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一条新的语文教学原则

2023-08-19 00:56季静静孔凡成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性语文教学

季静静 孔凡成

摘 要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一条新的教学原则——“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理念的要求、语境教学的特点以及解决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决定的。遵循该原则要做到“正确把握情境的内涵”“紧扣实践活动的类型”“做到知识、情境、实践一体化”“将情境运用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境性 实践性 语文教学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除了要遵循已有的教学原则,还应与时俱进,遵循一条新的教学原则——“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律和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需要决定的。

一、概念界定

1.实践性

“实践性”是母语教育的基本特征。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模仿,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1]这里的“用手、用舌头去模仿”指的正是“写作”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给予了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出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法。此后,不同版本的课程标准都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实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将语文实践活动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培养、检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情境性

“情境”在语文教育领域中主要有两种内涵。其一是李吉林主张的“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来源于古代文论,倾向于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指人为优化后的环境;其二是新课标提倡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源于现代语言学,强调“情境”和“语言运用”挂钩。解读课标中的“情境”的内涵,需要从李吉林的文艺学视角转向语言学视角。

李海林曾指出,“语言运用”实际上指的是“言语”。[2]据此,“语言运用情境”可理解为“言语环境”,即“语境”。王宁也表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3]如此,“情境”即语境。解读“情境性”也就需要结合对“语境”的理解。所谓“语境”,指的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4]。语境和言语活动关系密切,“不但语境制约、调控言语活动的开展,言语本身也制约、调控着语境的形成和发展”[5]。语境与言语活动互不分离,它们相生相伴、相互影响。

“情境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指语文学习活动要在语境中展开,教师要利用语境以保证学习活动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提升。

3.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

语文实践是学生以语言符号、思维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探索如何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任务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解决真实的语文问题。这里的“真实的语文问题”一般以社会生活场景为发生的土壤。因而,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模拟与还原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这一情境中会出现的“真实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综上,“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指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以语文实践的方式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和语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二、存在依据

“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规律对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

1.语文课程语用性质的要求

语文课程的性质究竟为何?对于这个问题,争议一直不断。从近年的探索中可以发现,一般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语用性。

谈到语文的性质,很多人会关注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但这些说法无法将语文和其他课程区分开来,真正能将语文和其他课程区分开来的,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一说法。其中,“语言文字运用”将语文、外语和其他课程区分开来,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又将语文和外语课程区分开来。

语文课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语用性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坚守“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让学生在语境中实践,在实践中感受语境。首先,语言的使用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应该通过操作学习;其次,“语境是语用即言语的产物”[6],语境与语用不可分割,语境生成于语用,语用必须在语境中进行。而语用本身就是语文的实践过程,且这个过程必须在语境中发生。

2.语文课程理念的反映

“情境性與实践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7]。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实践中来,并且最终要在具体情境中回到实践。另一方面,“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8]语言运用情境实质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情境和实践紧密相连、相伴而生。没有脱离具体语言实践的情境,也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实践活动。因而,课程理念强调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9],语文教学要做到“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

3.语境教学特点的体现

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实质是语境教学。语境教学的真实性、伴生性和生发性等特点决定语文教学要遵循“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首先,语境教学的真实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通过现场捕捉、课堂社会化和社会课堂化等方式以促进课堂交际真实化”[10]。其中,“课堂社会化”和“社会课堂化”的方式源于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区别,这种区别要求课堂教学应以社会生活的真实需要为转移,通过利用和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将社会生活实践与课堂打通,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时出现的临时反应、真实反馈当作教学资源,“就地取材”进行教学。

其次,语境教学的伴生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机生成,即便有所预设,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11],这表明教学情境是变化的,是随着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境和实践是同步的,因而教学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是统一的。

最后,语境教学的生发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既要注意到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起制约作用,又要看到学生还会主动将情境因素为己所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语境中具有主动处理学习资源的心向,在进行语文实践时所获更多。如果在“去情境化”的课堂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运用言语知识时就会出现因无法展开联想而学习低效的情况。因此,从生发性角度看,语境的有无是影响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4.克服情境设置与实践游离问题的需要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十分重视情境设置,但由于種种原因,情境设置游离于语文实践的情况非常严重。

例如,部分教师的情境设置不为语文实践活动服务,即情境中的活动不是语文实践活动,不符合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如在诗词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依托视频动画、逼真的表演、趣味的游戏形象、生动的语言,建立特定的教学情境”[12]。但实际上,采用表演和游戏的形式所创造出的情境可能并不适合古诗文阅读教学实践。教师与其大费周章,不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关注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补充学生的认知语境,让学生了解作家写作时的情景语境。

再如,一些情境设置出现虚假现象,表现为情境的设置不切合生活的本来面目,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统编《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此单元的课文为《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和《变形记》),将“依托具体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使学生持续聚焦思考大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固然正确,但将任务情境设计为“我是演员”“我是医生”“我是侦探”[13]就未免偏离本意。这样的情境设置不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需要,且相关实践活动与情境不协调,可能导致效果适得其反。

