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制造强国战略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3-08-17 10:41曹自洋付贵忠
南方农机 2023年13期
关键词:机械类学位研究生

曹自洋 ,杨 勇 ,付贵忠

(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确立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制定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基本方针。21 世纪每个国家工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科研人才,需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1-4]。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关键“结合部”。因此,对于机械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机械类研究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机械工程学院面向制造强国战略,以服务于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战略为基本定位,以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共性基础技术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修订完善了学硕、专硕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提出并实践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己任,在实战中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严格考核制度,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确保做出创造性成果。

2 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目标不明确,缺乏担当精神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研究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出现追求学位而非学问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主动担当和爱国奉献精神[5-6]。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青年学子成长全过程,引导和培养研究生服务国家、投身国家最需要的岗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没有及时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创新,导致无论是整体构架还是课程设置都仍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无法满足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其次,对于机械工程这种工科专业来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没有根据机械工程行业最新进展开创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7-8]。最后,机械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不足的问题。

2.3 创新意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被动学习,且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这与社会各行业需求的机械类研究生高素质人才严重不符[9]。尽管目前培养的研究生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发挥着作用,但其创新能力却与高水平大学培养的人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缩小该差距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4 培养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系统不完善,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仍采用传统的方式[10],忽视了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发表的论文与专利总数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但现实中却存在许多“卡脖子”问题仍未能解决,反映了相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3 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上述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工作。

3.1 以思政教育为基础,引导机械学子明责任、立壮志

学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课堂思政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研究生爱国情怀、责任担当教育。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院多次邀请战斗英雄、自强模范、企业家等开展红色精神宣讲暨信仰公开课主题活动,全体研究生参加活动。中国轮椅达人、山东省自强模范武连庆以“党在心中,爱在行动”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多方面诠释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战斗英雄毛羽亮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的战斗故事,展现出胸怀祖国、不惧牺牲、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不断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学院将爱国奉献、科技报国、拼搏奋斗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环节,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进一步落实《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21—2025)实施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现代设计方法”“现代控制理论”等多门课程入选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持续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及技术服务,全方位、多元化引导机械学子知国情、明责任、立壮志。

3.2 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合理安排课程有助于机械类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专业知识,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多方位地为学生安排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理念与知识。一是学校在机械类研究生课程上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综合分析了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场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了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二是学院根据学科的特点,开设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特色课程,如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机械类研究生不可缺少的就是实践能力,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激发出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上设置了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三是采用多样的授课方式,学校教师在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课堂活跃性。

3.3 国家需求为目标,问题导向是根本,在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中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全面培养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必须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实战中锻炼成长。为此,学院提出研究生创新性成果要着重质量和应用效果,理论创新性成果应具有学术意义,技术创新性成果应具有工程价值,发明专利必须进行有效转化。“破五唯”背景下,对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坚持选题必须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从实际工程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强调学位论文必须紧密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相联系。依托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面向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需求潜心研究,锐意创新,深入挖掘“卡脖子”问题中的科学问题,在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实战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院先后深入江苏、上海、浙江等制造业创新聚集区开展企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并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成校外实践基地,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凝练技术难题,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做出技术创新成果。

另外,依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对《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修订,做好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保障研究生培养过程科学规范。严格进行省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赛事。

3.4 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

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在开展科学研究中完成学位论文,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每年对硕士生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实施全过程严格管理。在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后,在学位会前组织专家对所有学位论文再次进行质量全普查,一是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二是确保学位论文具有学术创新或技术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组织开展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的申报、年度考核、期满考核工作。积极吸纳江苏省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为苏州科技大学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实践指导、学位论文开题和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环节。

此外,为进一步保障论文质量,学院坚持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自身建设的系列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能力。并建立了晋升、考核、评优环节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形成了学位论文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全过程确保研究生做出创造性成果。

4 实践应用效果显著

4.1 思政教育效果明显

研究生中参加党校及入党人数明显增加,在各类活动中的模范事迹明显增多。爱国情怀、使命担当精神在全院研究生中成效显著。研究生参加党校及入党人数比例达50%,多名研究生获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标兵等表彰。其中,2019级研究生王浩杰德智体美劳表现优异,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生荣誉;2020级研究生潘杰成绩优异,长期投身于志愿者活动中,在志愿者岗位上奉献出了自己的光与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并且作为青年代表在“常州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

4.2 科研生力军角色逐渐显现

研究生所参与的面向制造强国需求的科学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围绕学科方向开展了硬脆材料精密高效磨削技术、超声振动加工技术与装备、精密与微切削技术、机电系统建模与测控、伺服与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制造系统规划、金刚石工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轨道交通车体连接结构可靠性等系列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 项,承担完成企业技术开发项目30 多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

通过研究生选题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研究生逐渐成为国家科技项目攻关的生力军。近三年来,研究生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5 项,创新性成果也不断增加,先后参与完成超精密制造核心技术、创建故障诊断新理论与新技术,在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学院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 项、市厅级科技奖励3项。

4.3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通过严格的过程管控,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近年来在各领域的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全国之首,研究生教改的成果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近三年来,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 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科技竞赛中获奖。多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朱敬文特别奖学金,2017 级研究生丁雯钰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周边常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来院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及成果获得广泛认可。

5 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业大发展的前提下,对机械制造类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类专业作为制造主力军将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对于机械类人才的要求随之提高。目前,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科研人才,机械类研究生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地方高校,将以技术进步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技能研发型人才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在培养机械类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相关探索,可为我国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机械类学位研究生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