顿足而歌,连臂踏歌,其中,“拿牛尾”说明了在当时的音乐表演中已经开始使用表演道具,“顿足”“连臂”说明表演伴随着舞蹈动作,“踏歌”则说明在当时的音乐表演中融入了歌曲(或诗歌)。由此可见,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音乐就已经包含了多种艺术手段。当代的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形式,音乐教育者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应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内容,丰富音乐课堂形式,实现音乐课堂的多元化。

1.音乐形式的多样化

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音乐理论多为理解、认知层面的知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采取欣赏、讲授、问答的教学方法;音乐表现多需要学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采用演示法、练习法。尽管音乐表现和音乐理论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众多差异,但这两者是相互交叉、互为表里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好音乐基础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而通过音乐表现则更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实践当中获取更深层次的认知。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否则会破坏音乐学科的完整性。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应该要适当地加入一些表演的形式,有利于增加课堂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能让知识止步于书本之上;同时,表现音乐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回归于书本,用实践来检验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批判思维。

2.音乐內容的多元化

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内容应中西兼容。其一,从横向来看,学习我国传统音乐,应广泛利用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如山歌、小调、少数民族民歌、地方戏曲等。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文化,这些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中国的音乐作品,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外国的音乐作品。音乐的学习不仅是歌曲的学习,还有音乐剧、舞剧、歌剧的学习,这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文化平等的思想观念。其二,从纵向来看,在编写音乐教学内容时,以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音乐史为发展脉络,选取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我国各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并且还能与历史学科的知识产生交叉,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对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素质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代音乐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我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为新时代音乐教育培根,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谢丹.浅谈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6).

[3]娄华英,等,著.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http:// 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 _zcwj/202010/ t20201019 _495584.html.

作者简介:邱斯晗(199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应佩伦(1997—),男,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乐教音乐教育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开启作文教学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