以上是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情境设置失误的情况。这些失误都存在着对语文“实践性”和“情境性”的理解偏差,以及对“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的偏离。

三、基本做法

1.正确把握情境的内涵与外延

要遵循“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正确把握情境的内涵是前提之一。当下的语文课堂特别强调创设情境,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践活动搬进课堂。其实这种做法不一定妥当。因为情境并不局限于此。

我们知道,“情境”指“语境”,其外延包含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利用现成的情境因素,比如在阅读与鉴赏实践中,首先要利用的是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学生的认知语境等。在即使利用了这些语境因素也无法有效完成语文实践任务的情况下,教师才需要设置与语文实践活动相一致的虚拟语境。

2.紧扣实践活动的类型

紧扣实践活动的类型也是落实“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

情境与语文实践互不分离,有了实践活动,情境才有所附丽。不同的实践活动类型对情境的创设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识字与写字”实践,课程标准提出了“发现、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14]要求。这一要求表明识字与写字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利用社会文化语境,遵循汉语文化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同时,教师可将其他语境因素运用其中,如利用情景语境将生活中发生的即时场景运用起来,使识字成为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让学生随文学习生字。

不仅特定的实践活动对情境的选择提出要求,同类情境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利用的侧重点与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阅读与鉴赏实践中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时,教师一般侧重于通过社会文化语境为文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供解释性因素,为学生提供能够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依据,而不像在识字教学中那样着重关注汉字文化因素。可见,实践与情境相互选择。

3.做到知识、情境、实践一体化

“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还要求语文教学做到知识、情境和实践一体化。

为践行知识、情境和实践三位一体,教师需要了解语文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语文知识是科学实践的基础,没有知识指导与参与的实践是盲目的低质量实践。知识是语文实践能力形成的手段,没有知识作为支撑的实践能力没有含金量。而且知识本身也来源于实践活动。可以说,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同行。语文实践能力只有以知识为基础,才能避免“徒有其表”。当然,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够提升生命质量的实践能力,才能发挥出其价值。

在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情境是一个重要的介质。知识是通过情境和实践勾连在一起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产生与运用本身就与情境紧密相连。知识的情境性特点显然为推进知识、情境与实践一体化提供了可能。例如,黄厚江在执教《阿房宫赋》时,把文中对阿房宫的形、制、宫中之女、宫中之宝等的描写浓缩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把各处空的部分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再将这百字概括与原文对比,意在突出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在完成填空题与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要联系上下文以整合课文内容,在情境(上下文语境)中利用语文知识(赋体特点)进行阅读与欣赏、梳理与表达等多项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识、情境和实践一体化。

4.情境运用要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

将情境贯穿实践活动始终是“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语境天然存在于语文实践活动当中。以课堂上的阅读活动为例,阅读的过程有多个语境类型的参与,并且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语境因素的演变过程。语境与课堂阅读实践相伴始终,且为课堂阅读实践提供学习资源。

在实践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和利用语境。特定的语境与相应的实践同在,多样的语境与多样的实践相伴。面对多样的语境,教师也需要恰当地选择和利用语文实践,并根据需要设置虚拟语境。洪宗礼执教的写作课《你看他像谁》就是如此:其先是利用课堂情景语境,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读者对象与写作话题;再提供描写鲁迅外貌的《一面》作为“人物速写”的范例,补充学生的认知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写作知识;接着,利用课堂现场交际的情景语境让学生描摹班长讲故事的样子,使学生习得“人物速写”的写作要领,并练习写作;最后,在情景评价中解决“评价风波”。在这堂趣味无穷的写作课中,洪宗礼将情境运用贯穿写作实践全过程。

同时,教师要根据实践过程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语境。在语文实践中,语境是以整体面貌综合发挥效能的,并非各自为政。不同的实践活动或者同一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会有多种语境参与的可能,也有可能以某个类型的语境为主。但不管语境如何变化,教师始终要将语境贯穿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始终,根据实际综合利用语境。如黄厚江在执教《葡萄月令》时,先是利用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体会“汪氏语体”所指,再利用课堂情景语境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汪氏风格”,最后补充作者创作语境,让学生深入认识“风格即人”的道理。该节课中,执教者根据“阅读与鉴赏”实践需要,综合利用不同语境,将语境运用贯穿整个“阅读与鉴赏”实践,从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之,“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是语文教育规律的体现。坚持这一原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语境和语文实践关系的准确把握与正确运用。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規划基金项目“新中国国家通用语教育语境化路径的形成与走向研究”(项目编号:20YJA740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41.

[2][4][5][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67、369、366.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01):4-7.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48.

[9][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0.

[10][11]孔凡成.从情境到语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走向[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99、100.

[12]张中霞.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2 (21):16-17.

[13]朱雪雪.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建构与设计——以高中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7):35-38.

[作者通联:季静静,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孔凡成,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性语文教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途径探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