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多维思政教学探究

2023-08-21 14:51陈娣纯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老舍劳动思政

陈娣纯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41)

《我的母亲》创作于1943 年,是老舍先生为怀念已故母亲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叙述了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一生。 开卷品墨如沐春风般的温馨,掩卷细思如临大海般的沉静。 朴实无华的语言随情而发,任意而为的结构信手而来。 树静风不止,子孝亲不在,感人至深的母爱,意悲而远,深镌于心。 此次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班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感恩教育课堂。 笔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坚持语文课程文道并重的原则,不弱化本课教学重点,更注重挖掘其思想内涵,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进行渗透,实现思政建设和语文课程齐头并进发展,达到盐在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

老舍,人民艺术家,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善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是老舍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方法。 全文虽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但其语言文字的魅力却使得文章凡中见奇,愈往后人物形象愈加丰满,感情愈觉浓烈,尤其是结尾“心痛”二字戛然而止,让人顿足叹息,心随母行。 通过品读不难发现,作者安排材料、运笔行文都非常用心,学生在理解母亲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反复品味这样的语言,更能与之共情,千丝相牵万缕相引,被母爱深深震撼,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如饮甘霖。 另外,品味语言时结合中职学生现状,提出与思政元素相关的话题,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说出阅读体验,也是达到本次语文课文化素养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方法。

1 维度一:劳动习惯教育

老舍年幼失怙,寡母独撑门庭,母亲只能替别人浆洗衣物养家。 “她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终年”“鲜红微肿”运用极简的六字白描,表现了母亲一年到头劳累的程度。 “她做事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的雪白。”这里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对比,通俗浅显,明白如话,突显了母亲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特点。 “桌椅都是旧的……残破的铜活发着光。”[1]这一细节描写如神来之笔,爱清洁的母亲形象跃然于纸上。 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给予了老舍最直接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出文段)“因此,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读到此处,老师很自然地发问:同学们在家有跟着父母一起劳动过吗? 你会做哪些家务活? 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好习惯? 突如其来的话风让学生略显迟疑,从她们羞涩歉意的言语中得知,这批被宠被溺的“00”后在家里基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偶尔做事也是煮饭不烧菜,吃饭不洗碗,很少为父母分担家务,日常劳动技能远远不及手机操作能力。 交流过程中,教师结合劳动素养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顺势做引导:劳动创造财富,幸福是靠劳动创造的。 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 同学们在校住宿时要学会照顾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周末回家放下手机,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都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老舍母亲“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爱清洁讲秩序、勤劳刻苦”的品质都是从劳动中养成的,这些品质也是同学们将来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需具备的优秀品质。

2 维度二:处世生活教育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降低母亲内心的涵养,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有多困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无需铺陈,淡淡几笔,热情好客的母亲便仿佛来到了读者面前。 老舍的姑母脾气极坏,经常鸡蛋里面挑骨头为难母亲,可是“我从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老舍说母亲最会吃亏,给邻居朋友们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贫穷家庭里的母亲无力给乡亲邻里金钱的资助,但她在时间和人力上尽可能地帮助需要能帮助的人。 平凡中蕴育伟大,母亲一个是多么宽容善良、乐于助人的女人啊! 可是善良并不代表软弱,联军入城,北平变乱,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儿女,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不识字的母亲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母亲的为人处世态度,软而硬的性格深深影响着老舍,她给孩子的教育是来自行动上的,母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作出了榜样,所以说“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基于前面文段学习的基础,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结合文字内容说出自己的读后体验:与人相处要宽容善良,不怕吃亏,在不超越个人底线的前提下,对一切人与事,都持和平的态度。 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正值逆反期,自我中心主义严重,为人处世观念淡薄,此处要重点渲染一种和善的爱,旨在告诉学生:爱心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理解他人,宽以待人,和睦相处,怀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思想道德的种子,必须找到适合她的温床,才能在学生心间扎根萌芽。”[2]语文课程先天具备课程思政的职能,教师要善于将健康的先进的思政观念融合进课程教学中,运用有效手段对学习者施加影响,才能提高其道德涵养。

3 维度三:感恩励志教育

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们建议让老舍去学手艺赚钱养家,老舍说“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渐渐成年的老舍非常体谅母亲的艰辛,但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可以免除很多费用。 深明大义的母亲知道这事后不但没有责怪儿子,还想方设法筹齐了十元保证金支持儿子上学,并“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这笔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凑齐的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心血? 这是对儿子满满的爱,更是对儿子的全部希望啊! 当“我”师范毕业后被派为小学校长,母子俩一夜都不曾合眼,“我”只说了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辛劳一辈子的母亲终于苦尽甘来,儿子学有所成,母亲因此喜极而泣。和风无语,至爱寡言,母亲对儿女们的厚爱如春风般吹起读者心中层层涟漪。 三姐出嫁,母亲“挣扎、咬、扶、看”,除夕夜母子分别,母亲“笑、愣、叹”,我们读到了母亲的隐忍、母亲的喜悦和无奈,只言片语却淋漓尽致,母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老舍从母亲细微的动作与神情中深深领略了这份真情。 “去吧,小子!”这是文中写到母亲仅有的一句话,短短四字,听起来普通,细细品味,却别有深情。

教师抓住契机,紧扣“找饭吃”和“十元保证金”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谈话:父母辛苦劳动挣钱供同学们上学,国家也给予同学们免学费和助学金支持,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能立足社会,成就自己,服务他人。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文中老舍说“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一个不十分坏的人”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能成为“老舍”,与母亲这位真正教师的教育感化密不可分,而成为“老舍”,又是对母亲最大的感恩与回馈。 母爱如海,母亲用血汗灌养老舍长大成人,为子女为家庭奉献一生,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又何其相似! 知恩、懂恩、感恩是做人的根本,同学们怎样做才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呢? 此处引导学生从责任担当、自尊自强等方面谈感想,但要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在理解文意、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愿意接近话题,保持兴趣,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达到感恩教育的效果。

中职语文课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蕴含思政元素。 《我的母亲》一文主题是感恩母亲,歌颂母爱,这其中也渗透着生活劳动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家风家教等诸多思政元素。 中职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正确的三观有待形成,教师在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基础上,还应琢磨如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修养,这对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3]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也是其他各门课程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深挖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从创新角度探索教学方法,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传道,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老舍劳动思政
北平的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舍的求婚
热爱劳动